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頁
此時的心情正與吃鰣魚相同。以往多年,日日同榻而眠,他話多,自己卻喜靜,有時還覺得他有些煩。如今他搬到這養心殿中,她心中卻有些放不下。人不在眼前的時候,反倒心心念念惦記著。
用過膳,文宣帝又說想要出去走走。皇后親手服侍他穿衣,瞧著與往日一般情意綿綿。
年輕的時候,她比文宣帝矮一個頭,如今文宣帝老了,快要到知天命的年紀了,背也有些佝僂,以前一個頭的距離,慢慢變成多半個頭了。他卻在她整理衣領的時候,仍是怕她累著,低下頭來方便她動作。
養心殿裡的園子不大。冬日時,滿園子縱是有再多的常青樹,也總有些許荒頹之意,如今已郁郁青青,瞧著就覺心中舒暢。
如今已是初伏天,白天悶得人喘不過氣,屋子裡隔兩個時辰便要換一回冰,卻也沒什麼大用。唯有傍晚之後涼風習習,是一天中最舒暢的時候。
面前是一整片淡紫色的花樹,如今天暗得晚,傍晚時還有日光,瞧著仿佛飄渺霧氣一般綴在枝頭上。「合姝,你可還記得這片林子?那時我不明白,天底下多少好樹種,你卻偏偏愛這種。」
「這些年我瞧慣了,也覺得甚妙。」
皇后淺淺笑了,應了一聲「臣妾記得」,眸中似有暖意,卻也不知還能說什麼。
這處原本是一片竹林,她不愛竹,獨獨喜歡藍花楹,未及笄前在宮外見過一回,一直念念不忘。
聞得此事,文宣帝叫人從瓊州千里迢迢引了種過來。工部懂風水的官員卻說坤寧宮中的那片竹林與宮中別處連成風水格局,若是改動,會破了催旺祥瑞之氣。
文宣帝索性把養心殿的竹林也改種了藍花楹,如此一北一西斜斜相應,換了個風水相,那官員也不敢有二話。
好在京城在中原偏南,氣候溫暖,花匠悉心養了多年,總算養活了。
本只移了九株過來,湊了一個吉利樹,如今二十多年過去,已亭亭如蓋,長成了一片林子。足有三丈余高,需要仰著頭去看。
此時正是花期,單朵花嬌怯怯的,也不如何顯眼,串連成片便仿佛瑩瑩紫霧綻在枝頭,美得驚心動魄。
兩人相對無言。文宣帝心中一嘆,眨眼又恢復如常。
他前些年還有些不滿,也有些疲憊,縱是一塊寒冰,拿一顆滾燙的真心捂了這麼多年,也該熱乎了。可她卻總是捂不熱的模樣。
文宣帝也偶爾會覺得累,只是瞧見那些個花枝招展的丫鬟,各個水靈靈的似能掐出水來,卻總覺得不如她,連她微笑前眼角露出的幾條淺紋都比不上。
老夫老妻處了多年,一起經的事多了,反倒覺得她這性子也有不少妙處。
他轉念便又釋然,如今這般也好,把事情都說了開,也清楚了她多年來耿耿於懷的到底是什麼,總算不用再像前些年一般提心弔膽的。
*
文宣帝整整半月未能上朝,由太子代為監國。如今病養得差不多了,初回上朝竟有要提前退位的意思。
群臣譁然,許多老臣更是大驚失色,言明太子尚未及冠,擔不得如此大任。
文宣帝一意孤行,皇后勸了兩句,見他心意已決,也不再勸。
最後還是承熹和承昭一連勸了兩日,文宣帝這才打消念頭,只說留待承昭及冠後再行商議。
更叫他歡喜的是這
作者有話要說: 更叫他歡喜的是這兩日承熹也常常來看他,雖還是話不多,卻不像以往一般疏離了。
承昭雖是監國,卻仍有些國之大事不能自作主張,並非是他沒有這個能力,而是初批奏章之後,還得文宣帝蓋個璽印。
而那些奏章,都是承熹念給他聽的。
「承熹,別念了,別累著了。」文宣帝一臉慈愛,又忙叫人上茶。
承熹無奈放下奏章,她這才念完四篇,已經灌了一肚子茶水了,哪裡會累著?
每每她離開之後,文宣帝總是感動得老淚縱橫,唏噓道:「以往聽那些老臣埋怨家中兒女不成器的時候,朕總覺得心酸。」
老魏公公聽不明白:「陛下,這是為何?」
「他們還能為兒女操個心,朕想為兒女操心都不成,練了這麼多年的慈愛表情都只能對著皓兒使!承昭越長大,心也越大,用不著朕操心,承熹更是……」
文宣帝一激動又咳得臉紅脖子粗,老魏公公忙給他順氣,聽著陛下老淚縱橫地感慨:「如今可算好了。」老魏公公心中無奈,無論陛下說什麼都連聲應是。
☆、降火
這日承熹來坤寧宮請安的時候,特意多留了一會兒。拿著一本記載養生之道的古籍,翻到其中一頁給皇后看,「我這幾日找了好久,總算尋到了這個。」
皇后接過來略略瞧了瞧,這本書是前朝一位國醫聖手晚年所著,那大賢活過了九十九歲白壽,一生沒得過什麼大病,家中六世同堂,也各個長壽,其養生之道廣為流傳。
承熹翻開的那頁上寫得正是治心疾的法子,倒不是什麼藥方,而是一套養身操,另有一套額上穴位按摩的方法。她問過太醫,太醫也說此法甚好,便拿來給皇后看。
皇后瞧了幾眼,合上叫丫鬟收起來,另外謄寫一份。
承熹笑說:「母后若是得空,也給父皇這般試試,興許於父皇的心疾有好處。」
用過膳,文宣帝又說想要出去走走。皇后親手服侍他穿衣,瞧著與往日一般情意綿綿。
年輕的時候,她比文宣帝矮一個頭,如今文宣帝老了,快要到知天命的年紀了,背也有些佝僂,以前一個頭的距離,慢慢變成多半個頭了。他卻在她整理衣領的時候,仍是怕她累著,低下頭來方便她動作。
養心殿裡的園子不大。冬日時,滿園子縱是有再多的常青樹,也總有些許荒頹之意,如今已郁郁青青,瞧著就覺心中舒暢。
如今已是初伏天,白天悶得人喘不過氣,屋子裡隔兩個時辰便要換一回冰,卻也沒什麼大用。唯有傍晚之後涼風習習,是一天中最舒暢的時候。
面前是一整片淡紫色的花樹,如今天暗得晚,傍晚時還有日光,瞧著仿佛飄渺霧氣一般綴在枝頭上。「合姝,你可還記得這片林子?那時我不明白,天底下多少好樹種,你卻偏偏愛這種。」
「這些年我瞧慣了,也覺得甚妙。」
皇后淺淺笑了,應了一聲「臣妾記得」,眸中似有暖意,卻也不知還能說什麼。
這處原本是一片竹林,她不愛竹,獨獨喜歡藍花楹,未及笄前在宮外見過一回,一直念念不忘。
聞得此事,文宣帝叫人從瓊州千里迢迢引了種過來。工部懂風水的官員卻說坤寧宮中的那片竹林與宮中別處連成風水格局,若是改動,會破了催旺祥瑞之氣。
文宣帝索性把養心殿的竹林也改種了藍花楹,如此一北一西斜斜相應,換了個風水相,那官員也不敢有二話。
好在京城在中原偏南,氣候溫暖,花匠悉心養了多年,總算養活了。
本只移了九株過來,湊了一個吉利樹,如今二十多年過去,已亭亭如蓋,長成了一片林子。足有三丈余高,需要仰著頭去看。
此時正是花期,單朵花嬌怯怯的,也不如何顯眼,串連成片便仿佛瑩瑩紫霧綻在枝頭,美得驚心動魄。
兩人相對無言。文宣帝心中一嘆,眨眼又恢復如常。
他前些年還有些不滿,也有些疲憊,縱是一塊寒冰,拿一顆滾燙的真心捂了這麼多年,也該熱乎了。可她卻總是捂不熱的模樣。
文宣帝也偶爾會覺得累,只是瞧見那些個花枝招展的丫鬟,各個水靈靈的似能掐出水來,卻總覺得不如她,連她微笑前眼角露出的幾條淺紋都比不上。
老夫老妻處了多年,一起經的事多了,反倒覺得她這性子也有不少妙處。
他轉念便又釋然,如今這般也好,把事情都說了開,也清楚了她多年來耿耿於懷的到底是什麼,總算不用再像前些年一般提心弔膽的。
*
文宣帝整整半月未能上朝,由太子代為監國。如今病養得差不多了,初回上朝竟有要提前退位的意思。
群臣譁然,許多老臣更是大驚失色,言明太子尚未及冠,擔不得如此大任。
文宣帝一意孤行,皇后勸了兩句,見他心意已決,也不再勸。
最後還是承熹和承昭一連勸了兩日,文宣帝這才打消念頭,只說留待承昭及冠後再行商議。
更叫他歡喜的是這
作者有話要說: 更叫他歡喜的是這兩日承熹也常常來看他,雖還是話不多,卻不像以往一般疏離了。
承昭雖是監國,卻仍有些國之大事不能自作主張,並非是他沒有這個能力,而是初批奏章之後,還得文宣帝蓋個璽印。
而那些奏章,都是承熹念給他聽的。
「承熹,別念了,別累著了。」文宣帝一臉慈愛,又忙叫人上茶。
承熹無奈放下奏章,她這才念完四篇,已經灌了一肚子茶水了,哪裡會累著?
每每她離開之後,文宣帝總是感動得老淚縱橫,唏噓道:「以往聽那些老臣埋怨家中兒女不成器的時候,朕總覺得心酸。」
老魏公公聽不明白:「陛下,這是為何?」
「他們還能為兒女操個心,朕想為兒女操心都不成,練了這麼多年的慈愛表情都只能對著皓兒使!承昭越長大,心也越大,用不著朕操心,承熹更是……」
文宣帝一激動又咳得臉紅脖子粗,老魏公公忙給他順氣,聽著陛下老淚縱橫地感慨:「如今可算好了。」老魏公公心中無奈,無論陛下說什麼都連聲應是。
☆、降火
這日承熹來坤寧宮請安的時候,特意多留了一會兒。拿著一本記載養生之道的古籍,翻到其中一頁給皇后看,「我這幾日找了好久,總算尋到了這個。」
皇后接過來略略瞧了瞧,這本書是前朝一位國醫聖手晚年所著,那大賢活過了九十九歲白壽,一生沒得過什麼大病,家中六世同堂,也各個長壽,其養生之道廣為流傳。
承熹翻開的那頁上寫得正是治心疾的法子,倒不是什麼藥方,而是一套養身操,另有一套額上穴位按摩的方法。她問過太醫,太醫也說此法甚好,便拿來給皇后看。
皇后瞧了幾眼,合上叫丫鬟收起來,另外謄寫一份。
承熹笑說:「母后若是得空,也給父皇這般試試,興許於父皇的心疾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