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養她啊。」寧默的聲音小了一點,倒不是他養不活一個女朋友,而是覺得張蓓蓓肯定不會接受這個安排。

  唐子風嘆了口氣,說:「胖子,回去以後,你去找一趟張建陽,讓他在臨薈公司給張蓓蓓安排一個位置,就說是我說的。臨薈公司下面有一大堆企業,安排一個出納沒啥問題。」

  臨薈公司,全稱叫臨薈科貿有限公司,正是由原來的臨一機勞動服務公司剝離出來之後成立的實體,是臨一機的全資子公司。臨薈這個名字,聽起來挺不錯,但來歷卻有點不足為外人道。當初開會討論的時候,施迪莎說勞動服務公司就是一個大雜燴,唐子風腦洞大開,便給公司起了個臨薈的名字。反正搞工業的都不擅長取名字,唐子風開了口,大家也就順水推舟地接受了,沒人提出什麼異議。

  臨薈公司獨立出來之後,張建陽被任命為公司總經理,董事長一職由唐子風暫時掛著。在臨薈公司的旗下,有幾十個實體,包括原來臨一機大院裡的菜場、飯館,管理臨一機家屬院和辦公樓的物業公司,由綠化隊升格而成的園林公司,還有職工掛在勞動服務公司名下創業形成的運輸公司、木雕公司、搬家公司等等。

  張建陽離開侍候人的辦公室副主任崗位,創造力卻是被激發出來了。他在臨薈公司推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營策略,把公司經營得紅紅火火,一年光是給臨一機交利潤就高達七八百萬,臨薈公司的員工工資與本廠職工相比,也已經相差無幾。有幾個實體裡員工甚至還能拿到比本廠職工更高的工資。

  雖然已是一方封疆大吏,張建陽對唐子風依然是惟命是從的。他不會忘記,在自己剛剛被貶到勞動服務公司去當經理的時候,是唐子風跑去鼓勵他奮發,又給他出了許多經營上的主意,使勞動服務公司打了個翻身仗,他也因此而被提拔為廠長助理。從這個意義上說,唐子風是他的貴人,他是不敢忘恩負義的。

  當然,他對唐子風的另外一層敬畏,在於唐子風目前是臨一機主持工作的常務副廠長,仍然是他的頂頭上司。而唐子風的經營韜略,也是他望塵莫及的。別看臨薈公司現在形勢不錯,他如果想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還是得請唐子風給他指出方向。

  張建陽過去成天圍著領導轉,練就了一雙洞察人際關係的火眼金睛。唐子風與寧默的關係,他早就看在眼裡,知道二人絕對不是偶然相識的什麼老鄉,而是早有交情。唐子風知道張建陽看出了這一點,所以才會讓寧默直接去找張建陽,他相信,張建陽肯定不會駁寧默的面子。

  至於說結果嘛,唐子風就更不用操心了。張建陽想在臨薈公司安排一個小出納有什麼難的?肯定是那種幹活不多、拿錢不少而且未來還有發展空間的好位子。寧默拿著這樣一個位子去當聘禮,張東升的哥嫂還不趕緊把姑娘送上門來。

  第二百六十一章 幫我們診斷一下

  寧默的事情,唐子風能做的也就是這些了,泡妹這種事,原本也不是別人能夠代勞的。在他們返回臨河的路上,於曉惠放心不下,打了一個電話過來詢問情況,唐子風把事情經過簡單說了一下,精靈鬼怪的於曉惠便明白了,在電話那頭笑著說要胖子叔叔請客,而且一頓還不夠,需要請三頓。

  唐子風沒有時間關注這事,他在廠里呆了兩天,便又匆匆出發了,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唐子風曾經回來過,也不清楚他這次又要去往何方。

  在一些幹部工人的眼裡,唐子風這個主持工作的常務副廠長,當得也是夠逍遙的。這大半年時間裡,他在外面跑的時間,比呆在廠里的時間還要多。廠里的日常管理工作,都是書記章群和一干副廠長做的,唐子風充其量也就是組織大家開開會,提一些大政方針,在必要的時候簽簽字之類。

  不過,廠領導以及中層幹部們都知道,唐子風在外面跑,可絕對不是在遊山玩水,而是在給臨一機拓展市場空間。他花了很多精力在機二零以及蒼龍研究院的建設上,而臨一機已經從這些機制中獲得了很多好處。

  通過與其他企業聯合攻關,臨一機開發出了十幾項技術先進的拳頭產品,都是產值高、利潤大的高端重型工具機,雖然每種工具機一年的銷量不過是一兩台,但單台的毛利卻可以高達幾百萬,相當於賣出去幾百台中低端工具機。

  強強聯手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能夠為一些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方便了客戶,也促進了各家工具機企業的業務發展。

  比如最近全國各省市都在新建、擴建汽車廠,一家汽車廠里需要的機加工設備數以千計,涉及到各類切削工具機和成形工具機,投資上億元,單獨一家工具機廠是拿不下來的。以往,這些汽車企業要自己制訂設備採購方案,然後分別向各家工具機廠下訂單。不同工具機廠的工具機型號、規格複雜,給企業的設備管理和維護帶來了很大麻煩。

  有了機二零機制之後,各家工具機企業可以聯合為汽車廠設計解決方案,提高工具機部件的通用性,協調不同工具機的配合關係,甚至連工具機的顏色都可以統一,避免了過去那種車間裡紅一塊、藍一塊的不和諧場景。

  同樣是依靠聯合機制,機二零還很大程度地整合了國內的中小工具機生產企業。通過為這些企業提供數控模塊和高品質功能部件,機二零把大批的中小工具機廠綁上了自己的戰車,以便與外資工具機企業和國外生產廠商進行競爭。在臨一機巧施妙計把東垣工具機擠垮的同時,國內破產倒閉的韓國工具機企業超過了200家。每一樁「慘案」的背後,都隱瞞著機二零企業的黑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