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李御史似乎看透了盛紘直戳要害的作風,開門見山,便提起昔日先帝臨終遺言:“先帝曾有口諭:‘待身後,要善待皇貴妃,一概典儀皆與皇后同’。如今陛下登基,冊立兩宮太后,自當一視同仁。且以年資論算,聖德太后資歷深厚,宜應加倍尊奉。”
盛紘看他的神情便知來者不善,身後亦是許多大臣附和。盛紘舒然一笑,淡定如常道:“本官非禮部出身,於典儀上所學不如諸位,今日只好獻醜。典儀者,典制、禮儀也,未知可是?”
禮部侍郎蘇大人半含嘲諷般看了盛紘一眼,道:“這是自然!”
李御史是個有心機的,一時半刻卻也猜不出盛紘的目的,只好輕咳一聲道:“盛尚書問這是何意?”
“並無什麼,看來本官所學不錯。”盛紘攤手,又問:“先帝口諭,聖德太后典儀需與聖安太后同,便是說,兩位太后需吃穿用度、典禮供奉相同,可是?”
李御史挑眉捻須,頷首道:“正是如此!”
“既是如此……”盛紘拖長了聲調,話鋒突然一轉,凌厲如刀:“細節不論,單說如今聖德太后宮人數倍於聖安太后,可算是不遵先帝旨意?皇上謹守禮法,不願違逆聖德太后心意,然因此不能遵從先帝遺命,背負不孝之名,是何人之過?”
滿朝文武頓時鴉雀無聲,李御史的笑容即刻僵硬了,須臾,他才清了清嗓子,強裝鎮定道:“聖德太后鳳體不安,多些人手服侍則更顯皇上不獨親其親,怎可說是不遵先帝口諭?再者,同為太后,以年資論算,聖德太后資歷深厚,宜應居頤寧宮東側後殿,加倍奉養才是。”
“是麼?”盛紘冷冷一瞥,唇邊銜著一絲機鋒,“常聽人說世家規矩,子弟成婚之前往往會放了通房侍奉,待來日大娘子入門,便抬為姨娘。若論年資,這些姨娘還在大娘子之上,難不成來日嫡子承了家門,還要將姨娘奉養於大娘子之上?”
盛紘的話不可謂不辛辣,將朝中心照不宣之事血淋淋地放在眾目睽睽之下,算是徹底得罪了聖德太后一派。那李御史橫眉倒豎,怒聲道:“盛尚書豈可將聖德太后與姨娘作比?實乃大逆不道……”
“哎呀呀,李大人這是說哪裡話,本官不過是隨口一問,說說這京中世家規矩,怎麼到李大人嘴裡,便成了將太后與妾室姨娘相提並論?”盛紘攤手道,餘光掃視皇帝,再開口已是冷澀:“不過,當今聖上未繼承大統之前,聖安太后已是皇后,而聖德太后雖位尊皇貴妃,卻仍是妾妃。後皇上登基,聖德太后雖也並尊,然一非皇后進之,二非誕育天子,何敢稱貴在聖安太后之上?”
李御史面色一凜,寒聲辯駁:“聖德太后侍奉在先帝身邊日久,且出身高貴……”
“如李大人所言,現齊太妃出身輔國公府,入宮最早,難不成便可凌駕於聖安太后之上?”盛紘不給他絲毫思考的機會,轉身拱手向皇帝道:“李御史強詞奪理,所言一不合國法,二不合禮法,人言言官御史最是清廉剛正,如今李御史行此不道之事,臣實不知是為何,請陛下決斷!”
他這一番話落地,很快身後的一群帝黨成員紛紛衝出來參奏左都御史諫言有失,不堪其位。在聖德太后的住處和李御史的官位之間,對方辯手果斷選擇了後者,皇帝也會順水推舟,知道輕易動不得言官,故只罰了李御史半年的俸祿,而頤寧宮東側後殿居住權則歸聖安太后所有。
同時,為著“致使皇帝不遵先帝遺囑、背負不孝之名”的罪責被盛紘的三寸不爛之舌推給了聖德太后及其黨派的緣故,朝議次日聖德太后便“主動”請求縮減宮中侍從,以救濟國庫——為此,聖德太后還去太廟哭了一場,以至於中暑暈倒。本以為不是大事,誰知卻拖拖拉拉也不見好,日日湯藥不離口。
皇帝也會做人,除了每日上朝,便是與懷孕的皇后侍奉在聖德太后病榻前,裝得比孝子還孝子——如果皇帝沒有在聖德太后病後便以侍奉不周為由,發落了她多少忠心奴僕的話。皇帝還順帶把聖德太后病倒的罪責也甩給李御史等人,罪名是“挑撥天家情分,居心不軌”。
連著兩番大勝,皇帝龍威大震,日常朝議漸漸開始占了上風。接下來的整頓鹽務一事便沒有受到太多阻攔,各派所爭論的焦點只在於鹽政官的人選。
本來若按照皇帝的意思,自然還是希望讓“多才多藝”的盛紘走一趟江南,只是盛紘執意請辭:理由也很簡單,他剛剛把聖德太后派系的人得罪了個乾淨,此時再去江南多半會困難重重。不過他也沒扔著不管,轉眼給皇帝舉薦了一個合適的人選。
齊國公次子,齊衡之父,齊成遠。
齊大人掌著鹽政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當年盛紘為登州知府時,便與他暗下聯手。如今他又是盛紘的親家,他走一趟,盛紘也能得益。且齊成遠做官的本事雖然一般,這整頓鹽務倒是有些心得,況有皇帝的全力支持,總不需要如當年那班應付了事了。
他也不是一個人去的。在盛紘的私下聯絡後,齊成遠把盧顯算在了巡鹽團隊之中。盧顯在大理寺為官,清理鹽務時總要有查案問罪的事要他操心,江南的水渾,對他這個年輕人來說,多經歷些總沒有壞處。
盛紘看他的神情便知來者不善,身後亦是許多大臣附和。盛紘舒然一笑,淡定如常道:“本官非禮部出身,於典儀上所學不如諸位,今日只好獻醜。典儀者,典制、禮儀也,未知可是?”
禮部侍郎蘇大人半含嘲諷般看了盛紘一眼,道:“這是自然!”
李御史是個有心機的,一時半刻卻也猜不出盛紘的目的,只好輕咳一聲道:“盛尚書問這是何意?”
“並無什麼,看來本官所學不錯。”盛紘攤手,又問:“先帝口諭,聖德太后典儀需與聖安太后同,便是說,兩位太后需吃穿用度、典禮供奉相同,可是?”
李御史挑眉捻須,頷首道:“正是如此!”
“既是如此……”盛紘拖長了聲調,話鋒突然一轉,凌厲如刀:“細節不論,單說如今聖德太后宮人數倍於聖安太后,可算是不遵先帝旨意?皇上謹守禮法,不願違逆聖德太后心意,然因此不能遵從先帝遺命,背負不孝之名,是何人之過?”
滿朝文武頓時鴉雀無聲,李御史的笑容即刻僵硬了,須臾,他才清了清嗓子,強裝鎮定道:“聖德太后鳳體不安,多些人手服侍則更顯皇上不獨親其親,怎可說是不遵先帝口諭?再者,同為太后,以年資論算,聖德太后資歷深厚,宜應居頤寧宮東側後殿,加倍奉養才是。”
“是麼?”盛紘冷冷一瞥,唇邊銜著一絲機鋒,“常聽人說世家規矩,子弟成婚之前往往會放了通房侍奉,待來日大娘子入門,便抬為姨娘。若論年資,這些姨娘還在大娘子之上,難不成來日嫡子承了家門,還要將姨娘奉養於大娘子之上?”
盛紘的話不可謂不辛辣,將朝中心照不宣之事血淋淋地放在眾目睽睽之下,算是徹底得罪了聖德太后一派。那李御史橫眉倒豎,怒聲道:“盛尚書豈可將聖德太后與姨娘作比?實乃大逆不道……”
“哎呀呀,李大人這是說哪裡話,本官不過是隨口一問,說說這京中世家規矩,怎麼到李大人嘴裡,便成了將太后與妾室姨娘相提並論?”盛紘攤手道,餘光掃視皇帝,再開口已是冷澀:“不過,當今聖上未繼承大統之前,聖安太后已是皇后,而聖德太后雖位尊皇貴妃,卻仍是妾妃。後皇上登基,聖德太后雖也並尊,然一非皇后進之,二非誕育天子,何敢稱貴在聖安太后之上?”
李御史面色一凜,寒聲辯駁:“聖德太后侍奉在先帝身邊日久,且出身高貴……”
“如李大人所言,現齊太妃出身輔國公府,入宮最早,難不成便可凌駕於聖安太后之上?”盛紘不給他絲毫思考的機會,轉身拱手向皇帝道:“李御史強詞奪理,所言一不合國法,二不合禮法,人言言官御史最是清廉剛正,如今李御史行此不道之事,臣實不知是為何,請陛下決斷!”
他這一番話落地,很快身後的一群帝黨成員紛紛衝出來參奏左都御史諫言有失,不堪其位。在聖德太后的住處和李御史的官位之間,對方辯手果斷選擇了後者,皇帝也會順水推舟,知道輕易動不得言官,故只罰了李御史半年的俸祿,而頤寧宮東側後殿居住權則歸聖安太后所有。
同時,為著“致使皇帝不遵先帝遺囑、背負不孝之名”的罪責被盛紘的三寸不爛之舌推給了聖德太后及其黨派的緣故,朝議次日聖德太后便“主動”請求縮減宮中侍從,以救濟國庫——為此,聖德太后還去太廟哭了一場,以至於中暑暈倒。本以為不是大事,誰知卻拖拖拉拉也不見好,日日湯藥不離口。
皇帝也會做人,除了每日上朝,便是與懷孕的皇后侍奉在聖德太后病榻前,裝得比孝子還孝子——如果皇帝沒有在聖德太后病後便以侍奉不周為由,發落了她多少忠心奴僕的話。皇帝還順帶把聖德太后病倒的罪責也甩給李御史等人,罪名是“挑撥天家情分,居心不軌”。
連著兩番大勝,皇帝龍威大震,日常朝議漸漸開始占了上風。接下來的整頓鹽務一事便沒有受到太多阻攔,各派所爭論的焦點只在於鹽政官的人選。
本來若按照皇帝的意思,自然還是希望讓“多才多藝”的盛紘走一趟江南,只是盛紘執意請辭:理由也很簡單,他剛剛把聖德太后派系的人得罪了個乾淨,此時再去江南多半會困難重重。不過他也沒扔著不管,轉眼給皇帝舉薦了一個合適的人選。
齊國公次子,齊衡之父,齊成遠。
齊大人掌著鹽政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當年盛紘為登州知府時,便與他暗下聯手。如今他又是盛紘的親家,他走一趟,盛紘也能得益。且齊成遠做官的本事雖然一般,這整頓鹽務倒是有些心得,況有皇帝的全力支持,總不需要如當年那班應付了事了。
他也不是一個人去的。在盛紘的私下聯絡後,齊成遠把盧顯算在了巡鹽團隊之中。盧顯在大理寺為官,清理鹽務時總要有查案問罪的事要他操心,江南的水渾,對他這個年輕人來說,多經歷些總沒有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