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裡有不少從廣東、福建來的移民後裔。

  他們的數量雖然很多,但在當地卻沒有太多的話語權。

  這直接導致了明軍實際控制這一地區的困難。

  所以鄭成功建議由大明朝廷派遣一些讀書人前往南洋,開辦私塾普及漢文化。

  這個舉動只能是由朝廷發起才有力度,所以必須是官府層面的。

  若是由個人發起很難形成合力。

  對此,朱由榔是比較認同的。

  文化認同這個概念其實在史學界是一直在提的一個觀點。

  比起血緣認同,文化認同的範圍更加廣泛,也不會讓人產生歧義。

  對大明朝廷來說,凡是認同漢文化的,凡是認同儒家經典的都可以吸納到這個範圍內。

  只要由朝廷官府在後面做推手,要做到這點其實也不是什麼難事。

  只是在於官府想不想做,或者說朝廷想不想做。

  說白了就是朱由榔想不想做。

  作為大明帝國的皇帝,朱由榔絕對是一言九鼎的存在。

  只要他的意志定下來了,所有人都會緊緊圍繞著去辦。

  尤其是大明剛剛光復天下,朱由榔的個人威望在這一階段達到了頂峰,說是比肩太祖朱元璋都沒有任何的問題。

  這種時候由朱由榔提出派遣讀書人前往南洋興辦私塾推廣漢文化,應該是不會有人反對的。

  只是即便朝廷給出優渥的條件,那些讀書人肯去到南洋教書嗎?

  在這個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其實是對讀書人的一個概括。

  但是只是針對科舉入仕的讀書人而言的。

  所以說讀書只是手段,當官才是目的。

  在大明朝要想做官無外乎三種手段。

  其一就是縣、府、院、鄉、會、殿這六級考試一級一級的考上去。

  等到金榜題名中了進士理所當然的就能夠當官了。

  這也是最主流的一條路,可以說是所有讀書人夢寐以求的。

  除此之外,其實最主要的一條路就是走國子監路線了。

  國子監是大明最高等的官方學府,也是朝廷承認的唯一高等學府。

  國子監的監生畢業後可以入朝為官,只不過上限有限,一般不會超過四品。

  這也是很正常的,畢竟國子監的監生大部分都是當地的縣學、府學推薦的學生。

  乍一聽起來這都是尖子生,似乎很不錯。但實際上,真正能夠考的上科舉的誰願意留在縣學、府學之中熬資歷去混國子監的名額啊。

  那些願意留下來的考生基本上都是一些屢試不中,落第次數太多以至於心灰意冷的。

  這些人知道自己再怎麼考多半也不可能金榜題名,所以就退而求其次想要靠熬資歷,熬到一個能夠在國子監讀書的機會。

  畢竟再怎麼說國子監畢業之後也是包分配的,而且能夠當上官就是一隻腳踏入到了另一個階層。

  至於官職大小高低就不是他們要考慮的問題了。

  這種時候有官做就不錯了,還要什麼自行車。

  其實呢,這種心態也沒問題,畢竟官宦階層和貧民階層是有本質區別的。

  先邁入這個行列,即便自己沒有多大晉升空間,也等於是替子孫後代鋪路了。

  這樣子孫後代頂著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之後的頭銜,要想考中進士難度也下降了不少。

  除此之外,剩下的第三種就是蔭蔽入仕了。

  說白了,就是一群官二代靠著父輩的蔭蔽直接得到一個官做,既不需要考科舉,也不需要國子監讀書熬資歷。

  聽起來這很不公平,但沒辦法,這是維持封建王朝統治穩定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手段。

  仔細想想就知道,能夠蔭蔽子弟入朝為官的一般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員,哪個不是朝廷的重臣,哪個不是皇帝的左膀右臂。

  即便皇帝再能幹,也不可能事事都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吧。

  總得需要一干心腹臣子去分憂,去替他做事吧?

  既然要讓人家忠心替你做事,就要給到足夠的利益好處。

  又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是不可能的。

  說白了就是一種利益交換,大家心照不宣罷了。

  ……

  ……

  第0847章 朱由榔的抉擇

  當然蔭蔽入仕的人數在三種方式中是最少的,只占一小部分。

  而且蔭蔽入仕的所居位置都是無關緊要的閒職。

  畢竟朝廷和皇帝也不是傻子,念著父輩的功勞可以把他們的兒子養著,但你就別想著去到實權衙門了,老老實實的拿俸祿混日子混吃等死就是了。

  這樣也不會傷到朝廷的根基,對那些有功勞的老臣也有了交代,豈不美哉。

  如今朱由榔要作出的決定就是從這三種人中挑選出一種,派駐到南洋教書。

  第一種也就是主流的科舉入仕的官員肯定是不可能了。

  一般考中進士的都是最少外放一個縣令,最不濟也得是個縣丞。這也是正八品的官。

  只有那種考中舉人,沒有考中進士的可能會選擇去做學官。但那也是縣、州、府一級的學官。

  這也是有朝廷編制,正式品級的。

  如果朱由榔打算把一些考不中進士的老舉人派駐到南洋去教書,除了給他們學官的身份外,肯定還得有其他的允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