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頁
「罷了罷了,表姐說的在理,本宮也懶得想那麼多。」皇后沒得到好的解決辦法便立刻歇了精神,懨懨的擺了擺手道:「本宮也乏了,今兒就到這吧,有什麼不對的本宮再讓人宣表姐來問話。」
虞枝心絲毫不在意她瞬間變得冷淡的態度,依舊恭敬的行了禮退出殿門。直到出了坤和宮,臉上才浮起一絲冷笑:孔皇后果然是順遂了幾日就飄了,還能對皇嗣挑三揀四,卻不知要不是孔太傅死的及時,她恐怕早就一屍三命死在三個月前,根本見不到今日的太陽。
不過也好,以她這般不甚清醒的腦子正好戳在前面當個擋箭牌,再有什麼麻煩也不至於直接落在自己頭上。
……
慧貴妃可謂是一語成讖,才想著皇后可以當個擋箭牌,不想幾日過後便有一記驚雷落在宮中:原來一直在皇嗣為先帝祈福的皇太后終於做完全部修行,已經在半個月前啟程回宮,如今都走到京郊了!
這可真是一樁大新聞。且不說皇寺那邊到底怎麼判斷皇太后的祈福法事,做完後為何沒通知宮中,便是一切都按著規矩走完流程,也該是陛下派遣使者上山區迎太后,哪有讓太后自個兒就顛顛兒回來的?
知道的只當皇太后自有主見忙著趕回來,不知道的還說不得怎麼編排陛下不孝呢。而更讓陛下憂心的是此事居然到今日才有信兒傳來——皇太后的儀仗頗大,絕不可能悄無聲息的走出這麼遠,除非皇太后故意隱瞞不報簡裝易行又將往來傳信的人手全部攔下,直到到了皇城附近已經再無可能變故才放鬆了管制讓人通知宮中。
於情於理,皇太后是陛下嫡母,如今人都到了家門前,陛下更不可能再打發她老人家回去,唯有主動去接她回宮才是些許彌補。
可無論是陛下還是朝堂,甚至後宮諸位妃嬪都沒人希望皇太后回來。畢竟皇太后在先帝朝如何一手遮天、陛下親政前如何強勢攬權可是讓許多人心有餘悸。是以難得的,四相和孔祭酒並陛居然能放下成見團結起來,抱團兒商量起如何應付。
「老臣以為皇太后來勢洶洶,陛下可千萬要防著她插手朝政。」
沈相率先發言,直白點出皇太后此次恐怕來者不善。因他們都知道皇太后可不是什麼好對付的慈善人,當初先帝才死陛下剛剛繼位,皇太后以太后垂簾聽政之權在朝堂上呼風喚雨,是孔太傅與四相合力才勉強將她趕出朝堂送入佛寺。
這多少年來皇太后不止一次謀求回宮,好在孔氏與四相雖然意見不合卻出奇統一的對皇太后嚴防死守才沒讓她得逞。而朝中和後宮都經歷了一遍又一遍的清洗,只求將她曾經的勢力和親信肅清。原本所有人都覺得皇太后已經再無翻盤的可能,又因孔太傅去世才放鬆了警惕,卻沒料到她還有如此影響力,居然找到機會逃出皇寺,還順順噹噹的抵達京郊。
「不管怎麼說,還是要先安頓好皇太后。」沈相到底周全些,不如皇帝和孔祭酒那般急躁,理順條理一項一項的安排起來。
「宮中如今是皇后在管著?陛下此時便可通知皇后將延壽宮清掃出來,該給的家具擺件都撿能用的用上,且不必管皇太后的喜好品味之類。」
皇帝輕輕點頭:「朕已經讓人吩咐皇后去了,慧貴妃也在協理著。」
「慧貴妃既是陛下親信,老臣斗膽僭越,還請慧貴妃先不必管延壽宮的布置,而是先將人手調度起來。」
沈相意有所指道:「雖然皇太后必有她的心腹,往後延壽宮裡怎麼用人怎麼做事兒不必陛下和皇后約束了她,但身為子女該盡的孝道總是得盡的。皇太后多少年沒回宮,她用過的老人死的死散的散,萬一一時短缺了人手,倒成了陛下和皇后娘娘的不是了。」
說的冠冕堂皇,其實不就是趁著皇太后還沒回來先死命往裡面摻沙子麼?就算皇太后能挑出一個兩個十之八丨九,但只要有一兩個人手在關鍵位置上定住了,以後要打聽消息或算計些什麼就簡單的多。
皇帝連忙應下:「太師說的極是,朕這就讓人給慧貴妃傳信。」
「如此宮中安排妥當,陛下不如親自去迎一迎皇太后?」一直沒說話的孔祭酒不甘示弱的提醒道:「陛下對皇太后孝順有加,也是天下人的表率不是?」
「啟稟公爺,陛下一早得到消息就讓奴才去準備儀仗迎接皇太后,只是這會兒才將人手車馬安排齊整,因此耽擱了一會兒。」
正從外頭進來的小崔公公不卑不亢的替陛下答過孔祭酒的話,才對陛下躬身一請:「陛下,御攆已經得了,您是這就啟程麼?」
陛下站起來環視左右問道:「諸位大人可與朕同去?」
沈相想了一瞬便低頭拱手,與一眾重臣齊聲應道:「臣等遵旨,與陛下一同迎皇太后回宮。」
第130章 .過江龍 · ?
皇太后孫氏年輕時是個標緻的美人, 哪怕是如今已過了花甲之年,也仍舊是個精緻美麗的老婦人。
只可惜她慣常強勢且嚴厲,又或是在皇寺中被清規戒律折磨, 除了眉梢眼角多出歲月的痕跡, 還有鼻翼兩邊深深的法令紋更讓人望而生畏。趙熠自十歲入宮被孫氏撫養,直到十六歲大婚親政前孫太后被孔太傅與四相聯手逼入皇寺,其中幾年在這位老人面前一直活的戰戰兢兢,對她更多出幾分莫名的恐懼。
孫太后眼見陛下率領重臣來迎,嘴角微微揚起一點兒笑意。她當然知道無論朝中還是皇帝都並不希望自己回來插上一腳, 但她要是這麼容易選擇放棄,她也根本活不到今日了。
虞枝心絲毫不在意她瞬間變得冷淡的態度,依舊恭敬的行了禮退出殿門。直到出了坤和宮,臉上才浮起一絲冷笑:孔皇后果然是順遂了幾日就飄了,還能對皇嗣挑三揀四,卻不知要不是孔太傅死的及時,她恐怕早就一屍三命死在三個月前,根本見不到今日的太陽。
不過也好,以她這般不甚清醒的腦子正好戳在前面當個擋箭牌,再有什麼麻煩也不至於直接落在自己頭上。
……
慧貴妃可謂是一語成讖,才想著皇后可以當個擋箭牌,不想幾日過後便有一記驚雷落在宮中:原來一直在皇嗣為先帝祈福的皇太后終於做完全部修行,已經在半個月前啟程回宮,如今都走到京郊了!
這可真是一樁大新聞。且不說皇寺那邊到底怎麼判斷皇太后的祈福法事,做完後為何沒通知宮中,便是一切都按著規矩走完流程,也該是陛下派遣使者上山區迎太后,哪有讓太后自個兒就顛顛兒回來的?
知道的只當皇太后自有主見忙著趕回來,不知道的還說不得怎麼編排陛下不孝呢。而更讓陛下憂心的是此事居然到今日才有信兒傳來——皇太后的儀仗頗大,絕不可能悄無聲息的走出這麼遠,除非皇太后故意隱瞞不報簡裝易行又將往來傳信的人手全部攔下,直到到了皇城附近已經再無可能變故才放鬆了管制讓人通知宮中。
於情於理,皇太后是陛下嫡母,如今人都到了家門前,陛下更不可能再打發她老人家回去,唯有主動去接她回宮才是些許彌補。
可無論是陛下還是朝堂,甚至後宮諸位妃嬪都沒人希望皇太后回來。畢竟皇太后在先帝朝如何一手遮天、陛下親政前如何強勢攬權可是讓許多人心有餘悸。是以難得的,四相和孔祭酒並陛居然能放下成見團結起來,抱團兒商量起如何應付。
「老臣以為皇太后來勢洶洶,陛下可千萬要防著她插手朝政。」
沈相率先發言,直白點出皇太后此次恐怕來者不善。因他們都知道皇太后可不是什麼好對付的慈善人,當初先帝才死陛下剛剛繼位,皇太后以太后垂簾聽政之權在朝堂上呼風喚雨,是孔太傅與四相合力才勉強將她趕出朝堂送入佛寺。
這多少年來皇太后不止一次謀求回宮,好在孔氏與四相雖然意見不合卻出奇統一的對皇太后嚴防死守才沒讓她得逞。而朝中和後宮都經歷了一遍又一遍的清洗,只求將她曾經的勢力和親信肅清。原本所有人都覺得皇太后已經再無翻盤的可能,又因孔太傅去世才放鬆了警惕,卻沒料到她還有如此影響力,居然找到機會逃出皇寺,還順順噹噹的抵達京郊。
「不管怎麼說,還是要先安頓好皇太后。」沈相到底周全些,不如皇帝和孔祭酒那般急躁,理順條理一項一項的安排起來。
「宮中如今是皇后在管著?陛下此時便可通知皇后將延壽宮清掃出來,該給的家具擺件都撿能用的用上,且不必管皇太后的喜好品味之類。」
皇帝輕輕點頭:「朕已經讓人吩咐皇后去了,慧貴妃也在協理著。」
「慧貴妃既是陛下親信,老臣斗膽僭越,還請慧貴妃先不必管延壽宮的布置,而是先將人手調度起來。」
沈相意有所指道:「雖然皇太后必有她的心腹,往後延壽宮裡怎麼用人怎麼做事兒不必陛下和皇后約束了她,但身為子女該盡的孝道總是得盡的。皇太后多少年沒回宮,她用過的老人死的死散的散,萬一一時短缺了人手,倒成了陛下和皇后娘娘的不是了。」
說的冠冕堂皇,其實不就是趁著皇太后還沒回來先死命往裡面摻沙子麼?就算皇太后能挑出一個兩個十之八丨九,但只要有一兩個人手在關鍵位置上定住了,以後要打聽消息或算計些什麼就簡單的多。
皇帝連忙應下:「太師說的極是,朕這就讓人給慧貴妃傳信。」
「如此宮中安排妥當,陛下不如親自去迎一迎皇太后?」一直沒說話的孔祭酒不甘示弱的提醒道:「陛下對皇太后孝順有加,也是天下人的表率不是?」
「啟稟公爺,陛下一早得到消息就讓奴才去準備儀仗迎接皇太后,只是這會兒才將人手車馬安排齊整,因此耽擱了一會兒。」
正從外頭進來的小崔公公不卑不亢的替陛下答過孔祭酒的話,才對陛下躬身一請:「陛下,御攆已經得了,您是這就啟程麼?」
陛下站起來環視左右問道:「諸位大人可與朕同去?」
沈相想了一瞬便低頭拱手,與一眾重臣齊聲應道:「臣等遵旨,與陛下一同迎皇太后回宮。」
第130章 .過江龍 · ?
皇太后孫氏年輕時是個標緻的美人, 哪怕是如今已過了花甲之年,也仍舊是個精緻美麗的老婦人。
只可惜她慣常強勢且嚴厲,又或是在皇寺中被清規戒律折磨, 除了眉梢眼角多出歲月的痕跡, 還有鼻翼兩邊深深的法令紋更讓人望而生畏。趙熠自十歲入宮被孫氏撫養,直到十六歲大婚親政前孫太后被孔太傅與四相聯手逼入皇寺,其中幾年在這位老人面前一直活的戰戰兢兢,對她更多出幾分莫名的恐懼。
孫太后眼見陛下率領重臣來迎,嘴角微微揚起一點兒笑意。她當然知道無論朝中還是皇帝都並不希望自己回來插上一腳, 但她要是這麼容易選擇放棄,她也根本活不到今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