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頁
其實關於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她現在也沒想明白,可自從崔教授去世後她就再也取不出空間的東西,時知就知道她和崔教授到這個時空應該是帶著某種聯繫或者任務來的。
謎題的答案她已經不想去猜,因為這個世界是她和崔教授真真正正活過的,哪怕有未知的謎團,這裡對他們來說也是真實的世界。
從邊關回來之後,阿寧學習的任務一下子就增加許多,但小姑娘一點都沒喊累,她快活得不得了,時知答應她只要每年考評合格就送她回楚國住一個月,現在她動力滿滿。
這七八年,時知主要精力都在政體改革上,理政總府司外又設法察院,法察院不受理政總府司管轄,獨立於行政部門只負責司法案件審理,時知設立這個部門就是為了將司法權和行政權剝離開。
這其中當然困難重重,光重新定製法律就是個大工程,就不用說後面培養司法官員要花費的心力,不過如今總算步入正軌,時知也終於有精力可以分給阿寧。
對於華國的政體設想,時知對阿寧從來從來不避諱,她很清楚的告訴阿寧,她設立總府司和法察院就是為了限制「君權」。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都會犯錯,權力過於集中在一個人手中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時知用古今帝王給阿寧舉例,哪怕是最偉大的君王也很難逃脫翻車的危險。
阿寧顯然還不能想到太過長遠的事,但她是接受時知說的「專人專事」這個理念的,一個人精力有限,那必然不能做好所有事,所以分攤開來似乎也不錯?
「也許你以後會覺得這件事對於你來說並不是件愉快的事,可它對天下是好事。」時知沒有說太明白,她知道阿寧早晚會清楚的。
這句話到很多年後阿寧才明白它真正的重量與含義,但那時候的她更明白一個優秀的統治者是不可能真正隨心所欲的,有所約束其實對政權的傳遞是一件相對安全的事。
第150章 二更
阿寧有正式的名字是在她及笄禮上,她那對拖延症父母終於拖不下去了,就給她一次性把姓、名、字都定好了。
沒有姓崔也沒姓荀,荀皎和阿照給她定了個新姓氏——壹寧,字安平。
這讓原本要擼起袖子打一架的荀氏宗親和崔氏宗親全都傻了眼,這也太胡鬧了吧?
不說姓氏能不能隨便起,單就說百家姓里有壹這個姓氏嗎?
荀皎表示哪怕以前沒有,那打今兒起就有了!阿寧以後的子孫但凡成為繼承人的都要姓壹,至於其他孩子,愛姓崔還是姓荀還是姓其他都隨便。
荀延聽到這個決定,他什麼話都沒說,大局已定,現在他說什麼也不會有人聽,更何況理智告訴他這其實已經是最好的情況。
上個月崔時知正式宣布年後要卸任,如今正是兩個國家權力交接最敏感的時候,荀延若想女兒和女婿順利接班,那他不但不能鬧,反而還要幫著安撫荀氏宗親。
阿照要接任總府君,然後華國和楚國會進行一個行政合併過渡時期,時知已經把所有政體設置規劃的很明確,兩國合併後國號可另立,但統一的國家政體必須以華國為模板,也就是說今後的政體形式頂多是把楚國的君主制挪過來,但其餘形式大體不變。
統一的新國家國號就取了「新」字,這是時知取的,其含義不言而喻,萬象更新。
阿寧成為了新國第一任帝王,荀皎為從阿照手中接過府君職位,而阿照掛名了個攝政親王但他其實只負責教育司的事務。
這是兩國合併前就定好的章程,阿寧滿二十歲後才能親政,但就算她親政後總府司仍舊保留部分行政權,只不過巡防司的兵權將不再歸屬總府司而是由今後歷代君王直接管轄。
時知對於這些事並沒有過問太多,帝制是時代變遷無法迴避的產物,她知道它會消亡可現在沒有人能讓它徹底消失。
時知讓人提前擬好一部《憲法》,這是她當政期間為這個天下留下的最後一份禮物。
她很強硬的要求,今後凡是能繼承皇位者必須遵循這部憲法條令,還讓兩人答應在兩國合併後,立下祖訓,若是今後繼承人無論是誰都無權廢除這部憲法,一旦動廢除的念頭就將失去合法統治權。
這部憲法其實規定的內容並不多,只有三個內容。
第一條就是規定總府司可歸屬君主統治,但法察院將永遠獨立行政之外,就算帝王也無權干涉司法審理。
第二條是關於繼承權問題,這條法案規定所有爵位包括皇位在內,繼承權都必須按照出生順序來設置,第一個嫡出的孩子無論男女都是法定繼承人,而且只能是嫡出才有資格繼承,庶子庶女只有部分財產繼承權,無爵位繼承權。
第三條是通婚法案,父系母系五代親緣不得通婚,同時規定普通百姓血親通婚者不得入仕、獲爵,皇族貴族違法通婚者將被除爵喪失繼承權。
《憲法》就這三部分內容,但每一條所涉及的權力利益分配卻是能引起軒然大波,可這是時知定下的鐵律,就連荀皎和阿照也不敢說什麼,只能原封不動照辦。
這部《憲法》被刻成石碑立在了宗廟正殿外,新國之後有無數皇帝和權貴對此恨得牙痒痒可它卻從來沒被移走成功過,因為它早就在歲月中根植人心。
卸任後的時知一下子就清閒起來。
謎題的答案她已經不想去猜,因為這個世界是她和崔教授真真正正活過的,哪怕有未知的謎團,這裡對他們來說也是真實的世界。
從邊關回來之後,阿寧學習的任務一下子就增加許多,但小姑娘一點都沒喊累,她快活得不得了,時知答應她只要每年考評合格就送她回楚國住一個月,現在她動力滿滿。
這七八年,時知主要精力都在政體改革上,理政總府司外又設法察院,法察院不受理政總府司管轄,獨立於行政部門只負責司法案件審理,時知設立這個部門就是為了將司法權和行政權剝離開。
這其中當然困難重重,光重新定製法律就是個大工程,就不用說後面培養司法官員要花費的心力,不過如今總算步入正軌,時知也終於有精力可以分給阿寧。
對於華國的政體設想,時知對阿寧從來從來不避諱,她很清楚的告訴阿寧,她設立總府司和法察院就是為了限制「君權」。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都會犯錯,權力過於集中在一個人手中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時知用古今帝王給阿寧舉例,哪怕是最偉大的君王也很難逃脫翻車的危險。
阿寧顯然還不能想到太過長遠的事,但她是接受時知說的「專人專事」這個理念的,一個人精力有限,那必然不能做好所有事,所以分攤開來似乎也不錯?
「也許你以後會覺得這件事對於你來說並不是件愉快的事,可它對天下是好事。」時知沒有說太明白,她知道阿寧早晚會清楚的。
這句話到很多年後阿寧才明白它真正的重量與含義,但那時候的她更明白一個優秀的統治者是不可能真正隨心所欲的,有所約束其實對政權的傳遞是一件相對安全的事。
第150章 二更
阿寧有正式的名字是在她及笄禮上,她那對拖延症父母終於拖不下去了,就給她一次性把姓、名、字都定好了。
沒有姓崔也沒姓荀,荀皎和阿照給她定了個新姓氏——壹寧,字安平。
這讓原本要擼起袖子打一架的荀氏宗親和崔氏宗親全都傻了眼,這也太胡鬧了吧?
不說姓氏能不能隨便起,單就說百家姓里有壹這個姓氏嗎?
荀皎表示哪怕以前沒有,那打今兒起就有了!阿寧以後的子孫但凡成為繼承人的都要姓壹,至於其他孩子,愛姓崔還是姓荀還是姓其他都隨便。
荀延聽到這個決定,他什麼話都沒說,大局已定,現在他說什麼也不會有人聽,更何況理智告訴他這其實已經是最好的情況。
上個月崔時知正式宣布年後要卸任,如今正是兩個國家權力交接最敏感的時候,荀延若想女兒和女婿順利接班,那他不但不能鬧,反而還要幫著安撫荀氏宗親。
阿照要接任總府君,然後華國和楚國會進行一個行政合併過渡時期,時知已經把所有政體設置規劃的很明確,兩國合併後國號可另立,但統一的國家政體必須以華國為模板,也就是說今後的政體形式頂多是把楚國的君主制挪過來,但其餘形式大體不變。
統一的新國家國號就取了「新」字,這是時知取的,其含義不言而喻,萬象更新。
阿寧成為了新國第一任帝王,荀皎為從阿照手中接過府君職位,而阿照掛名了個攝政親王但他其實只負責教育司的事務。
這是兩國合併前就定好的章程,阿寧滿二十歲後才能親政,但就算她親政後總府司仍舊保留部分行政權,只不過巡防司的兵權將不再歸屬總府司而是由今後歷代君王直接管轄。
時知對於這些事並沒有過問太多,帝制是時代變遷無法迴避的產物,她知道它會消亡可現在沒有人能讓它徹底消失。
時知讓人提前擬好一部《憲法》,這是她當政期間為這個天下留下的最後一份禮物。
她很強硬的要求,今後凡是能繼承皇位者必須遵循這部憲法條令,還讓兩人答應在兩國合併後,立下祖訓,若是今後繼承人無論是誰都無權廢除這部憲法,一旦動廢除的念頭就將失去合法統治權。
這部憲法其實規定的內容並不多,只有三個內容。
第一條就是規定總府司可歸屬君主統治,但法察院將永遠獨立行政之外,就算帝王也無權干涉司法審理。
第二條是關於繼承權問題,這條法案規定所有爵位包括皇位在內,繼承權都必須按照出生順序來設置,第一個嫡出的孩子無論男女都是法定繼承人,而且只能是嫡出才有資格繼承,庶子庶女只有部分財產繼承權,無爵位繼承權。
第三條是通婚法案,父系母系五代親緣不得通婚,同時規定普通百姓血親通婚者不得入仕、獲爵,皇族貴族違法通婚者將被除爵喪失繼承權。
《憲法》就這三部分內容,但每一條所涉及的權力利益分配卻是能引起軒然大波,可這是時知定下的鐵律,就連荀皎和阿照也不敢說什麼,只能原封不動照辦。
這部《憲法》被刻成石碑立在了宗廟正殿外,新國之後有無數皇帝和權貴對此恨得牙痒痒可它卻從來沒被移走成功過,因為它早就在歲月中根植人心。
卸任後的時知一下子就清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