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子風,這件事,真不是因為我們看不起臨一機,而是涉及到光學儀器方面的技術,是軍工機密,我們是不可能拿出來和地方企業合作的。」肖明訥訥地解釋道。

  「你看?」唐子風向眾人把手一攤,「大家給我做個證哈,不是我不幫忙,是肖總工根本就沒有合作的誠意,我有啥辦法?」

  「這……」唐林有心幫肖明說話,可涉及到技術上的事情,他一時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說,只能是愣在那裡。

  肖文珺是懂行的,她對肖明說道:「爸,子風說的有道理。咱們所是有一些保密技術,可子風說的這個級別的光柵尺,在國際市場上已經是很普通的產品了。子風的意思也不是需要咱們透露所有的技術,只要能夠和臨一機一起造出光柵尺來,背後用的是什麼技術,別人也不知道,這就不涉及泄密的問題了。」

  「這樣啊?讓我想想……」肖明有些心動了。當初他拒絕與唐子風合作的時候,17所還有一些國家的任務在做,日子還過得去,所以在他和蔣會的心裡,都沒特別在意這件事。他們憑本能覺得光學技術是涉密的,不便與臨一機合作,因此也就直接回絕了。

  如今,由於國家的軍工訂單減少了,17所面臨著嚴重的經營困難,有些過去懶得去琢磨的事情,現在也不得不重視了。他略略地一想,似乎這方面的技術也不全是需要保密的,拿出一些密級比較低的技術來和臨一機合作,應當也在允許的範圍內。

  「肖叔,我跟你說幾個數。」唐子風看出了肖明的猶豫,他笑呵呵地說道:「目前,我們國內自己的光柵尺技術不過關,稍微好一點的數控工具機,都是使用進口光柵尺。一支普通的進口光柵尺,價格就是3、4000。如果是精度高一點的,一兩萬一支也不奇怪。

  「我們找懂行的人估算過,如果我們能夠解決關鍵技術,一支精密光柵尺的成本,連1000元都到不了,普通光柵尺最多也就是100元左右。你算一算,一支光柵尺的利潤有多高?」

  「有這麼高的利潤!」肖明的眼睛都直了,天可憐見,他們一向是做軍工產品的,對於民品市場上的利潤真是沒有概念。成本100元一支的光柵尺,居然能賣到3、4000元,這不就是搶錢嗎?

  其實,在國際市場上,軍品的利潤率比民品要高得多,一些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那裡買武器,那叫一個坑。你還別不服,人家願意高價賣給你,你還得感謝人家。

  可17所沒幹過這種事情啊,他們生產的軍品都是由國家付款的,利潤率是有規定的。能夠維持企業吃喝拉撒也就不錯了,哪能容得他們去賺什麼暴利。

  正因為沒賺過昧心錢,乍一聽民品市場上有這麼好賺的錢,肖明都傻眼了。

  「子風,你說的光柵尺,如果能搞出來,一年能賣多少支?」肖明怯怯地問道。

  唐子風伸出兩個手指頭,向肖明晃了晃。

  「200支?」肖明猜測道。

  「20萬!」唐子風用得意的語氣說道,隨後又補充了一句,「至少!」

  「至少20萬支!」肖明打了個哆嗦,「那……那那那,那豈不是有6個億的產值!」

  「這倒沒有。」唐子風說,「我剛才說的3000一支,是進口價。如果是咱們自己能生產,一支賣到500元就算是黑心了。20萬支光柵尺,也就是個把億的產值吧。更何況,這個市場這麼大,也不可能咱們兩家就把它吃下去了,能拿下1/3就不錯了。」

  「1/3也行啊!」肖明激動地說,「1個億的市場,1/3就是3300萬,再扣掉1/5的成本,就是2640萬的利潤,我們所一萬職工……」

  第二百八十章 老肖想吃獨食

  老肖不愧是總工程師,口算能力那是鋼鋼的。見他算得津津有味,唐子風只覺又好氣又好笑,他輕咳了一聲,說道:「肖總工,你是不是忘了一件事?」

  「忘了啥事?」肖明詫異道。

  「這2640萬,不是你們一家的。」唐子風嚴肅地說。

  「不是我們一家的?」肖明愣了好幾秒,這才回過味來,問道:「子風,你不會是說,你們臨一機也要分一份吧?」

  「爸!」肖文珺忍不住了,衝著肖明喊了一聲,「你怎麼過河拆橋啊!」

  這一嗓子出來,唐林夫婦心中大喜。好媳婦啊,這會就已經想著幫夫家爭好處了。這個肖明也真不是東西,女婿想著和他合夥做生意賺錢,他看到利潤高,居然想吃獨食,哪有這樣當老丈人的。

  肖文珺向肖明抗議,可不是什么女生外向的問題,而是她太了解唐子風這個人了。這是一個雁過拔毛的傢伙,不給他一點好處,這件事怎麼可能辦成。肖明是個書呆子,思考問題太簡單,萬一惹翻了唐子風,後面的合作可就麻煩了。

  此外,就算她能夠降服得住唐子風,讓唐子風任勞任怨地給准丈人出主意,自己一點好處都不拿。唐林兩口子還在旁邊坐著呢,肖明如此吃相難看,豈不是也讓人笑話?

  肖明看看唐子風,遲疑著說:「子風,我琢磨著,以我們17所的技術力量,光柵尺這種產品,並不需要和你們臨一機合作,我們自己就能搞出來。這個點子是你出的,可你們臨一機在這件事情里並沒有出力,如果最終的利潤還要和你們分,我怕回所里去,無法向所黨組交代啊。」

  要說肖明的這個想法,還真沒錯。17所名義上是研究所,其實是前店後廠的模式,純粹的技術人員只有1000多人,倒有5000工人,餘下還有幾千是後勤人員,結構與臨一機這種工廠沒啥區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