第1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們一路往登州方向走,看起來沒有任何異樣。

  而在那個小鎮子裡,屍體都已經被迅速處理掉,連血跡都擦的乾乾淨淨。

  小鎮子依然平靜,如同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馬車裡的徐績一直都在思考,到了現在這種情況,他必須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首先要想的是,如何才能救張湯。

  徐績人在馬車裡,雙手雙腳都被綁住,下巴也被摘了,想自殺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冷靜,一定要冷靜下來。

  從現在所知的所有消息來分析,必須先揪住其中一個線頭,既然是關於張湯,那就從張湯這個線頭開始理。

  大概在七八個月之前,徐績秘密派人往冀州送信,當時寧王李叱並不在冀州。

  所以留守冀州的燕先生收到了徐績的密報,然後燕先生就找到了廷尉軍千辦張湯。

  如果是燕先生自己選人的話,他寧願親自到豫州查案也不會把張湯派來。

  燕先生很清楚張湯的行事風格,他不敢隨意安排張湯這樣的人出去做事。

  可是李叱離開冀州之前對燕先生說過一句話,就好像對豫州的情況已經早有察覺似的……他說,若豫州有事,可派張湯前往。

  就這樣,張湯離開了冀州城。

  也就是在他出城的時候,他打開了寧王出行之前留給他的一封信,這封信是高希寧交給他的,給他信的時候還要更早,那是李叱他們決定去青州出發之前。

  高希寧告訴張湯,這封信不要打開,等到什麼時候他要去豫州了才能打開。

  那時候張湯也還不理解,自己為什麼要去豫州。

  出城之際,馬車上的張湯把信打開之後才知道,這信上一共只有八個字。

  大有可為,為所欲為。

  這些事徐績當然不知道,他那個時候還幻想著自己又一次立下大功。

  徐績在封州為官,因為出身的緣故,他待百姓再好,也不可能真的去和百姓們做朋友。

  他這樣恃才自傲的人,交遊之眾,自然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這是他最大的缺點,善待百姓救治萬民,在他看來這是他的工作,僅僅是工作,他交朋友,就不會和百姓打交道。

  他作一首新詞,去和百姓說,百姓們聽不懂,他書一幅字畫,去給百姓們看,百姓們看不懂。

  而這就造成了他身邊的人,皆是封州本地的士族鄉紳。

  為了避免自己被人左右,被蒙蔽欺騙,徐績還刻意控制了自己的結交範圍,然而這並沒有什麼作用。

  如今在封州,徐績最離不開的人,一個是現在的封州府丞謝南居,一個是府衙主簿王開泰。

  而導致封州城出現變故的,正是那次徐績聽了淨崖先生的妙計,以十萬疑兵救冀州。

  那次,他必須儘快招募更多的人假扮成寧軍戰兵,這就給了很多人機會。

  以至於後來,封州城擴充的守軍兵力,絕大部分都是被人塞進來的。

  徐績在客棧變故之後醒悟到這一點,他知道封州城根本就不需要如尹家那樣籌謀才能被奪走。

  謝家和王家的人一句話,封州城牆上的寧軍大旗就能被換掉。

  但他們絕對不會打出自己家族的旗號……而是,尹家!

  想到這,徐績的眼睛猛的亮了一下。

  他總算是想明白,為什麼張湯希望他去登州,為什麼謝家的人也希望他去登州。

  他到了登州之後,如果張湯也到了,那麼謝家的人就會利用尹家的私兵殺掉廷尉黑騎。

  然後再慫恿尹家的人出兵封州,到時候,登州和封州兩地,城牆上升起來的都是尹家叛軍的大旗,所以這和謝家等家族又有什麼關係?

  尹家的人,只不過是謝家和其他各家所利用的一枚棋子罷了。

  豫州那些大家族的人們要反叛寧王,但又不想早早的暴露出來,所以尹家就成了他們的刀。

  而徐績,就是另一把刀。

  徐績想到,他們是不會殺了自己的,他們還會把徐績和尹家勾結反叛寧王的事大肆宣傳,搞的人盡皆知。

  這種事一旦宣揚出去,對於寧軍士氣的打擊會有多大?

  寧王的親信臣下,居然勾結地方家族反叛,占據登州封州兩地,進而逼迫唐匹敵回軍。

  如果唐匹敵不回的話,那麼謝家的人就會慫恿尹家的人繼續擴大地盤,向外攻城略地。

  打不下大城,那就去吞噬侵占那些小城和村鎮。

  只要一時唐匹敵不回軍,尹家的叛軍就會一直擴張下去。

  唐匹敵是不可能不回軍的,他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叛軍在他背後越發壯大,最終壯大到他都無法輕易擊敗。

  越早回軍,越有利於剿滅叛軍。

  但只要唐匹敵回軍,在豫州南邊的天命王楊玄機立刻就會大軍壓境。

  徐績在心裡長長的嘆了口氣。

  他竟然被人如此欺瞞而不自知,狂妄和自大,就是他最大的弱點,而他卻還以為這是他最大的個性。

  他被委以重任的時候,姐夫曾經派人給他送來一封親筆信,信中勸他千萬要戒律自重,千萬不要放浪輕慢,還說他年少欠缺經驗,他當時還不以為然。

  現在想起來,又如何能不悔恨。

  徐績深呼吸,再次調整自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