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想到約了第二天的體檢,吳普特意叮囑蘇軾回房後不能再進食,不然會影響明天的抽血結果。

  蘇軾說:「你中午就說過了。」

  吳普說:「這不是怕你忍不住?」

  蘇軾不吱聲,蘇軾拿起面前的飲料一飲而盡。

  杜甫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最終什麼都沒說,只期望明天檢查結果別那麼糟糕,他的消渴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那樣的話,他也能喝蘇軾一起痛痛快快地吃吃喝喝了!

  吃過飯後,杜甫跟著吳普兩人往回走,拿著新手機上的高樓大廈背景問吳普:「這是真的嗎?現在的樓居然建的這麼高了嗎?」

  吳普說:「明天到了市區,你可以親眼看看,那邊樓可高了。不過不說市區,就算是咱清陽村的樓也不矮,很多人一口氣建了三四層。」

  對於唐朝人來說,三四層已經算是高樓了。

  杜甫這個手機背景,就是吳普特意為他設的,開屏鎖頻都是連片的高樓大廈。

  甚至還會自動輪換,保證杜甫能看到不止「廣廈千萬間」。

  「現在人人都能住這樣的房子嗎?」杜甫忍不住問。

  「也不是,現在同樣有人住平房、有人買不起房、有人一家幾口擠狹窄的出租屋。」吳普說,「但現在只要肯踏踏實實過日子,總不至於凍死餓死。」

  杜甫聽了很高興。

  他回到房間,按照蘇軾教的操作方法戳開社交平台。

  戳開搜索欄。

  輸入「李白」。

  一長串五花八門的搜索結果出現在杜甫眼前。

  杜甫跳過那些意義不明的討論(比如什麼『會李白,會司馬懿』『李白好難玩,如果能重來我不選李白』之類的),挑揀出自己看得懂的詩文讀了起來。

  要知道唐朝大多只用書信往來,只有本人願意供大夥傳抄的詩文才會流行開來,他即使和李白生在同一時代,依然不能讀盡李白所有詩作。

  現在不一樣了,只要上網一搜,他想看多少就看多少!

  杜甫開始在詩海翱翔。

  不時還轉發和詩一首。

  但凡發現杜撰的「李白詩」,杜甫也轉發寫詩鄭重批判這種魚目混珠的可恥行為。

  靈感來了,簡直擋都擋不住。

  杜甫洋洋灑灑寫了幾十首詩,才終於忍不住困意沉沉睡去。

  杜甫睡著了,很多人的夜生活卻剛剛開始。

  很快有人注意到杜甫的特別舉動。

  主要是杜甫寫的詩很像那麼一回事。

  最先發現這件事的是個剛分享過李白詩的文史博主。

  她看到杜甫的轉發,頓時驚了一下,閱讀越覺得這詩很有杜甫的味道。

  可是上網搜卻搜不到出處。

  難道是這個「杜甫764」原創?!

  文史博主點進「杜甫764」的主頁,赫然發現其中全是李白有關的轉發。

  還挨個寫了首詩。

  這些詩全是原創。

  文史博主:?????

  第56章

  現代人寫詩,很多時候並不能做到言之有物,更像是照著格律往裡面填意象。

  就像給普通人幾塊布,認真手縫也能縫出有袖口有領口的衣服。

  但這衣服好不好看就見仁見智了。

  大部分只能說「勉強算件衣服」。

  還有不少給人的感覺是「這他大爺的也能叫衣服」。

  這種「手工縫紉作品」還不如用縫紉機做的廠貨,縫紉機做的至少針腳整齊好看。

  寫詩也一樣,很多人的詩寫得還不如作詩機。

  同樣是東拼西湊、言之無物,至少作詩機不僅格律是對的,還能一鍵給你搞藏頭。

  這種詩多了,大部分人也就覺得詩詞歌賦這種東西太脫離生活。

  背背經典就得了,正經人誰寫這玩意呢?

  事實上我們現在看到的經典詩詞,也是「吹盡狂沙始到金」。

  每個詩人背後可能都有成百上千首湮滅無聞的作品,才能將自己最璀璨動人的佳作呈現給後世。

  如今掛在李白名下的傳世作品有九百多首,掛在杜甫名下的傳世作品有一千多首,真正能廣為人知的不到十之一二。

  當年替李白整理《草堂集》的族叔兼大書法家李陽冰,寫序又稱李白留下來的手稿已經「十喪其九」,很多作品都已經散佚。

  晚唐的韓愈就對李白杜甫極為喜愛,直夸「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很遺憾說李杜流傳到晚唐的詩少得可憐,就像是泰山上拔下來的小小一根茅草(流落人間者,太山一毫芒)。

  所以連李杜都是寫了大量的作品,才成為廣為人知的詩詞界名人。

  何況是天賦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所以對於現代人寫古詩詞,這位文史博主一般是持鼓勵態度的。

  她仔細把杜甫發的幾十首詩通讀一遍,發現意境相通,文辭相近,讀來沒有佶屈聱牙的詞句,偏又給人一種古意盎然的感覺。

  就好像真的是杜甫在隔空和李白唱和。

  不過,就算是杜甫本人來了,一口氣寫幾十首詩也有點勉強吧?

  難道是有人想藉此炒作?

  這樣的詩會是有心炒作的人寫得出來的嗎?

  這些詩不能說首首都是可以流傳千古的佳作,可每首總有那麼一兩句叫人眼前一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