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唐子風說:「最起碼,四五十個億吧,這還只是一期,未來還應當有二期、三期啥的。」

  「四五十個億?動靜是不是太大了一點?」周衡質疑道。

  唐子風說:「四五十億也不算多吧?換算成美元,也就是五億多,國外那些工具機巨頭,哪家一年的研發投入不是幾十億美元,咱們全國拿出四五十億還算多嗎?」

  「這個帳不能這樣算。」周衡說,「你們臨機集團內部也有研發經費,一年也有上億美元的規模吧?你說的這個基金,只是針對創業型企業的,一家企業能投個一兩千萬就不錯了,四五十億,這就是好幾百家企業的意思,咱們能有這麼多有投資價值的創業企業嗎?」

  唐子風說:「這不一定啊。如果項目好,一家企業投一個億也是可以的。現在高端工具機的門檻越來越高,咱們要和國外巨頭競爭,如果投入不足,根本就沒有一戰之力。

  「像夏振發搞的那個超硬曲面切削項目,他自己前期就投入了2000多萬,現在據他估計,起碼還要再投入1000萬才能見到效果。他所說的見效,也只是在國內市場上部分替代進口產品而已,做不到全面替代,更談不上到國際市場上去與國外企業競爭。

  「我們的目標,是培育起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具機業新秀,沒有幾十億打底子,恐怕是不成的。」

  「參與國際競爭,不應當是像臨機這樣的特大型企業去做的事情嗎?你怎麼把希望都寄托在這些小型創業企業身上了?莫非,你對臨機缺乏信心?」周衡問道。

  唐子風說:「這倒不是,我們臨機集團一直都沒放棄研發,我們也一直都是拿國外巨頭當假想敵的。不過,像弘華公司這樣的小企業,也有他們的優勢。他們的機制更靈活,激勵也更直接,如果是專注於做一個細分市場,沒準能比我們這些大企業做得更好。

  「國際市場上有很多專業的工具機產品,就是由規模很小的企業製造出來的。這些企業上百年時間只做這一種工具機,不斷地改進技術,形成自己的技術優勢,別人很難模仿。

  「我和夏振發接觸的時候,就感覺到他很像是歐洲100多年前的那些能工巧匠。這些人手上有幾項獨門密技,然後便靠著這些技術創辦起一家公司,100多年的時間,就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形成壟斷。

  「歐洲人能夠做到的事情,咱們中國人也同樣能夠做到。我希望100年後,弘華公司依然存在,還是做超硬曲面切削工具機。全世界需要這種工具機的企業,都從弘華公司採購。而要做到這一點,當務之急就是向弘華公司注資,幫助它渡過眼前的難關。」

  「你這個目標倒是挺遠大的。」周衡笑著點評了一句。不過他心裡也承認,唐子風描述的場景,的確是很吸引人的。

  隨著工業的發展,工具機的分工也越來越細,有一些工具機品類,全球一年的需求量也不過就是幾十台,千兒八百萬美元的銷售額。像德馬吉、馬扎克這樣的工具機巨頭,是不可能在這種專業工具機身上下工夫的,因為從這些工具機上賺到的利潤,還不夠支付其管理成本的。

  這種專業工具機的製造,還是交給小型企業去做,更有效率。小企業的管理者同時也是企業的所有者,賺的錢都是自己的,自然會有更多的積極性去搞好研發,以便長期地占有這個細分市場。

  周衡也是懂行的人,聽唐子風一說,就知道這個道理是成立的,進而唐子風提出的建立專門基金的建議,也就有道理了。

  「你說吧,這個基金該怎麼做。」

  想明白了這些,周衡便直接向唐子風問計了:

  「國家這邊,我請許老出面,從財政申請一筆啟動資金,應當是有希望的。不過,財政能夠拿出來的錢,能有一兩個億就不錯了。你一張嘴就說要搞四五十個億,那麼餘下的部分,你打算如何籌措呢?」

  「這個嘛,等我找人商量商量再說。」唐子風回答道。

  第四百零二章 大道理小道理

  唐子風要找人商量事,能找到的不外乎王梓傑、梁子樂和包娜娜三人,討論問題的場地則選在了包娜娜的深藍焦點公司。

  「籌措50億,建工具機產業大基金,這個設想夠宏大的。唉,我啥時候能像唐師兄這樣,隨便一出手就能做出這麼大的手筆。」

  聽完唐子風的敘述,梁子樂首先發出了感慨,這感慨是由衷的。

  梁子樂跟著包娜娜回國後,在京城開辦了一家投資諮詢公司,用他自己的英文名Andrew命名,叫做「安迪投資顧問公司」。

  按梁子樂的想法,他是沃頓的碩士,又是在美國長大的,遠比國內的人更懂得資本運作,他開的公司,肯定是會生意興隆的。可誰曾想,他的公司開起來了,廣告也做了好幾輪,業務卻始終是不溫不火,雖說也能賺到一些錢,但與太太包娜娜的公司相比,簡直就是慘不忍睹了。

  唐子風和王梓傑也幫他做過診斷,得出的結論是他或許有些不接地氣,不了解中國情況。他在沃頓學的那些理論,聽起來很高深,但擱在現實中就顯得曲高和寡。在與客戶交流的過程中,他說的東西,客戶聽不懂,客戶說的東西,他也聽不懂,這生意還怎麼能做得下去?

  梁子樂是個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人,對於唐子風和王梓傑提出的意見,他全盤接受,而且也的確在努力地改進。每一次唐子風回京城,約他們幾個人討論企業經營方面的事情,他都積極參加,在貢獻自己的想法的同時,也拼命地汲取著別人意見中的精華,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