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頁
又過半個時辰,卻見紅素領著一個丫鬟來了。江儼記人的本事一向好,認得這是淑妃身邊的大丫鬟,略一皺眉:「公主正在午休,可否過半個時辰再來?」
那丫鬟捂著嘴吃吃笑了:「婢子不是來請公主的,就是來請江侍衛你的。我家主子還有幾位娘娘此時都在靈犀宮,說是有話要問。」
江儼不明所以,也不擾公主,與紅素交待一聲,跟著這丫鬟去了。
到了靈犀宮的園子裡,卻見湖上有一隻八角流觴亭,琉璃瓦,鶯雀檐。湖上微風習習而來,端的是好享受。
亭中隔著一層銀線海棠輕綃,幾位娘娘都坐在裡頭。江儼在外頭看不清裡頭,裡頭的幾位娘娘瞧他卻是清清楚楚。
淑妃知道他在承熹面前得臉,也聽說承熹為了他與皇后生過爭執,不敢叫他跪著,便叫人賜了座。江儼推辭一二,也就坐下了。
聽皇貴妃笑道:「那日沒瞧清楚,今日得了空子,便來瞧瞧承熹挑的是個什麼樣?」
江儼一派閒然自在,略略抬高了頭,任她們上下打量。心中卻忍不住默默腹誹:以往他聽到宮裡的小丫鬟三五成群湊在一塊兒說小話,哪個丫鬟與哪個太監眉來眼去,哪個丫鬟在太子來的時候頭上插了一朵絹花……江儼有時聽到了,還覺得十分無趣。
如今看來,高高在上的娘娘們也是整日閒得無聊,就喜歡嘮嗑,好奇心還這麼重。
念及此處,江儼又暗自慶幸:還好公主與她們都不一樣……
大概宮妃們都忘了他是身懷武功的,三三兩兩竊竊私語,仿佛還怕江儼聽到。卻不知江儼耳力極好,自是聽得清清楚楚。
「瞧著倒是個正派的。」
「承熹的眼光如何能差?」
「那日承熹在我那兒一連吃了三顆甜棗,又吃了幾片甜梨,這兩日又沒什麼食慾,指不定……」
眾嬪妃話聲一滯,卻也知這話不能亂說,都瞧著江儼意味深長地笑了。
江儼心生疑惑:公主平日不愛吃棗,可吃她三顆甜棗幾片梨就怎麼了?堂堂淑妃娘娘緣何恁得小氣?
他也想不明白,聽皇貴妃娘娘反覆交待說:「要好生伺候你家主子」,「這天兒熱,不要老出去走動,小心中了暑氣」,別的娘娘也附和兩句。左右每月月初都會有太醫給宮裡每位貴人請脈,到時便知是與不是,她們此時胡亂揣測反倒不美。
江儼認真應了。
今日來的一遭莫名其妙,待回了長樂宮,承熹好奇得不行,又從他一向無甚表情的臉上看不出端倪,便問他:「娘娘們與你說了什麼?」
江儼靜默須臾,湊在她耳邊說:「說屬下身材好。」瞧公主午睡方醒,表情呆呆的,忍不住在她臉上淺淺啄了一記,這才笑著補充道:「長相也不差,做公主的面首綽綽有餘了。」
娘娘們說他身板結實,還說他長得正派,江儼便換了個更有意思的說法說給公主聽。至於那什麼三顆甜棗兩片梨的,他也沒聽明白,自是不提。
承熹輕哼一聲,一點不信他這話。
*
朝堂之上,今
作者有話要說: 朝堂之上,今日的氛圍卻十分冷肅。
前兩日,都察院的都御史馮大人自請致仕,他已逾花甲,腿腳也不利索了。前幾年文宣帝就賜下了乘轎入宮的天恩,即便如此,這把年紀也撐不住兩個時辰的朝會了。
文宣帝唏噓幾句,又意思意思挽留幾句,便放他離開了。
只是這空出的位子該由誰來補上,卻還沒個定論。馮大人致仕前,奏薦其下的左副都御史——方晟睿方大人,言明其二十年來精心赤誠,堪當此大任。
文宣帝沒說允,也沒一口回絕,今日朝會上要議的就是這事。
正當將將要定下方大人之時,太和殿末尾立著的一位文臣卻出列了,疾步上前跪伏於地,雙手中捧著的奏摺舉高過頭,揚聲道:「陛下,臣有本啟奏!」
文武百官都目光灼灼地盯著他,心中頗有些不以為意:朝中按資排輩,站在最前頭的,如相國大人、大學士這般的說話的分量重,輕易不說話;他們後頭的一二品大員,除非文宣帝問話,一般也不怎麼說話;平日朝會之上最活躍的是站在中間位置的,諫言的、有本要奏的往往都是他們。
而像他這般站在最末尾的小年輕,少說多聽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他一個從五品的小小御史卻跑了出來,一看就是愛出風頭的。
☆、朝事
——有本啟奏?如何有本?
都察院負責監察百官,下官立察之前要事先與上官通個話,大功都由上官攬了,吃力不討好的活計才會從手指縫中漏給他們。比如說相爺庶子強搶民女,那民女的家人寧願受笞刑也要告御狀,底下官員想瞞也不敢瞞這樣的事。
越級上報,如此不懂規矩。方大人不由皺了眉,卻猛然想起這人正是太子門下清客,是今年的新拔擢的新臣,是十成十的太|子|黨。
念及此處,方大人登時出了一身冷汗。察覺自己衣袖被人輕輕一扯,方大人略略偏了頭,餘光瞥到站在他右手邊的另一位副都御史額上冷汗涔涔。這位是他的同僚,兩人又是同品級,卻明顯比他更要沉不住氣。
方大人心中暗罵一句:「不堪器用!」
此時朝堂之上暗潮湧動,百官都微微低了頭。每次御史有事要奏,這太和殿上不管何人都會心中打鼓。參太子門下幕僚的、參與相爺沾親帶故的親戚的大有人在,甚至連在文宣帝身邊伴駕數十年的老魏公公都被參過摺子。
那丫鬟捂著嘴吃吃笑了:「婢子不是來請公主的,就是來請江侍衛你的。我家主子還有幾位娘娘此時都在靈犀宮,說是有話要問。」
江儼不明所以,也不擾公主,與紅素交待一聲,跟著這丫鬟去了。
到了靈犀宮的園子裡,卻見湖上有一隻八角流觴亭,琉璃瓦,鶯雀檐。湖上微風習習而來,端的是好享受。
亭中隔著一層銀線海棠輕綃,幾位娘娘都坐在裡頭。江儼在外頭看不清裡頭,裡頭的幾位娘娘瞧他卻是清清楚楚。
淑妃知道他在承熹面前得臉,也聽說承熹為了他與皇后生過爭執,不敢叫他跪著,便叫人賜了座。江儼推辭一二,也就坐下了。
聽皇貴妃笑道:「那日沒瞧清楚,今日得了空子,便來瞧瞧承熹挑的是個什麼樣?」
江儼一派閒然自在,略略抬高了頭,任她們上下打量。心中卻忍不住默默腹誹:以往他聽到宮裡的小丫鬟三五成群湊在一塊兒說小話,哪個丫鬟與哪個太監眉來眼去,哪個丫鬟在太子來的時候頭上插了一朵絹花……江儼有時聽到了,還覺得十分無趣。
如今看來,高高在上的娘娘們也是整日閒得無聊,就喜歡嘮嗑,好奇心還這麼重。
念及此處,江儼又暗自慶幸:還好公主與她們都不一樣……
大概宮妃們都忘了他是身懷武功的,三三兩兩竊竊私語,仿佛還怕江儼聽到。卻不知江儼耳力極好,自是聽得清清楚楚。
「瞧著倒是個正派的。」
「承熹的眼光如何能差?」
「那日承熹在我那兒一連吃了三顆甜棗,又吃了幾片甜梨,這兩日又沒什麼食慾,指不定……」
眾嬪妃話聲一滯,卻也知這話不能亂說,都瞧著江儼意味深長地笑了。
江儼心生疑惑:公主平日不愛吃棗,可吃她三顆甜棗幾片梨就怎麼了?堂堂淑妃娘娘緣何恁得小氣?
他也想不明白,聽皇貴妃娘娘反覆交待說:「要好生伺候你家主子」,「這天兒熱,不要老出去走動,小心中了暑氣」,別的娘娘也附和兩句。左右每月月初都會有太醫給宮裡每位貴人請脈,到時便知是與不是,她們此時胡亂揣測反倒不美。
江儼認真應了。
今日來的一遭莫名其妙,待回了長樂宮,承熹好奇得不行,又從他一向無甚表情的臉上看不出端倪,便問他:「娘娘們與你說了什麼?」
江儼靜默須臾,湊在她耳邊說:「說屬下身材好。」瞧公主午睡方醒,表情呆呆的,忍不住在她臉上淺淺啄了一記,這才笑著補充道:「長相也不差,做公主的面首綽綽有餘了。」
娘娘們說他身板結實,還說他長得正派,江儼便換了個更有意思的說法說給公主聽。至於那什麼三顆甜棗兩片梨的,他也沒聽明白,自是不提。
承熹輕哼一聲,一點不信他這話。
*
朝堂之上,今
作者有話要說: 朝堂之上,今日的氛圍卻十分冷肅。
前兩日,都察院的都御史馮大人自請致仕,他已逾花甲,腿腳也不利索了。前幾年文宣帝就賜下了乘轎入宮的天恩,即便如此,這把年紀也撐不住兩個時辰的朝會了。
文宣帝唏噓幾句,又意思意思挽留幾句,便放他離開了。
只是這空出的位子該由誰來補上,卻還沒個定論。馮大人致仕前,奏薦其下的左副都御史——方晟睿方大人,言明其二十年來精心赤誠,堪當此大任。
文宣帝沒說允,也沒一口回絕,今日朝會上要議的就是這事。
正當將將要定下方大人之時,太和殿末尾立著的一位文臣卻出列了,疾步上前跪伏於地,雙手中捧著的奏摺舉高過頭,揚聲道:「陛下,臣有本啟奏!」
文武百官都目光灼灼地盯著他,心中頗有些不以為意:朝中按資排輩,站在最前頭的,如相國大人、大學士這般的說話的分量重,輕易不說話;他們後頭的一二品大員,除非文宣帝問話,一般也不怎麼說話;平日朝會之上最活躍的是站在中間位置的,諫言的、有本要奏的往往都是他們。
而像他這般站在最末尾的小年輕,少說多聽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他一個從五品的小小御史卻跑了出來,一看就是愛出風頭的。
☆、朝事
——有本啟奏?如何有本?
都察院負責監察百官,下官立察之前要事先與上官通個話,大功都由上官攬了,吃力不討好的活計才會從手指縫中漏給他們。比如說相爺庶子強搶民女,那民女的家人寧願受笞刑也要告御狀,底下官員想瞞也不敢瞞這樣的事。
越級上報,如此不懂規矩。方大人不由皺了眉,卻猛然想起這人正是太子門下清客,是今年的新拔擢的新臣,是十成十的太|子|黨。
念及此處,方大人登時出了一身冷汗。察覺自己衣袖被人輕輕一扯,方大人略略偏了頭,餘光瞥到站在他右手邊的另一位副都御史額上冷汗涔涔。這位是他的同僚,兩人又是同品級,卻明顯比他更要沉不住氣。
方大人心中暗罵一句:「不堪器用!」
此時朝堂之上暗潮湧動,百官都微微低了頭。每次御史有事要奏,這太和殿上不管何人都會心中打鼓。參太子門下幕僚的、參與相爺沾親帶故的親戚的大有人在,甚至連在文宣帝身邊伴駕數十年的老魏公公都被參過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