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種工具機,也是你們中國人製造的嗎?」

  有人圍著工具機邊上黃皮膚的工作人員便開始發問了。

  「是的,這台工具機是由中國丹彰工具機公司製造的,我就是丹彰工具機公司的銷售代表。我們丹彰工具機公司研製這款工具機是為了給中國正在建設的第三代核電站加工大型壓力容器部件。現在展出的這台,是簡化的版本,只能切削軟質合金。」

  工作人員用流利的英語回答道。

  「這樣一台工具機,我的意思是說,原版的工具機,你們的報價是多少?」

  這是某家美國企業的採購經理在發問,他所在的那家企業正準備採購一台這個規格的加工中心,看工具機的現場表現,完全符合他們的要求。

  「2200萬美元。」

  「才2200萬美元!不不不,我的意思是說,這個價格還是太高了,你們還能夠降低一點價格嗎?……什麼,到洽談室去談,好的好的,不過我需要先打一個電話,讓我們的工程師馬上趕過來。」

  採購經理擠出人群,躲到角落裡打電話去了。他心裡帶著狂喜,因為同樣的一台工具機,德國企業的報價是4000多萬美元,日本企業也報到了3500萬美元以上,而中國人的開價才2200萬美元,據說還有商量的餘地,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嗎?

  內行在看門道,外行在看熱鬧。被兵馬俑和自由女神的華爾茲表演激起了興致的觀眾們湧向各個展廳,開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產品。

  「這個模型,展示的是我們臨河工具機集團新近研製的汽車柔性生產線,整條生產線包括800多台各式切削工具機,能夠同時完成汽車發動機、底盤、變速箱、輪轂等部件的加工。

  「這條生產線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根據指令,迅速調整加工方式,最快在半個小時的時間內就可以更換一種車型,極大地適應了當今汽車市場上需求多變的趨勢。」

  在臨機集團的展室內,李甜甜手裡拿著一支雷射筆,指點著一個沙盤模型,向通用汽車公司採購部主管維戈爾及巴爾的摩工廠經理喬西特做著介紹。

  同樣的這些話,李甜甜在一個多月前曾向喬西特以及他的工程師們講過若干遍,但因為沒有看到實物,喬西特等人對於李甜甜的介紹都是將信將疑。

  剛才這一會,眾人在展會上看到了各種中國工具機的實物,有一些還正在進行演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時,他們再聽李甜甜的介紹,心裡便不再有輕視和懷疑之心了。在維戈爾和喬西特的心裡,開始產生一個念頭:

  或許使用中國工具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第四百九十五章 有哪些明顯的優勢

  「中國人向我們展示了他們在工具機開發上的實力,而中國的工具機也如他們的其他商品一樣,具有價格低廉的優點。如果採用中國人提供的技術,巴爾的摩工廠的生產線改造投入能夠節省40%,這對於緩解公司的資金壓力是非常必要的。」

  通用汽車公司總部,維戈爾向一干高管介紹著自己從中國工具機展上看到的東西。他是最早倒戈的,現在正在竭力說服公司高管同意引進來自於中國的汽車生產線。

  「我在電視上看到了有關報導,據記者說,加工出那尊兵馬俑華爾茲雕像的工具機,是由中國人獨立設計製造的,維戈爾,你能夠確定這一點嗎?」

  大腹便便的公司副總裁布蘭德利問道。他正是唐子風說過的那種華爾街退役精英,過去是做投行業務的,金融風暴之後才轉到實業企業就職,對工業技術一竅不通。他對於此次中國工具機展的所有知識,只包括了兵馬俑華爾茲和大河無人機表演。

  「中國人在幾年前研製出了目前國際上最大的七軸五聯動立式加工中心,這個成就在《機加工》雜誌上曾經報導過。用加工中心製造一尊金屬雕像,在技術上並不困難,中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也並不令人意外。」公司技術總監卡洛斯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知道,這樣的技術對於美國企業來說並不困難,但中國人能夠做到,就很不容易了。」布蘭德利說,「中國企業缺乏普遍創造力,他們只有仿造西方產品的能力。我想,他們展示的這些工具機,應當也都是西方產品的翻版吧?」

  「或許是吧。」卡洛斯聳了聳肩膀,懶得去和布蘭德利爭辯了。

  這位華爾街大佬到公司來之後,鬧出的笑話已經不勝其數了。他明明對製造業一無所知,卻要表示出比公司里那些資深工程師更懂製造業的樣子。卡洛斯和他麾下的工程師曾經幾次與布蘭德利就技術問題進行爭吵,布蘭德利的觀點一向就是覺得卡洛斯他們太落伍了,缺乏現代投資思維,缺乏網際網路思維。

  布蘭德利腦子裡對於製造業的認識,就是什麼第四次工業革命、數據驅動、3D列印之類。倒不是說這些概念不對,只是真正在工廠里呆過的人都知道,這些概念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就比如被稱為3D列印的增材製造,的確是代表了新的製造方式,但至少在目前,傳統的切削加工,也就是減材製造,才是主流。

  布蘭德利對於全球製造業分工情況的了解,也完全是建立在書本上的,在這裡要說明一下,他所看的書本還是20年前出版的。布蘭德利還有一個信息來源,就是各種社交媒體。他經常拿著一些社交媒體上的文章來給卡洛斯他們進行「科普」,在那些文章里,充斥著對美國技術的不切實際的吹噓,以及對中國的不切實際的批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