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頁
太后身份崇高,又是陛下嫡母,按說應該以極高的規格並京中朝臣命婦一同入宮哭靈才合規矩。然因幾個月前太后鬧出來那一出,如今流出的傳聞倒成了太后命格與京城犯沖,實在不宜大張旗鼓的在皇城裡治喪。陛下聽了欽天監的諫言又與文武百官商議過一回, 決定乾脆將靈堂道場擺在皇寺中,及太后停靈七七四十九日後便葬入先帝陵寢, 不需再往京中折騰這一回了。
又道太后母儀天下愛護百姓崇尚節儉,臨終前曾有遺言,並不需為她而擾了百姓日常生活起居。及七七之後京中百姓就可撤了素衣素縞,只陛下感懷太后撫育之恩,願為太后服素齋戒百日以盡孝道。
皇后娘娘另上表稟奏陛下,言太后素來仁慈愛護晚輩,想來以太后並不願看到陛下的妃妾懷著身孕為她哀毀。因此宮中有孕的張丨寶林, 姜寶林,唐采女和紀采女不必往皇寺祭拜, 只用在宮中起一處佛堂每日三趟上香禱告盡了心意便可。
陛下自然恩准。畢竟皇寺路途遙遠, 這幾位車馬勞頓之餘若是出點子什麼意外才更麻煩。便是幾個皇子公主也最好待在宮裡別往外跑, 小孩子畢竟體弱,去了皇寺吃不好睡不好的反而讓人憂心。
群臣對此沒什麼異議,便是禮部尚書這老學究都覺得以太后回宮後的表現, 陛下和皇后肯一同去皇寺為太后守過頭七已經是做足了孝順。至於輟朝七日也算不上什麼大事,皇寺與京城只有半日路程, 有什麼緊急公務也可隨時送到陛下手中。
皇后既是要和陛下一塊兒走,後宮便又交到慧貴妃手上。孔順姝在宮中磨礪了這一年多,已經不像初入宮時那麼單純。她約莫察覺到慧貴妃或許並不如表現的直白貼心,但既然兩人還沒有利益衝突需要互相算計,她也能放心將坤和宮與龍鳳胎託付給她照顧。
虞枝心將皇后的態度轉變看在眼裡,少不得生出幾分唏噓。沒有誰會永遠呆在原地傻傻的被人利用的,那些蠢人都消失在時間裡,唯有不斷認清現實認清自我的人才能堅強的活下來。
而她——自隆治九年入宮,到如今的三年裡她熬過了多少人,也熬死了多少人。有時恍惚中她會覺得自己是個年歲已高容顏蹉跎的老者,麻木而淡漠的看著那些年輕女子勾心鬥角言語試探。可再往前看,她的前途與那些女人別無二致,依舊飄搖在無情的歲月中。逼著她不得不一步步堅定的往前走,哪怕是踏著別人的鮮血與命運。
她說不好今後會和皇后如何相處。哪怕今日有了默契,可等到三年後五年後呢?等到她跟前的養子和皇后的嫡子開始進學,等到朝臣開始在皇子們身上下注,就算她能夠不為所動,皇后又真的可以淡然處之麼?
而這還是「遠慮」,眼前更不乏「近憂」。她哪裡看不出陛下痼疾萌發,看不得女人對他清醒而疏離。要不是太后娘娘死的及時,皇帝已經有了撩撥皇后情感的打算,以這男人威逼利誘無孔不入的手段,誰又知道孔皇后能堅持多久?
女人一旦陷入對男人的同情執念與占有欲中不可自拔,腦子也就跟著變得偏執了。也不必說皇后將一腔心血都放在兩個孩子上,對陛下仿佛沒什麼興趣。這孩子可也是陛下的嫡子嫡女,只消陛下對孩子的態度變化,皇后就算被逼著也得配合皇帝的表演。
畢竟不是誰都像她一樣總會在心動的瞬間被陛下的「真心話」一棒子打醒,或是如一盆冷水兜頭給她一個透心涼。虞枝心自認為自己從小看過的聽過的男歡女愛虛情假意足夠讓她清醒,可她若不是仗著自己的特殊能力,又有多少次已經踏入陛下的溫柔陷阱之中。
而皇后——她忍不住苦笑,皇后身邊的兩個大宮女都是陛下的眼線,唯有一位芳齡姑姑既說得上話也肯為皇后考慮,但依舊是個肯為了鑽營而妥協的人。所謂日積月累水滴石穿,陛下都不必動用他足夠欺騙性的面容和巧舌如簧,只需他想,光靠著「耳邊風」就能讓皇后生出許多焦慮,以此改變皇后的想法和態度。
連她都能想到做到的事,陛下不過是先前騰不出手也不屑於對孔順姝下手,只要他起了心,就沒有他哄不到的女人。虞枝心重重嘆了口氣,她實在不想跟女人們斗,鬥來鬥去都不過是陛下營造的鬥獸場中徒勞奔命的玩意兒,無論勝負都是如此的悲哀。
而最悲哀的是她能看得透想得通,卻什麼都改變不了。虞枝心抬頭看著天邊漸漸沉下的太陽餘暉,愈發堅定了她的打算。皇帝對她不是不好,但這份「好」太虛無太易碎,與其將命運期待寄托在一個靠不住的男人身上,不如自己成長起來展露崢嶸,成為別人的命運和期待!
……
太后的孝期過的乏善可陳。虞枝心有時候都忍不住與白桃吐槽幾句,陛下身為皇帝是總在「賣身求榮」和守孝禁慾間反覆橫跳,好不容易碰到太平日子定是宮妃小主扎堆有孕的時候,可見他在睡女人這一塊還不如普通官宦或是土財主來的自在些。
好在陛下並不知他的愛妃在背地裡如何毀譽,且他對睡女人的熱忱也遠比不上在朝堂上攫取權利。皇帝陛下在太后孝期對所有女人都淡淡,唯一特意來了一回長禧宮裡見慧貴妃,卻是來問她關於武狀元的想法的。
貴妃娘娘自然是懵著一張臉一問三不知,甚至根本不承認這話題是自己提起。被陛下多問了兩句,索性反咬一口是陛下無理取鬧,平白無故的給自己栽贓嫁禍個干政的罪名。
又道太后母儀天下愛護百姓崇尚節儉,臨終前曾有遺言,並不需為她而擾了百姓日常生活起居。及七七之後京中百姓就可撤了素衣素縞,只陛下感懷太后撫育之恩,願為太后服素齋戒百日以盡孝道。
皇后娘娘另上表稟奏陛下,言太后素來仁慈愛護晚輩,想來以太后並不願看到陛下的妃妾懷著身孕為她哀毀。因此宮中有孕的張丨寶林, 姜寶林,唐采女和紀采女不必往皇寺祭拜, 只用在宮中起一處佛堂每日三趟上香禱告盡了心意便可。
陛下自然恩准。畢竟皇寺路途遙遠, 這幾位車馬勞頓之餘若是出點子什麼意外才更麻煩。便是幾個皇子公主也最好待在宮裡別往外跑, 小孩子畢竟體弱,去了皇寺吃不好睡不好的反而讓人憂心。
群臣對此沒什麼異議,便是禮部尚書這老學究都覺得以太后回宮後的表現, 陛下和皇后肯一同去皇寺為太后守過頭七已經是做足了孝順。至於輟朝七日也算不上什麼大事,皇寺與京城只有半日路程, 有什麼緊急公務也可隨時送到陛下手中。
皇后既是要和陛下一塊兒走,後宮便又交到慧貴妃手上。孔順姝在宮中磨礪了這一年多,已經不像初入宮時那麼單純。她約莫察覺到慧貴妃或許並不如表現的直白貼心,但既然兩人還沒有利益衝突需要互相算計,她也能放心將坤和宮與龍鳳胎託付給她照顧。
虞枝心將皇后的態度轉變看在眼裡,少不得生出幾分唏噓。沒有誰會永遠呆在原地傻傻的被人利用的,那些蠢人都消失在時間裡,唯有不斷認清現實認清自我的人才能堅強的活下來。
而她——自隆治九年入宮,到如今的三年裡她熬過了多少人,也熬死了多少人。有時恍惚中她會覺得自己是個年歲已高容顏蹉跎的老者,麻木而淡漠的看著那些年輕女子勾心鬥角言語試探。可再往前看,她的前途與那些女人別無二致,依舊飄搖在無情的歲月中。逼著她不得不一步步堅定的往前走,哪怕是踏著別人的鮮血與命運。
她說不好今後會和皇后如何相處。哪怕今日有了默契,可等到三年後五年後呢?等到她跟前的養子和皇后的嫡子開始進學,等到朝臣開始在皇子們身上下注,就算她能夠不為所動,皇后又真的可以淡然處之麼?
而這還是「遠慮」,眼前更不乏「近憂」。她哪裡看不出陛下痼疾萌發,看不得女人對他清醒而疏離。要不是太后娘娘死的及時,皇帝已經有了撩撥皇后情感的打算,以這男人威逼利誘無孔不入的手段,誰又知道孔皇后能堅持多久?
女人一旦陷入對男人的同情執念與占有欲中不可自拔,腦子也就跟著變得偏執了。也不必說皇后將一腔心血都放在兩個孩子上,對陛下仿佛沒什麼興趣。這孩子可也是陛下的嫡子嫡女,只消陛下對孩子的態度變化,皇后就算被逼著也得配合皇帝的表演。
畢竟不是誰都像她一樣總會在心動的瞬間被陛下的「真心話」一棒子打醒,或是如一盆冷水兜頭給她一個透心涼。虞枝心自認為自己從小看過的聽過的男歡女愛虛情假意足夠讓她清醒,可她若不是仗著自己的特殊能力,又有多少次已經踏入陛下的溫柔陷阱之中。
而皇后——她忍不住苦笑,皇后身邊的兩個大宮女都是陛下的眼線,唯有一位芳齡姑姑既說得上話也肯為皇后考慮,但依舊是個肯為了鑽營而妥協的人。所謂日積月累水滴石穿,陛下都不必動用他足夠欺騙性的面容和巧舌如簧,只需他想,光靠著「耳邊風」就能讓皇后生出許多焦慮,以此改變皇后的想法和態度。
連她都能想到做到的事,陛下不過是先前騰不出手也不屑於對孔順姝下手,只要他起了心,就沒有他哄不到的女人。虞枝心重重嘆了口氣,她實在不想跟女人們斗,鬥來鬥去都不過是陛下營造的鬥獸場中徒勞奔命的玩意兒,無論勝負都是如此的悲哀。
而最悲哀的是她能看得透想得通,卻什麼都改變不了。虞枝心抬頭看著天邊漸漸沉下的太陽餘暉,愈發堅定了她的打算。皇帝對她不是不好,但這份「好」太虛無太易碎,與其將命運期待寄托在一個靠不住的男人身上,不如自己成長起來展露崢嶸,成為別人的命運和期待!
……
太后的孝期過的乏善可陳。虞枝心有時候都忍不住與白桃吐槽幾句,陛下身為皇帝是總在「賣身求榮」和守孝禁慾間反覆橫跳,好不容易碰到太平日子定是宮妃小主扎堆有孕的時候,可見他在睡女人這一塊還不如普通官宦或是土財主來的自在些。
好在陛下並不知他的愛妃在背地裡如何毀譽,且他對睡女人的熱忱也遠比不上在朝堂上攫取權利。皇帝陛下在太后孝期對所有女人都淡淡,唯一特意來了一回長禧宮裡見慧貴妃,卻是來問她關於武狀元的想法的。
貴妃娘娘自然是懵著一張臉一問三不知,甚至根本不承認這話題是自己提起。被陛下多問了兩句,索性反咬一口是陛下無理取鬧,平白無故的給自己栽贓嫁禍個干政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