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現在農業稅是每畝40元;
排灌費每畝大約50元,這還是在他們村有水源的情況下,如果全靠機井的話,應該要達到70元。
種子雖然是農科院提供的,可也是要花錢的,每畝25元;化肥、農藥費用每畝60元;
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費用,一畝至少20塊錢。
水稻生產成本每畝大概要200元。
水稻成熟後還需要晾曬、脫殼,以及後期的包裝,這些費用還沒折算進去,更不用說人工費用了。
他們村的水稻畝產平均450公斤,每50公斤水稻平均價為100元。按此價格計算,水稻每畝產值為900元,淨利潤700元。
以上都是朱連國按照最理想的狀態算的,可實際利潤可能也就500,因為村里今年開荒,開的荒地是不需要交農業稅的,屬於集體所有,這部分的產出算是對農戶的補貼,運輸的成本和損耗也從這部分錢里出。
他們村子耕地比較充足,像鄰村一戶人家也就三四畝地,他們村平均每戶能達到八畝。
也就是說,一家老小齊上陣,忙忙活活大半年,最後才掙5600塊錢。
他媳婦的服裝店一個月最次也能賣到這個錢,兩相對比,他就更感到農民掙錢的不易。
雖然現在一年掙5000多在他們這邊已經算是高收入了,可祝連國知道,十年後農民一年還是只能掙到這些錢,可是外面的物價水平卻漲的飛快,城裡人的工資也都在漲。
想起上輩子,自己雖然不爭氣,可是該乾的活兒也幹了,該打的工也打了,最後日子不還是過得緊巴巴。
面對著這單薄而又這沉甸甸的數字,祝連國深深地陷入了沉思,想要真正的讓村民的錢包鼓起來只靠種地還遠遠不夠,下一步應該怎麼辦呢?
老百姓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地里的產出也就和吃能聯繫到一起,祝連國打量著自家的廚房。
他意識到,想要真正致富,真正應該做的是發展農副產品,他們需要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例如種植了油料作物,就有了大豆油、花生油、香油、芝麻醬,還可以做醬油,醋,大醬,腐乳等。
時間在忙碌中總是過得飛快,郝家村用了七年的時間將食品銷售網覆蓋到了全國大部分地區。
能夠如此快速的發展,一方面離不開他們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就是政府的扶植了。
當年祝連國的想法其實很多人都不看好,可是他硬是頂著巨大的壓力做成了,為此,他抵押了家裡的房子和門市,還向政府貸了一大筆款。在原來村委會經濟的基礎上成立了郝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對經商一竅不通的祝連國,也不知和媳婦熬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又請教了多少人才把這個公司辦下來,可如今看來,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最初參與進來的那批村民都是公司的股東,為了實現祝連國描繪出的藍圖,郝家村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最初的兩年,他們這些大小股東相當於是在做白工,可是等到真正發展起來了,就似乎開了掛一般。
如今,車間裡一個最普通的工人,可能他年底拿到的分紅就是他正常工資的幾十上百倍。
這種全村都是股東的經營模式,本來就少見,更何況他們還開起了村村聯合模式。
按照祝連國的想法,由郝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在兄弟村建廠,購買設備,招收村民,進行農副產品再加工,最初的工廠只能說是個小作坊,就是這樣一點點的,他們將產業做大了。
這種村村聯合的模式在全國還屬首例,所以,當這種產業模式初見成效後,被他們當地領導逐級上報,最後竟是成為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典型。
那一陣子,幾乎全國各地的電視台都出現過他們郝家村的名字。
知名度是最好的打開市場的名片。
祝連國一個草根農民,能夠得到這樣的榮耀,那一陣子是真的有些飄了。
直到有一天,他問剛上小學的兒子:「你將來想幹什麼?」
「我想開大卡車!」祝向海看著爸爸,說的很認真。
祝連國聽到這話很是詫異,接著問道:「為什麼?」
「當然是因為它足夠大,到時候我可以拉著你和媽媽,還有姐姐,還有老姨老姨夫,豐哥,大姨,大姨夫……」祝向海把他能想到的親人念叨個遍。
祝連國忽然覺得有些感動,同時也有些自責,這些年他得到了很多,同時也失去了不少。
祝父祝母相繼離世,雖然這輩子他努力為二老提供最好的生活和醫療條件,可還是沒有讓他們再多活幾年。
因為想要打開市場,他不得不奔波於各地去爭取機會。
因為他們村子取得的成功,他又開始各處作報告。
還記得他最開始站在會堂前面對眾人時的忐忑,可是後來他卻已能談笑風生。
他漸漸有了作為成功人士優越感,榮譽和掌聲是對一個人最好的鼓勵,同時也能侵蝕人的心智。
在前進的道路上,他漸漸地偏離了原來的軌道,可是兒子的一句話卻將他拉回了現實。
他想起自己剛重生那會兒,所思所想也不過就是為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給他們最好的呵護與陪伴。
後來,他想讓村里人過上好日子,他不想看到村民因為太窮讓孩子早早的離校輟學,因為捨不得錢生了病也只是硬扛。
排灌費每畝大約50元,這還是在他們村有水源的情況下,如果全靠機井的話,應該要達到70元。
種子雖然是農科院提供的,可也是要花錢的,每畝25元;化肥、農藥費用每畝60元;
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費用,一畝至少20塊錢。
水稻生產成本每畝大概要200元。
水稻成熟後還需要晾曬、脫殼,以及後期的包裝,這些費用還沒折算進去,更不用說人工費用了。
他們村的水稻畝產平均450公斤,每50公斤水稻平均價為100元。按此價格計算,水稻每畝產值為900元,淨利潤700元。
以上都是朱連國按照最理想的狀態算的,可實際利潤可能也就500,因為村里今年開荒,開的荒地是不需要交農業稅的,屬於集體所有,這部分的產出算是對農戶的補貼,運輸的成本和損耗也從這部分錢里出。
他們村子耕地比較充足,像鄰村一戶人家也就三四畝地,他們村平均每戶能達到八畝。
也就是說,一家老小齊上陣,忙忙活活大半年,最後才掙5600塊錢。
他媳婦的服裝店一個月最次也能賣到這個錢,兩相對比,他就更感到農民掙錢的不易。
雖然現在一年掙5000多在他們這邊已經算是高收入了,可祝連國知道,十年後農民一年還是只能掙到這些錢,可是外面的物價水平卻漲的飛快,城裡人的工資也都在漲。
想起上輩子,自己雖然不爭氣,可是該乾的活兒也幹了,該打的工也打了,最後日子不還是過得緊巴巴。
面對著這單薄而又這沉甸甸的數字,祝連國深深地陷入了沉思,想要真正的讓村民的錢包鼓起來只靠種地還遠遠不夠,下一步應該怎麼辦呢?
老百姓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地里的產出也就和吃能聯繫到一起,祝連國打量著自家的廚房。
他意識到,想要真正致富,真正應該做的是發展農副產品,他們需要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例如種植了油料作物,就有了大豆油、花生油、香油、芝麻醬,還可以做醬油,醋,大醬,腐乳等。
時間在忙碌中總是過得飛快,郝家村用了七年的時間將食品銷售網覆蓋到了全國大部分地區。
能夠如此快速的發展,一方面離不開他們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就是政府的扶植了。
當年祝連國的想法其實很多人都不看好,可是他硬是頂著巨大的壓力做成了,為此,他抵押了家裡的房子和門市,還向政府貸了一大筆款。在原來村委會經濟的基礎上成立了郝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對經商一竅不通的祝連國,也不知和媳婦熬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又請教了多少人才把這個公司辦下來,可如今看來,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最初參與進來的那批村民都是公司的股東,為了實現祝連國描繪出的藍圖,郝家村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最初的兩年,他們這些大小股東相當於是在做白工,可是等到真正發展起來了,就似乎開了掛一般。
如今,車間裡一個最普通的工人,可能他年底拿到的分紅就是他正常工資的幾十上百倍。
這種全村都是股東的經營模式,本來就少見,更何況他們還開起了村村聯合模式。
按照祝連國的想法,由郝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在兄弟村建廠,購買設備,招收村民,進行農副產品再加工,最初的工廠只能說是個小作坊,就是這樣一點點的,他們將產業做大了。
這種村村聯合的模式在全國還屬首例,所以,當這種產業模式初見成效後,被他們當地領導逐級上報,最後竟是成為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典型。
那一陣子,幾乎全國各地的電視台都出現過他們郝家村的名字。
知名度是最好的打開市場的名片。
祝連國一個草根農民,能夠得到這樣的榮耀,那一陣子是真的有些飄了。
直到有一天,他問剛上小學的兒子:「你將來想幹什麼?」
「我想開大卡車!」祝向海看著爸爸,說的很認真。
祝連國聽到這話很是詫異,接著問道:「為什麼?」
「當然是因為它足夠大,到時候我可以拉著你和媽媽,還有姐姐,還有老姨老姨夫,豐哥,大姨,大姨夫……」祝向海把他能想到的親人念叨個遍。
祝連國忽然覺得有些感動,同時也有些自責,這些年他得到了很多,同時也失去了不少。
祝父祝母相繼離世,雖然這輩子他努力為二老提供最好的生活和醫療條件,可還是沒有讓他們再多活幾年。
因為想要打開市場,他不得不奔波於各地去爭取機會。
因為他們村子取得的成功,他又開始各處作報告。
還記得他最開始站在會堂前面對眾人時的忐忑,可是後來他卻已能談笑風生。
他漸漸有了作為成功人士優越感,榮譽和掌聲是對一個人最好的鼓勵,同時也能侵蝕人的心智。
在前進的道路上,他漸漸地偏離了原來的軌道,可是兒子的一句話卻將他拉回了現實。
他想起自己剛重生那會兒,所思所想也不過就是為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給他們最好的呵護與陪伴。
後來,他想讓村里人過上好日子,他不想看到村民因為太窮讓孩子早早的離校輟學,因為捨不得錢生了病也只是硬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