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副將看了眼四周空曠的農田,心情好受了不少:「若下半年能種紅薯,卑職就不用太過愧疚了。」

  打仗的時候自然無所不用其極,可戰爭結束,看著滿目蒼夷的城市與受到牽連的百姓,一般人還真難不受一點兒觸動。

  王賁笑著拍了拍副將的肩膀:「你既然掛念百姓,便親自去和他們說清楚吧。」

  說完,自己便轉身回了魏王宮。

  副將則走到百姓面前,將王賁之前告知的消息全說了出來。

  但可能是紅薯與棉花都還不曾在秦國大範圍種植,其他各國都不曾聽到消息,所以大部分百姓都不太明白紅薯與棉花是什麼,仍一直拉著副將問土豆玉米。

  副將趕緊解釋紅薯也是一種高產糧種,而棉花則可以紡織布匹。

  副將能看出百姓們對這兩種作物並不十分信賴,但意外的是,他們竟然在最後都默契地選擇了相信。

  這又一次出乎了副將的預料。

  一番打聽後才知道,百姓們會知道土豆玉米的存在,是因為城中貴族在去年就從秦國弄回來了一些,種在地里後獲得了大豐收——

  這也是秦國預料到了的事情,畢竟攤子鋪大了,就不好再如之前一般嚴格把控每一粒種子的去向。

  知道了土豆玉米的存在,大梁城的百姓便對秦國多了幾分好奇。

  也是巧了,魏國有不少前往秦國做生意的商人。

  這些商人一開始是衝著秦國的便宜布匹去的,但秦國賣給外地人的素色棉麻粗布價格幾乎是秦人的十倍,這價格一漲上去,素色棉麻粗布根本就沒了賺頭,反倒是價格只漲了一倍的印花布買下來倒手後仍能賺取不少錢財,所以這些他國商人便只願意倒賣印花布。

  但不買便宜布,他們帶去的錢財就花不完,難免在秦國境內逗留一段時間採購其他有利可圖的商品。

  然後,他們便聽到了張良編寫來歸攏人心的小冊子——

  小冊子落在嬴政手上後,以他性格,當然不會束之高閣,反倒第一時間就交給了王綰李斯,讓他們先放下手中字數過多的書籍,先將小冊子的模板做出來。

  小冊子上多是一些小故事,內容多,字數卻少,雕刻成模板自然更容易。

  於是不久,秦國的第一本紙質樣書便出現在了嬴政的案頭。

  嬴政點頭後,小冊子的內容便開始大量印刷,並在極短的時間內送去了秦國各地,同時命人在各地給百姓宣講上面的內容。

  大字不識一個的老百姓可不懂這小冊子的真正作用,他們只是覺得——

  這上面的故事真好聽、真有趣啊!

  這年頭連貴族都沒多少娛樂活動,更何況老百姓?能有人專門給他們講故事,都不用催的,每天幾乎是剛到了各地官吏宣講小冊子的時間,只要有空,老百姓便會提著小馬扎來到府衙門口聽故事。

  有那家境寬裕的,甚至還會帶上一些小零嘴兒。

  官吏們對百姓們這種「找樂子」的心態相當無奈,卻又高興於百姓們的積極態度,最後大多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這樣的景象落在商人眼裡,就變成一個想法——

  官吏們講述的故事,有利可圖!

  就連官吏們手中那薄薄的奇怪小冊子,落在商人們眼裡,似乎也變成了錢幣的模樣。

  商人中有人見識好,聽得多了自然窺見了小冊子上故事背後的真意;有些只看到了小冊子可以帶來的利潤,而根本看不到這背後的危險。

  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找秦國的府衙購買小冊子。

  嬴政得知此事後:「……」

  有人願意主動幫他在秦國之外的地方做宣傳,嬴政怎可能拒絕?

  他甚至特意給商人們降了價。

  若不是想要小冊子的商人太多,直接免費贈送他們也不是不行。

  然後這些商人們拿到小冊子回國後,便如秦國官吏般,專門找了個固定的地方宣講小冊子上的內容。

  當然,他們是要收費的。

  可故事這種東西但凡有人聽過就能轉述給其他人聽,價格本就不可能定太高,所以買到小冊子的商人給故事的定價,多半是一錢就可以聽一個月。

  這價格怎麼也算不上貴,只要不是家中窮得揭不開鍋的人家都拿得出這錢。

  於是魏國也出現了與秦國相似的場景。

  而因為百姓花了錢,為了「不吃虧」,每天只要有人講故事,他們都會風雨無阻跑去聽。

  大梁城的百姓同樣如此。

  據當地百姓說,他們聽那些故事都聽了快一個月了,好多故事都能倒背如流。

  所以……

  大梁城的百姓,對秦國的好感度那是相當的高。

  王賁:「……」

  他趕緊將這消息傳回了咸陽。

  ==·求情·==

  嬴政真沒想到,這小冊子的效果竟然這般好。

  雖然其中土豆與玉米起到的作用更大,但小冊子中故事的作用同樣不容小覷。

  嬴政叫來王綰李斯,命他們參照張良的小冊子,再編撰一些有著相同效果的小冊子出來。

  鑑於百姓更愛聽故事,他還特意叮囑王綰李斯:「你們挑選案例之時記得選一些事態發展更曲折離奇的,老百姓的經歷也記得挑前後相差更大的。若有不懂之處,將潁川郡的張良調到咸陽幫忙也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