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4頁
見到李道虛突然現身,三位大祭酒俱是一驚,不由後退幾步,與李道虛拉開距離。他們長年養尊處優,已經多年不曾與人生死相鬥,驟然遇到李道虛這等強敵,哪怕是心中早有準備,仍是不免生出幾分怯意。
李道虛面對一位儒門隱士、三位學宮大祭酒、千餘學宮學子,仍舊是負手而立,老神在在,仿若身前無人一般。
見此情狀,眾多學子中,有怕的,也有生出其他心思的。
本朝自立朝以來,就有「庭杖」刑罰,杖責朝臣於殿階下,起初只是示辱而已,後來發展到直接當庭將人打死,再到後來,又有了「騙廷杖」的說法。
文人重視聲名,希望流芳百世,可是能青史留名之人太少太少,能建功立業流芳百世的機會也是千載難尋,而廷杖就是一條捷徑。付出一點肉體疼痛的代價,被皇帝打一頓板子,無論死或不死,都能史書留名,千古傳頌,世人敬仰,既積攢了美名和資歷,又給子孫添彩,給祖先爭光,故而很多人會去騙廷杖。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上書,為了反對而反對,故意顯示自己之正直,敢於抗上,實為賣直,也就是沽名釣譽。
這些萬象學宮的學子們自然深諳此道,李道虛如此大的名氣,又是如此大的氣派,若是頂他一回,抗他一回,往小了說,這是為幾位大祭酒排憂解難,為大了說,這是為儒家道統發聲,豈不是一戰成名?
懷有此等想法的不是一兩人,而是許多人,不知誰高喊了一聲,「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話音落下,立時就有許多學子站起身來,朝李道虛行來,氣勢洶洶,與三位大祭酒的後退形成鮮明對比。
只見這些學子們,個個義憤填膺,個個慷慨激昂,似乎他們是替天行道,口含天憲,手握大義,似乎與他們做對,就是與大勢做對,就是天下人做對,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天地為之不容,人人得而誅之!
真是好一個書生意氣。
這場書生意氣來得莫名其妙,可在場之人又人人都心知肚明。
可是書生們算錯了兩件事。第一,李道虛在乎虛名又不那麼在乎虛名,皆因形勢罷了。第二,李道虛也是從萬象學宮中走出來的,當年他曾在此地求學,可以算是半個書生,對於這種書生意氣,他是再了解不過了。
李道虛面對這些書生,不驚不懼不怒,淡然道:「好一個千萬人吾往矣。垂垂老朽,孤身一人;灼灼青壯,千人百人。」
書生們聞聽此言,停下了腳步,誠如李道虛所言,他只是一個孤身而來的老人,可書生們卻是千人百人的青壯,到底是誰千萬人吾往矣,卻是有待商榷。
就在這時,有人高聲道:「久聞大劍仙威名,一劍光寒十九洲,一劍可擋百萬師,大劍仙一人便是千萬人,何以闖入我萬象學宮?」
李道虛笑道:「我是千萬人,那你們的道義又在何處?是要為民請命?還是要替天行道?如此氣勢洶洶而來,總不是向我示威吧?」
那學子道:「要為民請命,當去帝京;要替天行道,當去遼東。今日我們只請大劍仙離開萬象學宮!」
李道虛收斂了笑意,淡淡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之後,我想做的事情,沒有人能阻攔我;我不想做的事情,也沒有人能逼迫我。」
李道虛頓了一下,問道:「你們是要逼迫我離開萬象學宮嗎?」
那學子一咬牙,高聲道:「正是!」
李道虛不再說話,只是橫臂伸手,往下輕輕一按。
這些站著的學子仿佛一瞬間都被萬鈞重擔壓在身上,站立不住,跪倒在地,雙手支撐,低頭彎腰,動彈不得。
第十二章 觀星台上
小真人府中,張靜修伸出一隻手,做請之勢,「請坐。」
紫燕山人也不故意客套謙遜,坦然坐在張靜修對面不遠處的蒲團上。
張靜修問道:「不知貴客來意?」
紫燕山人卻是答非所問,笑道:「大天師不愧是大天師,境界通玄,我不是對手。」
張靜修淡淡一笑,「儒門七隱士,可是人人功參造化?若是如此,七人圍攻,貧道不是對手。」
紫燕山人笑了笑,輕輕拍打自己的膝蓋,「儒門有七隱士,還有那麼多學宮大祭酒,搬光了家底,湊出十個造化境的高手,不是什麼難事,可你們道門也不止是三位長生地仙,同樣也有造化境的高手,只可惜我儒門自從聖人離世之後,就再無地仙坐鎮了。」
張靜修伸手在地板上畫了一個三角的形狀,說道:「這江湖上的境界劃分,就像這個三角,層層劃分,境界越低,人數越多,境界越高,人數越少。」
他伸手點住了三角的最高頂點,道:「當年心學聖人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人,無人能比,所以他就是這個點,只有一個人。在他之下是各路地仙人物,然後才是天人造化境的高手。如今明面上的長生地仙有四人之多,若是全都算上,甚至是五人、六人、七人,可太玄榜上的天人造化境高手卻才區區七人,未免不合情理,按照三三之數來算,最少也該是十五人往上才對,所以貧道猜測,這些高人們是不是都在儒門之中。」
紫燕山人笑著搖頭道:「大天師太高看儒門了,我說了,儒門只能湊足十人,而且都是垂垂老朽,不過是當年聖人的遺澤罷了,待到我們這些老傢伙離世,只怕青黃不接。」
李道虛面對一位儒門隱士、三位學宮大祭酒、千餘學宮學子,仍舊是負手而立,老神在在,仿若身前無人一般。
見此情狀,眾多學子中,有怕的,也有生出其他心思的。
本朝自立朝以來,就有「庭杖」刑罰,杖責朝臣於殿階下,起初只是示辱而已,後來發展到直接當庭將人打死,再到後來,又有了「騙廷杖」的說法。
文人重視聲名,希望流芳百世,可是能青史留名之人太少太少,能建功立業流芳百世的機會也是千載難尋,而廷杖就是一條捷徑。付出一點肉體疼痛的代價,被皇帝打一頓板子,無論死或不死,都能史書留名,千古傳頌,世人敬仰,既積攢了美名和資歷,又給子孫添彩,給祖先爭光,故而很多人會去騙廷杖。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上書,為了反對而反對,故意顯示自己之正直,敢於抗上,實為賣直,也就是沽名釣譽。
這些萬象學宮的學子們自然深諳此道,李道虛如此大的名氣,又是如此大的氣派,若是頂他一回,抗他一回,往小了說,這是為幾位大祭酒排憂解難,為大了說,這是為儒家道統發聲,豈不是一戰成名?
懷有此等想法的不是一兩人,而是許多人,不知誰高喊了一聲,「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話音落下,立時就有許多學子站起身來,朝李道虛行來,氣勢洶洶,與三位大祭酒的後退形成鮮明對比。
只見這些學子們,個個義憤填膺,個個慷慨激昂,似乎他們是替天行道,口含天憲,手握大義,似乎與他們做對,就是與大勢做對,就是天下人做對,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天地為之不容,人人得而誅之!
真是好一個書生意氣。
這場書生意氣來得莫名其妙,可在場之人又人人都心知肚明。
可是書生們算錯了兩件事。第一,李道虛在乎虛名又不那麼在乎虛名,皆因形勢罷了。第二,李道虛也是從萬象學宮中走出來的,當年他曾在此地求學,可以算是半個書生,對於這種書生意氣,他是再了解不過了。
李道虛面對這些書生,不驚不懼不怒,淡然道:「好一個千萬人吾往矣。垂垂老朽,孤身一人;灼灼青壯,千人百人。」
書生們聞聽此言,停下了腳步,誠如李道虛所言,他只是一個孤身而來的老人,可書生們卻是千人百人的青壯,到底是誰千萬人吾往矣,卻是有待商榷。
就在這時,有人高聲道:「久聞大劍仙威名,一劍光寒十九洲,一劍可擋百萬師,大劍仙一人便是千萬人,何以闖入我萬象學宮?」
李道虛笑道:「我是千萬人,那你們的道義又在何處?是要為民請命?還是要替天行道?如此氣勢洶洶而來,總不是向我示威吧?」
那學子道:「要為民請命,當去帝京;要替天行道,當去遼東。今日我們只請大劍仙離開萬象學宮!」
李道虛收斂了笑意,淡淡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之後,我想做的事情,沒有人能阻攔我;我不想做的事情,也沒有人能逼迫我。」
李道虛頓了一下,問道:「你們是要逼迫我離開萬象學宮嗎?」
那學子一咬牙,高聲道:「正是!」
李道虛不再說話,只是橫臂伸手,往下輕輕一按。
這些站著的學子仿佛一瞬間都被萬鈞重擔壓在身上,站立不住,跪倒在地,雙手支撐,低頭彎腰,動彈不得。
第十二章 觀星台上
小真人府中,張靜修伸出一隻手,做請之勢,「請坐。」
紫燕山人也不故意客套謙遜,坦然坐在張靜修對面不遠處的蒲團上。
張靜修問道:「不知貴客來意?」
紫燕山人卻是答非所問,笑道:「大天師不愧是大天師,境界通玄,我不是對手。」
張靜修淡淡一笑,「儒門七隱士,可是人人功參造化?若是如此,七人圍攻,貧道不是對手。」
紫燕山人笑了笑,輕輕拍打自己的膝蓋,「儒門有七隱士,還有那麼多學宮大祭酒,搬光了家底,湊出十個造化境的高手,不是什麼難事,可你們道門也不止是三位長生地仙,同樣也有造化境的高手,只可惜我儒門自從聖人離世之後,就再無地仙坐鎮了。」
張靜修伸手在地板上畫了一個三角的形狀,說道:「這江湖上的境界劃分,就像這個三角,層層劃分,境界越低,人數越多,境界越高,人數越少。」
他伸手點住了三角的最高頂點,道:「當年心學聖人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人,無人能比,所以他就是這個點,只有一個人。在他之下是各路地仙人物,然後才是天人造化境的高手。如今明面上的長生地仙有四人之多,若是全都算上,甚至是五人、六人、七人,可太玄榜上的天人造化境高手卻才區區七人,未免不合情理,按照三三之數來算,最少也該是十五人往上才對,所以貧道猜測,這些高人們是不是都在儒門之中。」
紫燕山人笑著搖頭道:「大天師太高看儒門了,我說了,儒門只能湊足十人,而且都是垂垂老朽,不過是當年聖人的遺澤罷了,待到我們這些老傢伙離世,只怕青黃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