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5頁
呂武對呂陽堅持己見一開始非常惱火,慢慢在呂陽展現出自己的能力後,呂武其實也在進行反思。
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規劃成長,作為父親甚至想要孩子完全聽話,然而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別說是生長在王室,便是普通家庭,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漲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才不會像是木偶一般老老實實被操作。
一再反思後的呂武想明白了一件事情,也就是呂陽沒有產生逆反心理,其實已經是漢氏子姓的一大幸運了。
「至少沒有徹底長歪,近來也是變得越來越成熟……」呂武這麼想著。
他著書已經三年多時間,原本的手札被整理成了自傳類的書籍。
自傳嘛,就是介紹自己人生經歷的玩意。這種書籍不可能廣為傳播,只會屬於漢氏子姓內部閱讀之物,一般還只有儲君能看。
呂武可沒有想過要寫一本《帝范》之類的玩意,他對自己沒有資格去當「萬帝之師」還是有足夠自知之明,更不會天真地想用一本書去教子孫後代怎麼當皇帝。
另外,去教子孫後代當了皇帝要重現分封這種事情,到底是怎麼想的?分封血親自然沒關係,能起到鞏固自家統治的作用,便是肉爛了也還是鍋里。偏偏有那麼個傻子給異姓的權力難以想像,搞到整個國家三分之一的疆域紛紛自治了。
如果呂武非要留下什麼祖訓的話,除了完成疆域大一統之外,便是又完成思想大一統。
其它?比如完成小破球的統一?除非是進入到工業時代,地上的代步工具跑得快,水裡有巨艦,天上有飛機,要不然誰都沒有那個條件去辦到,頂多就是占地殖民罷了。
所以了,呂武在完成法家著作之後,開始寫了起了小破球的一些事情。
什麼諸夏在哪,以諸夏為中心的周邊環境大體怎麼樣,海洋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國家是陸權主義還是海權主義的觀點等等。
諸夏是該注重陸權還是海權?首先當然是陸權為重,開發海洋為輔。
選擇陸權為重的道理簡直是太簡單了!
在公元前的時代,能夠被稱為文明的勢力太少,更多還處在原始時代。
諸夏的外海一直到公元十四世紀左右,有誕生過什麼強國嗎?一個都沒有。
哪怕是更往後的時代,也要等歐羅巴那邊完成文藝復興再開啟殖民時代,諸夏才會面臨另一個大洲跨海而來的威脅。
而在那之前,諸夏最有威脅的是來自北方的草原,沒有找對方法去治理草原,狀況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輪迴。那種輪迴就是中原王朝消滅或削弱某個草原勢力,大軍回撤之後的二十年左右必定會有新型勢力在草原崛起,然後這支新型勢力又變成了中原王朝的新威脅了。
怎麼才能讓草原的威脅徹底解除?光是依靠殺戮真的無法辦到,並且成本著實也是高得驚人。
首先肯定是中原王朝自強,每每中原王朝強盛,草原的威脅也就不大。總是中原王朝虛弱,或是中原王朝從開國到亡國就沒有那個軍事實力自保,草原勢力才能逞凶。
今天,呂武不知道是怎麼想的,派人將本來已經走到函谷關的呂政招了回來,帶上呂政來到一個布控嚴密的所在。
這裡是秦嶺之內,需要經過很多的關卡才能抵達的一處山谷。
山谷很深,寬度約是兩里左右,進去之後就能看到好多煙柱在吐出黑霧。
呂政還是第一次知道秦嶺裡面有這麼一個地方,並且還是修建了不少建築物,駐紮了一支身穿黑色制服的軍隊。
漢軍的戰袍繼承了晉軍的紅色,一支制服全黑的軍隊,給了呂政很多的神秘感,少不得又有諸多的聯想。
「王上。」陰繆問候之後,又說道:「臣已準備妥當,王上與公孫隨時可檢閱。」
這個陰繆是誰?他是卓……也就是呂武剛穿越過來時那位家老的孫子。
所以了,以陰為前綴不一定是呂武的後代,更可能是呂武發達之初那一批跟隨自己家臣的後代。
還有就是,呂武后代的前綴並不固定,他們可以有很多的氏,用陰和呂來當前綴的最多,一些則是用自己獲得的封地為氏,可以使用漢的則是嫡出。
其實如果按照春秋規則的話,秦國這一支有自己的國家之後,不再是趙氏,應該是成為秦氏了,也不知道史書上怎麼還會將秦國的嬴姓仍然認證為趙氏。
呂政不知道過來是幹什麼,一聽是要檢閱,納悶就算是換了一身的黑色制服,還會跟其它軍隊有太多的不同嗎?搞得需要特地過來檢閱。
到了檢閱的地方,呂政看到現場擺著一些沒見過的「青銅管子」,它們還都被架在一種有輪子的「戰車」上面,感到更為迷惑。
那些「青銅管子」其實就是青銅炮,有大有小,有長有短,炮管的厚度也都不一樣。
呂武早就研究出了火藥,怎麼可能沒有想過搞火器,只是沒拿出來用過而已。
為什麼是研究和製造各種口徑的青銅炮?道理就擺在那裡,炮的製造難度遠遠小於槍,傻了才從最難的開始著手研究,肯定是要從簡單的先積累經驗,再去慢慢研究更困難的呀!
然後,又為什麼是青銅炮?這個問題就更笨啦!如果是使用鐵,只要炮管會多粗嗎?那樣一門炮要多少斤,然後開多少炮之後就不能再用了?
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規劃成長,作為父親甚至想要孩子完全聽話,然而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別說是生長在王室,便是普通家庭,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漲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才不會像是木偶一般老老實實被操作。
一再反思後的呂武想明白了一件事情,也就是呂陽沒有產生逆反心理,其實已經是漢氏子姓的一大幸運了。
「至少沒有徹底長歪,近來也是變得越來越成熟……」呂武這麼想著。
他著書已經三年多時間,原本的手札被整理成了自傳類的書籍。
自傳嘛,就是介紹自己人生經歷的玩意。這種書籍不可能廣為傳播,只會屬於漢氏子姓內部閱讀之物,一般還只有儲君能看。
呂武可沒有想過要寫一本《帝范》之類的玩意,他對自己沒有資格去當「萬帝之師」還是有足夠自知之明,更不會天真地想用一本書去教子孫後代怎麼當皇帝。
另外,去教子孫後代當了皇帝要重現分封這種事情,到底是怎麼想的?分封血親自然沒關係,能起到鞏固自家統治的作用,便是肉爛了也還是鍋里。偏偏有那麼個傻子給異姓的權力難以想像,搞到整個國家三分之一的疆域紛紛自治了。
如果呂武非要留下什麼祖訓的話,除了完成疆域大一統之外,便是又完成思想大一統。
其它?比如完成小破球的統一?除非是進入到工業時代,地上的代步工具跑得快,水裡有巨艦,天上有飛機,要不然誰都沒有那個條件去辦到,頂多就是占地殖民罷了。
所以了,呂武在完成法家著作之後,開始寫了起了小破球的一些事情。
什麼諸夏在哪,以諸夏為中心的周邊環境大體怎麼樣,海洋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國家是陸權主義還是海權主義的觀點等等。
諸夏是該注重陸權還是海權?首先當然是陸權為重,開發海洋為輔。
選擇陸權為重的道理簡直是太簡單了!
在公元前的時代,能夠被稱為文明的勢力太少,更多還處在原始時代。
諸夏的外海一直到公元十四世紀左右,有誕生過什麼強國嗎?一個都沒有。
哪怕是更往後的時代,也要等歐羅巴那邊完成文藝復興再開啟殖民時代,諸夏才會面臨另一個大洲跨海而來的威脅。
而在那之前,諸夏最有威脅的是來自北方的草原,沒有找對方法去治理草原,狀況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輪迴。那種輪迴就是中原王朝消滅或削弱某個草原勢力,大軍回撤之後的二十年左右必定會有新型勢力在草原崛起,然後這支新型勢力又變成了中原王朝的新威脅了。
怎麼才能讓草原的威脅徹底解除?光是依靠殺戮真的無法辦到,並且成本著實也是高得驚人。
首先肯定是中原王朝自強,每每中原王朝強盛,草原的威脅也就不大。總是中原王朝虛弱,或是中原王朝從開國到亡國就沒有那個軍事實力自保,草原勢力才能逞凶。
今天,呂武不知道是怎麼想的,派人將本來已經走到函谷關的呂政招了回來,帶上呂政來到一個布控嚴密的所在。
這裡是秦嶺之內,需要經過很多的關卡才能抵達的一處山谷。
山谷很深,寬度約是兩里左右,進去之後就能看到好多煙柱在吐出黑霧。
呂政還是第一次知道秦嶺裡面有這麼一個地方,並且還是修建了不少建築物,駐紮了一支身穿黑色制服的軍隊。
漢軍的戰袍繼承了晉軍的紅色,一支制服全黑的軍隊,給了呂政很多的神秘感,少不得又有諸多的聯想。
「王上。」陰繆問候之後,又說道:「臣已準備妥當,王上與公孫隨時可檢閱。」
這個陰繆是誰?他是卓……也就是呂武剛穿越過來時那位家老的孫子。
所以了,以陰為前綴不一定是呂武的後代,更可能是呂武發達之初那一批跟隨自己家臣的後代。
還有就是,呂武后代的前綴並不固定,他們可以有很多的氏,用陰和呂來當前綴的最多,一些則是用自己獲得的封地為氏,可以使用漢的則是嫡出。
其實如果按照春秋規則的話,秦國這一支有自己的國家之後,不再是趙氏,應該是成為秦氏了,也不知道史書上怎麼還會將秦國的嬴姓仍然認證為趙氏。
呂政不知道過來是幹什麼,一聽是要檢閱,納悶就算是換了一身的黑色制服,還會跟其它軍隊有太多的不同嗎?搞得需要特地過來檢閱。
到了檢閱的地方,呂政看到現場擺著一些沒見過的「青銅管子」,它們還都被架在一種有輪子的「戰車」上面,感到更為迷惑。
那些「青銅管子」其實就是青銅炮,有大有小,有長有短,炮管的厚度也都不一樣。
呂武早就研究出了火藥,怎麼可能沒有想過搞火器,只是沒拿出來用過而已。
為什麼是研究和製造各種口徑的青銅炮?道理就擺在那裡,炮的製造難度遠遠小於槍,傻了才從最難的開始著手研究,肯定是要從簡單的先積累經驗,再去慢慢研究更困難的呀!
然後,又為什麼是青銅炮?這個問題就更笨啦!如果是使用鐵,只要炮管會多粗嗎?那樣一門炮要多少斤,然後開多少炮之後就不能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