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也是沒辦法的事,他總不能故意考不好回家找打,那是受虐狂才會幹的傻事吧?

  好好學習,那是為了更好地搞東搞西!

  吳普感覺自己對人還是很友好的,要是遇到真正的天才,那才是方方面面都讓人明白什麼叫碾壓。

  比如吳普以前一個同學就是這樣,人看書是真的一遍就會,從小學起就參加各種競賽,樂器什麼的也抬手就來,堪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現在核心期刊都上不知道多少篇了!

  吃過飯後,吳普總算是騰出空來陪著許奶奶去逛展廳。

  王小麒覺得博物館很有趣,但還是對奔雷更感興趣,屁顛屁顛跟著蘇軾去摸了把奔雷,才去看宇文愷畫圖。

  宇文愷不像蘇軾,對什麼都充滿好奇心,他以前就愛閉門讀書繪圖,現在也一樣,就算外面誘惑再多,他也更喜歡琢磨怎麼開發博物館的後山一帶。

  見蘇軾兩人過來了,宇文愷停筆要招呼他們,蘇軾立刻說:「不用搭理我們,我們就是過來看看。」

  宇文愷想了想,點點頭,繼續繪製圖紙,絲毫不關心外面的熱鬧喧譁。

  王小麟看著看著,心裡也莫名平靜下來。

  有人罵他「一點屁事都要寫成歌譁眾取寵」,他其實也知道自己的歌挺沒營養,可他這個年紀能看到能想到的也就這些事了。

  他在現實里和家裡人相處得不怎麼樣,上網就特別喜歡分享生活里那「一點屁事」。

  說實話,要不是玩上了吉他和直播,他都不知道自己閒著是不是拿著錢跑出去和人通宵唱K飆車打遊戲,甚至跑去碰那些大家都知道不該碰的東西。

  他身邊也不是沒有這樣的例子。

  「我們去彈吉他吧。」王小麟湊近和蘇軾說話,同時手裡比了個彈吉他的動作。

  有研究表明,人類在面對面交流過程中文字的作用只占了不到百分之十,剩下的基本由語調和肢體語言補足。

  蘇軾看著王小麟連說帶比劃,一下子會意,跟王小麟面對面學吉他去。

  轉眼到了夜裡,直播間裡的片子早就播完了,無人機飛到廣場上等候夜幕降臨。

  夜色漸深,張正豪這些志願者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他們挨個把燈籠上別的電子蠟燭摁亮,讓整個廣場籠罩在溫暖的橘黃燈光之中。

  乞巧樓中央的燈尤其明亮,作為主要光源照亮了廣場前的空地。

  志願者裡頭有主持過學校晚會的妹子,主動請纓拿起話筒報流程。

  這次過來參觀的遊客除了實在有急事的,基本都留下來等活動開始。

  姚桃桃和她爺爺一直蹲在直播間,幸運地搶到了兩張票。

  她們爺孫倆蹭另一個幸運搶到票的學校講師的車過來玩,聽說晚上還有活動自然都不願意走,打定主意要留到活動結束再回家。

  到了夜裡七點,清陽村的村民們就陸續入場。

  他們的身份信息都已經錄入,還沒拿到身份證的小孩也可以報戶口本上的身份證號過安檢,這是一上戶口就有的。

  比較讓遊客們好奇的是,這些村民基本每家人都帶了一兩個瓜過來。

  瓜的種類各不相同,看得出來都是精挑細選過的,個個都長得圓潤漂亮。

  他們也是頭一次到清陽博物館裡面來,一入內都左右張望,覺得裡頭簡直像是到了另一個世界。

  小孩子們自然第一時間被掛滿彩緞和燈籠的乞巧樓吸引住目光,掙開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的手齊齊往乞巧樓方向奔去,嘴裡發出「哇哇哇哇」的驚呼聲。

  平時遇到大吵大鬧的熊孩子,大夥都會覺得很煩人。

  可這會兒看到這些小孩眼睛亮晶晶地望著眼前的乞巧樓,眼底映滿璀璨的燈光,誰都生不出厭煩的感覺來。

  反而忍不住跟著他們一起仰起頭看著燦耀奪目的乞巧樓。

  仿佛跨越漫長時空看到當初家家戶戶相聚庭院、拜月乞巧的場景。

  大戶人家會結起高高的乞巧樓、掛起大大的燈籠,邀上相熟的親朋好友,你一言我一語地給小輩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再滿含期許地看著女孩兒們遙拜雙星、穿針鬥巧。

  小門小戶也不甘落後,即便家中弄不起乞巧樓,她們也會讓家裡人齊聚一堂做一樣的事。

  針線誰家沒有?星星月亮誰家看不見?

  人都到齊了,志願者就指引著家長帶著小孩子坐下來,在小繡娘她們的演示之下學著雕瓜花。

  乞巧要的是「巧」,所以能展示出姑娘家手巧的事情都會拿出來比拼一下,雕瓜花就是其中之一。

  兩個小繡娘本就是吃巧手飯的,從小也沒少拿這個練手。

  鏡頭之下,她們一左一右地坐在那兒演示,動作看起來很整齊,雕出來的花樣各不相同,但都是些容易上手的吉祥圖樣。

  現在很多小孩動手能力不強,往往削個水果都讓人提心弔膽,像她們這樣從小就被送去學刺繡並被告知以後要以此謀生的人少之又少。

  看著她們嫻熟的動作,觀眾們既覺得賞心悅目,又有點好奇:她們家長怎麼放心讓她們學這個?

  到了清陽村的孩子們,學起來就沒那麼順利了。

  年紀小的基本是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替他們動手。

  年紀大點的倒是能自己拿刻刀了,但技巧一時半會很難掌握,所以雕出來的瓜花只堪堪能看出形狀,根本沒法和兩個小繡娘的成品比。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