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頁
當兒媳婦可真悲慘。
但她也要當別人的兒媳婦了。
她以後的夫君是鴻臚寺左少卿家的公子,聽聞是叫做沈曜。母親說是祖母給她定下的親事。
母親說,女子總會有這一天的。
她不是很想要這一天,她想一輩子陪在母親身邊,她想。
母親的身子又病了。
每年秋天,母親總要病上好長一段時日,大夫說是母親生她的時候落下的病根。
母親總喜歡將她攬在懷裡,說她是老天爺的恩賜,但老天爺為什麼要賞賜的同時,又拿走母親的健康呢。
但是母親說,這世間的萬物,總是有得就有舍。
即便母親總是笑著安慰她說藥不苦,但她總是會被湯藥碗上升騰的熱氣熏得流淚。
她希望母親健健康康的,她想要一輩子陪著母親。
但是為什麼她只是出了一趟門,母親就不在了。
母親是被沈家大夫人害死的。
只因為,沈家大夫人怕她嫁過去之後生不出孩子,斷了她沈家的香火,打算先給沈曜納個妾。
母親活生生的一條命,還不如一個連影子都沒有的孩子重要,當真是可笑至極。
以前母親常跟她講,沈家大夫人以後是她的婆母,往後她嫁過去得恭敬些,沒得被外人指摘一句不尊重長輩。
這樣的長輩,也值得她尊重嗎?
從今往後再也沒有人在夏天晃悠著扇子替她驅趕蚊蟲,也沒有人一遍又一遍耐心地教她新的繡樣,更不會有人在電閃雷鳴的夜裡摟著她說若書別怕。
她不想一個人活著。
但是阿嫻告訴她不能這樣想,若是母親知道了,一定會傷心的。
母親已經為她操心得夠多了,她怎麼還能讓母親傷心呢。
沈家不想退親,那她便順了沈家的願,最好將沈家搞得家宅不寧才是。
她一定要好好活著,活到看著沈家大夫人給母親贖罪的那天。
阿嫻成親了,但不是嫁給之前眾人以為的太子殿下。
有人替阿嫻惋惜,也有人看阿嫻的笑話,但她其實是為阿嫻高興的,因為她知道阿嫻不想嫁給太子。
雖然這個四皇子,阿嫻也不想嫁。
她孝期未過,是不便出席這等子熱鬧的場面的,只是上貼身侍女秋月去周家跑了一趟,送了重禮。
是她親自抄寫的佛經,祈求平安順遂的。
最近她常常在家抄些經書,一是希望母親在天上過得好;二來是為了求一個內心平靜。
每當她想起沈家大夫人,總覺得像是有人打翻了硯台,黑得如同深淵一般的墨沾染了她的血,激得她只有用指甲掐住掌心才能換得片刻清明。
她渴望通過自己的虔誠來同佛祖祈禱。
一願好友得遇良人,二盼沈家大夫人不得善終。
但她千算萬算,沒算到傅小九會喜歡沈曜。
當初在緣感寺見到傅小九的第一眼,她就覺得像是見到了小時候的阿嫻。
那樣天真、那樣純粹。
就是這樣的傅小九,會同她想要報復的沈家扯上關係。
其實她是想要成全的,因為她不想看到那樣一個同阿嫻相似的小姑娘嫁給自己不喜歡的人。
可是一想到沈家大夫人會因為有了九公主做兒媳就洋洋得意的嘴臉,她真的不甘心,不甘心看到那個人在害了她母親之後還能攀上高枝。
憑什麼?
因為兒子同九公主的牽連,讓沈家大夫人在宴席上得意忘形,還搬出了已故的沈惠妃來抬沈家的沈家。
她這才知道,原來沈家背後還有先帝做靠山。
只要沈家人不做出危害江山社稷和皇室子嗣的事,一切罪罰都可以免除。
江山社稷她是沒辦法了,至於皇室子嗣……
她聽人說,皇后娘娘鳳體有恙,以後在子嗣上或許會有困難。
一個生不出孩子的皇后,在朝堂上難免會引起陣陣議論。有人提議,要廢了阿嫻改立新後。
人們常說一國之後要出身高貴、要樣貌出眾、要賢良淑德,要做到這些不是一件易事。
但只要生不出孩子,一切都是空話。
想到先帝的那個承諾,想到沈家大夫人的笑,她捏緊了拳頭,從天明坐到了日落,最終閉上眼深吸了一口氣,讓秋月給宮裡遞了信。
「阿嫻,我需要一個皇室血脈。」她說。
阿嫻看了她很久,久到她足夠回憶她們相識的這十幾年,久到她想起了周府的錦鯉和在樹下乘涼的她們。
阿嫻沒有應下她的請求,只是讓桑竹送她出了端華宮的門,讓桑竹給她這位蔣小姐指了去見聖上的路。
不出她的所料,聖上對她自薦枕席的行為感到鄙夷。
直到她說,以後她的孩子會喚阿嫻做母親,大盛的皇后會有一個孩子,這個年輕的帝王臉上才有了一絲動容。
她根本不在乎醉酒的聖上在她身邊的時候喚的是阿嫻的名字,反正她也對他沒有任何情誼。
只要她懷上皇室子嗣就好了。
幸好她懷上了皇室子嗣。
沈家的大夫人衝撞了她和肚子裡的孩子,那日整個太醫院都聚在了她的宮殿裡。
等聽到孩子啼哭聲的時候,她知道,到時候了。
她讓秋月將阿嫻請進了內室。
沈家的那位平日喜好著華麗外衫,戴精巧手飾,吃穿用度都照著頂頂富貴人家的做派來。
但她也要當別人的兒媳婦了。
她以後的夫君是鴻臚寺左少卿家的公子,聽聞是叫做沈曜。母親說是祖母給她定下的親事。
母親說,女子總會有這一天的。
她不是很想要這一天,她想一輩子陪在母親身邊,她想。
母親的身子又病了。
每年秋天,母親總要病上好長一段時日,大夫說是母親生她的時候落下的病根。
母親總喜歡將她攬在懷裡,說她是老天爺的恩賜,但老天爺為什麼要賞賜的同時,又拿走母親的健康呢。
但是母親說,這世間的萬物,總是有得就有舍。
即便母親總是笑著安慰她說藥不苦,但她總是會被湯藥碗上升騰的熱氣熏得流淚。
她希望母親健健康康的,她想要一輩子陪著母親。
但是為什麼她只是出了一趟門,母親就不在了。
母親是被沈家大夫人害死的。
只因為,沈家大夫人怕她嫁過去之後生不出孩子,斷了她沈家的香火,打算先給沈曜納個妾。
母親活生生的一條命,還不如一個連影子都沒有的孩子重要,當真是可笑至極。
以前母親常跟她講,沈家大夫人以後是她的婆母,往後她嫁過去得恭敬些,沒得被外人指摘一句不尊重長輩。
這樣的長輩,也值得她尊重嗎?
從今往後再也沒有人在夏天晃悠著扇子替她驅趕蚊蟲,也沒有人一遍又一遍耐心地教她新的繡樣,更不會有人在電閃雷鳴的夜裡摟著她說若書別怕。
她不想一個人活著。
但是阿嫻告訴她不能這樣想,若是母親知道了,一定會傷心的。
母親已經為她操心得夠多了,她怎麼還能讓母親傷心呢。
沈家不想退親,那她便順了沈家的願,最好將沈家搞得家宅不寧才是。
她一定要好好活著,活到看著沈家大夫人給母親贖罪的那天。
阿嫻成親了,但不是嫁給之前眾人以為的太子殿下。
有人替阿嫻惋惜,也有人看阿嫻的笑話,但她其實是為阿嫻高興的,因為她知道阿嫻不想嫁給太子。
雖然這個四皇子,阿嫻也不想嫁。
她孝期未過,是不便出席這等子熱鬧的場面的,只是上貼身侍女秋月去周家跑了一趟,送了重禮。
是她親自抄寫的佛經,祈求平安順遂的。
最近她常常在家抄些經書,一是希望母親在天上過得好;二來是為了求一個內心平靜。
每當她想起沈家大夫人,總覺得像是有人打翻了硯台,黑得如同深淵一般的墨沾染了她的血,激得她只有用指甲掐住掌心才能換得片刻清明。
她渴望通過自己的虔誠來同佛祖祈禱。
一願好友得遇良人,二盼沈家大夫人不得善終。
但她千算萬算,沒算到傅小九會喜歡沈曜。
當初在緣感寺見到傅小九的第一眼,她就覺得像是見到了小時候的阿嫻。
那樣天真、那樣純粹。
就是這樣的傅小九,會同她想要報復的沈家扯上關係。
其實她是想要成全的,因為她不想看到那樣一個同阿嫻相似的小姑娘嫁給自己不喜歡的人。
可是一想到沈家大夫人會因為有了九公主做兒媳就洋洋得意的嘴臉,她真的不甘心,不甘心看到那個人在害了她母親之後還能攀上高枝。
憑什麼?
因為兒子同九公主的牽連,讓沈家大夫人在宴席上得意忘形,還搬出了已故的沈惠妃來抬沈家的沈家。
她這才知道,原來沈家背後還有先帝做靠山。
只要沈家人不做出危害江山社稷和皇室子嗣的事,一切罪罰都可以免除。
江山社稷她是沒辦法了,至於皇室子嗣……
她聽人說,皇后娘娘鳳體有恙,以後在子嗣上或許會有困難。
一個生不出孩子的皇后,在朝堂上難免會引起陣陣議論。有人提議,要廢了阿嫻改立新後。
人們常說一國之後要出身高貴、要樣貌出眾、要賢良淑德,要做到這些不是一件易事。
但只要生不出孩子,一切都是空話。
想到先帝的那個承諾,想到沈家大夫人的笑,她捏緊了拳頭,從天明坐到了日落,最終閉上眼深吸了一口氣,讓秋月給宮裡遞了信。
「阿嫻,我需要一個皇室血脈。」她說。
阿嫻看了她很久,久到她足夠回憶她們相識的這十幾年,久到她想起了周府的錦鯉和在樹下乘涼的她們。
阿嫻沒有應下她的請求,只是讓桑竹送她出了端華宮的門,讓桑竹給她這位蔣小姐指了去見聖上的路。
不出她的所料,聖上對她自薦枕席的行為感到鄙夷。
直到她說,以後她的孩子會喚阿嫻做母親,大盛的皇后會有一個孩子,這個年輕的帝王臉上才有了一絲動容。
她根本不在乎醉酒的聖上在她身邊的時候喚的是阿嫻的名字,反正她也對他沒有任何情誼。
只要她懷上皇室子嗣就好了。
幸好她懷上了皇室子嗣。
沈家的大夫人衝撞了她和肚子裡的孩子,那日整個太醫院都聚在了她的宮殿裡。
等聽到孩子啼哭聲的時候,她知道,到時候了。
她讓秋月將阿嫻請進了內室。
沈家的那位平日喜好著華麗外衫,戴精巧手飾,吃穿用度都照著頂頂富貴人家的做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