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頁
六部互看一眼,暗自發噱,小姑娘拿著夫君的印鑑當大官也挺有意思的,一字一句都是情趣。
難怪陛下賴在榻上不肯起來。
他們不知道,容均不是不想起來,是真的起不來。
幾位軍機大臣皆道『娘娘英明』,接著又以大不敬為由,向仙羅索賠巨額銀款。
張福如猶如被狠狠抽了一個耳光,心裡再恨,也沒奈何。唯今之計,只有想法讓閔氏快點見閻王了。
據崔彤雲的線報,閔氏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張禧嬪像是怕閔氏多活一天似的,以閔氏病重為由,請人來為閔氏祈福。跳大繩的在元吉軒日夜敲鑼打鼓,鬧得天翻地覆,閔氏胸悶氣喘,頭更疼了......
同樣難受的還有崔彤雲,仙羅的王宮才多大?
元吉軒吵鬧,她那裡也不好過,原也沒什麼,偏她又有喜了,反應大的厲害。
鈴鐺細細思量,以為這是一個好機會,湊近她的耳朵嘀咕幾句。
當晚,崔彤雲就像肅王提出要去照顧閔氏。
肅王十分震驚:「你與王妃並不認識,何以......?」
崔彤雲道:「王上息怒,不是妾身不懂規矩,只不過在我們大覃,萬沒有主母臥病而我們做奴婢的不思擔憂,不事進奉的道理。妾並不是說仙羅一定要效仿,只不過大覃的這道規矩,的確是有道理的。而且妾能多做一點善事,為主君積德,也是我的分內事呀。」
肅王感慨的摸了摸她的頭:「大覃的皇帝沒有福,怎麼捨得把你這樣的好女人賜給我。」
崔彤雲赧然垂頭:「這或許就是緣分吧。」
「妾身也不是貪戀權位的人。」
肅王深深的望著她,半晌後,答應了。
崔彤雲能去照顧閔氏,就能名正言順地接近大夫,閔氏這麼久沒死,大夫肯定是值得信任的,而自己能幫著她對付張禧嬪,閔氏不會不同意。
不出他們的意料,閔氏病入膏肓,雙眼反黑,面如死青,但腦子還十分靈活,每日都強撐著身子給肅王寫信,並交給崔彤雲,吩咐崔彤雲不可在她活著的時候轉呈,必須等她死了以後。
崔彤雲雖然不解,但還是答應了。
再加上赤古里撐裙的緣故,她的肚子一般人看不出來。
未幾,閔氏真的死了,仙羅朝中西人黨徹底一蹶不振,有些人為此還辭官以示抗議,人才凋敝,一些中人也逐漸涉足朝堂。
大覃給了閔氏『仁粹』二字,讓她以『仁粹王后』的名號體面下葬,至於禧嬪,按照禮制,須為故去的王妃守三年。且三年內要有卓著功績。
張禧嬪撲到肅王懷裡哭了很久:「妾身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和紅衣爭奪您的,如今她懷恨在心,不單止對妾身,對王上也是,以後仙羅只怕愈加艱難。」
肅王沉吟了一會兒道:「你恐怕多慮了,後宮不可干政的。」
「大覃皇帝陛下的令旨,豈是她小小女子可以左右的?紅衣不像你有叔父撐腰,有兄弟為你奔波,她是孤女,無權無勢。」
張禧嬪的淚掛在臉頰上,怔愣了一下,木木道:「是。」
肅王安撫道:「大覃的態度很明顯,寡人以為說的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禧嬪當以典範姿態要求自己,不可嫉妒,不可越權,不可冒犯上典......平素寡人寵愛你,對你不甚約束,但陛下應該是看在眼裡的。而且咱們的世子都很大了,你要讓他臉上有光啊,不能讓世子以後在朝臣中被人指摘。」
想到承昀,張禧嬪意識到那是一件更大的事。
沒有中殿封號但有中殿實權,名聲是難聽了些,然而那麼多年都過來了,再難聽又能難聽的到哪裡去?橫豎閔氏死了,時日一長,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張禧嬪的名字一定會成為一代賢妃,還是勞苦功勞的那個。但世子的地位不可撼動,尤其是崔氏的肚子藏不住了,在仁粹的葬禮上,群臣們都看見了。
張禧嬪一口惡氣從胃裡竄上來,強壓下道:「是。多謝王上提點妾身。」
「宗主國也說了,典範當有功績,妾身不能為大王分憂,既然崔氏即將臨盆,就請大王看在孩子的份上,封她為一品嬪吧。」
肅王摟著張禧嬪:「不愧是寡人的知心人吶,放心吧,禧嬪,寡人答應你,中殿的位置只會是你的,『仁順』的封號下來,是遲早的事。且再耐心一些,就算是為了世子,寡人也一定拼盡全力為你爭取。」
「至於崔氏,就封她為淑嬪吧,後宮裡已經很久沒有新的孩子誕生了。而今閔氏故去,淑嬪的孩子若能順利落地,也好讓世人知道你不是他們口中的那樣歹毒,否則她的孩子怎麼降生呢?」
張禧嬪輾轉了幾個夜晚,覺得肅王說的話有一定的道理,接受了崔彤雲懷孕的現實。又從肅王用過的炭盆里挖出密報,得知紅衣在青州大張旗鼓做的事情,讓自己的親哥哥,一直來往於大覃和仙羅的張希才立刻把崔家扣押大覃罪犯,私自為他們造火藥,挖煤礦等證據羅列好,送去給紅衣,並帶上倖存的人證。
一干人等一抵達都中,三司衙門立刻把人保護起來,張希才本人親自上殿,陳述多年來安貴妃利用身份對崔家的庇護,崔家又利用貴妃的勢力讓仙羅敢怒不敢言,趁著東窗事發,仙羅以為必須出來為自己討公道了。
紅衣對流放犯人的過程最熟悉不過,嘴角微勾,她才回來沒幾天,休息了一個寂寞,立刻打起精神,責問刑部:「罪犯和其家人的流放,有名目可查,怎麼到了仙羅會有這種事?刑部一無所知的嗎?」
難怪陛下賴在榻上不肯起來。
他們不知道,容均不是不想起來,是真的起不來。
幾位軍機大臣皆道『娘娘英明』,接著又以大不敬為由,向仙羅索賠巨額銀款。
張福如猶如被狠狠抽了一個耳光,心裡再恨,也沒奈何。唯今之計,只有想法讓閔氏快點見閻王了。
據崔彤雲的線報,閔氏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張禧嬪像是怕閔氏多活一天似的,以閔氏病重為由,請人來為閔氏祈福。跳大繩的在元吉軒日夜敲鑼打鼓,鬧得天翻地覆,閔氏胸悶氣喘,頭更疼了......
同樣難受的還有崔彤雲,仙羅的王宮才多大?
元吉軒吵鬧,她那裡也不好過,原也沒什麼,偏她又有喜了,反應大的厲害。
鈴鐺細細思量,以為這是一個好機會,湊近她的耳朵嘀咕幾句。
當晚,崔彤雲就像肅王提出要去照顧閔氏。
肅王十分震驚:「你與王妃並不認識,何以......?」
崔彤雲道:「王上息怒,不是妾身不懂規矩,只不過在我們大覃,萬沒有主母臥病而我們做奴婢的不思擔憂,不事進奉的道理。妾並不是說仙羅一定要效仿,只不過大覃的這道規矩,的確是有道理的。而且妾能多做一點善事,為主君積德,也是我的分內事呀。」
肅王感慨的摸了摸她的頭:「大覃的皇帝沒有福,怎麼捨得把你這樣的好女人賜給我。」
崔彤雲赧然垂頭:「這或許就是緣分吧。」
「妾身也不是貪戀權位的人。」
肅王深深的望著她,半晌後,答應了。
崔彤雲能去照顧閔氏,就能名正言順地接近大夫,閔氏這麼久沒死,大夫肯定是值得信任的,而自己能幫著她對付張禧嬪,閔氏不會不同意。
不出他們的意料,閔氏病入膏肓,雙眼反黑,面如死青,但腦子還十分靈活,每日都強撐著身子給肅王寫信,並交給崔彤雲,吩咐崔彤雲不可在她活著的時候轉呈,必須等她死了以後。
崔彤雲雖然不解,但還是答應了。
再加上赤古里撐裙的緣故,她的肚子一般人看不出來。
未幾,閔氏真的死了,仙羅朝中西人黨徹底一蹶不振,有些人為此還辭官以示抗議,人才凋敝,一些中人也逐漸涉足朝堂。
大覃給了閔氏『仁粹』二字,讓她以『仁粹王后』的名號體面下葬,至於禧嬪,按照禮制,須為故去的王妃守三年。且三年內要有卓著功績。
張禧嬪撲到肅王懷裡哭了很久:「妾身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和紅衣爭奪您的,如今她懷恨在心,不單止對妾身,對王上也是,以後仙羅只怕愈加艱難。」
肅王沉吟了一會兒道:「你恐怕多慮了,後宮不可干政的。」
「大覃皇帝陛下的令旨,豈是她小小女子可以左右的?紅衣不像你有叔父撐腰,有兄弟為你奔波,她是孤女,無權無勢。」
張禧嬪的淚掛在臉頰上,怔愣了一下,木木道:「是。」
肅王安撫道:「大覃的態度很明顯,寡人以為說的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禧嬪當以典範姿態要求自己,不可嫉妒,不可越權,不可冒犯上典......平素寡人寵愛你,對你不甚約束,但陛下應該是看在眼裡的。而且咱們的世子都很大了,你要讓他臉上有光啊,不能讓世子以後在朝臣中被人指摘。」
想到承昀,張禧嬪意識到那是一件更大的事。
沒有中殿封號但有中殿實權,名聲是難聽了些,然而那麼多年都過來了,再難聽又能難聽的到哪裡去?橫豎閔氏死了,時日一長,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張禧嬪的名字一定會成為一代賢妃,還是勞苦功勞的那個。但世子的地位不可撼動,尤其是崔氏的肚子藏不住了,在仁粹的葬禮上,群臣們都看見了。
張禧嬪一口惡氣從胃裡竄上來,強壓下道:「是。多謝王上提點妾身。」
「宗主國也說了,典範當有功績,妾身不能為大王分憂,既然崔氏即將臨盆,就請大王看在孩子的份上,封她為一品嬪吧。」
肅王摟著張禧嬪:「不愧是寡人的知心人吶,放心吧,禧嬪,寡人答應你,中殿的位置只會是你的,『仁順』的封號下來,是遲早的事。且再耐心一些,就算是為了世子,寡人也一定拼盡全力為你爭取。」
「至於崔氏,就封她為淑嬪吧,後宮裡已經很久沒有新的孩子誕生了。而今閔氏故去,淑嬪的孩子若能順利落地,也好讓世人知道你不是他們口中的那樣歹毒,否則她的孩子怎麼降生呢?」
張禧嬪輾轉了幾個夜晚,覺得肅王說的話有一定的道理,接受了崔彤雲懷孕的現實。又從肅王用過的炭盆里挖出密報,得知紅衣在青州大張旗鼓做的事情,讓自己的親哥哥,一直來往於大覃和仙羅的張希才立刻把崔家扣押大覃罪犯,私自為他們造火藥,挖煤礦等證據羅列好,送去給紅衣,並帶上倖存的人證。
一干人等一抵達都中,三司衙門立刻把人保護起來,張希才本人親自上殿,陳述多年來安貴妃利用身份對崔家的庇護,崔家又利用貴妃的勢力讓仙羅敢怒不敢言,趁著東窗事發,仙羅以為必須出來為自己討公道了。
紅衣對流放犯人的過程最熟悉不過,嘴角微勾,她才回來沒幾天,休息了一個寂寞,立刻打起精神,責問刑部:「罪犯和其家人的流放,有名目可查,怎麼到了仙羅會有這種事?刑部一無所知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