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頁
他的聲音低沉,空曠的大殿上風聲呼嘯而過,猶如有人在低泣一般。
「你別說了。」姜鸞痛心道,「我們一起出去。」
「來不及了,我飲下了毒酒。何況蕭衍不會放過我的。元翊事敗,北府軍也不行了,那些都城中的士族,一個都沒有響應我們,姜氏大勢已去。」姜景融深呼吸了一口氣,又轉頭看向王姝瑾,「阿瑾,不要再任性,此後我護不了你了。你跟孩子,都要靠你自己了。」
「表兄,你別說了,都是我的錯。我不該把父親引來,我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樣……」王姝瑾痛哭流涕。
姜景融嘆了一口氣,聲音低下去,「你去求阿瑤,她看在孩子和老師的份上,會保你。」
「我都聽你的,表兄,求你不要死。」王姝瑾泣不成聲。
姜景融抬手,抹去她臉上的淚水,又對姜鸞說:「姑母,見到老師,幫我說一聲,景融終究是愧對他的教誨。他當初捨命救我,是想我好好活著。可是,我真的沒辦法放棄過往,唯有奮力一搏,哪怕飛蛾撲火,也是最好的歸宿。你們走後,放一把火,把這裡全燒了。讓所有東西,都湮滅於灰燼。姜氏剩餘的所有人,都對蕭衍俯首稱臣。」
「景融……」姜鸞抓著他的肩膀,無力地閉上眼睛。
他們都錯了,錯在執念太深,不懂得放下。可現在知道,著實太晚了。
「快走!等王允的私兵發現,就來不及了。」姜景融推她們,喉間湧起一股腥甜,但是他強忍著,沒有吐出來。
到了最後,他也還想維持著那點體面。
姜鸞下定決心,把他放在地上,拉起王姝瑾,迅速地推倒殿上的幾盞燈燭,火逐漸燒了起來。
王姝瑾大哭不止,她還想伸手去拉地上的姜景融,但姜鸞用力地扯著她,決絕地跨出殿門。
這是最好的安排。
「母親,表兄!」王姝瑾不想舍下姜景融。
姜鸞用力將她拉到身前,「阿瑾,景融是不可能活下來的!他頂著謀反的罪名,而且尊嚴盡失,就算活著,比死了還難受。否則當初,他為何不肯聽你二叔的安排,非要自投羅網!一切都結束了!他要你活著,聽明白了嗎!」
王姝瑾怔住。
在這些擔驚受怕的日子裡,王姝瑾跟姜景融相依為命。她的父親變得很陌生,甚至囚禁著她的母親,不讓她們母女相見。是姜景融的安慰和懷抱,讓她度過了許多個無眠的夜晚。她了解他的痛苦和無奈,困境中的兩個人惺惺相惜,王姝瑾甚至對他生出了深深的依戀之情。
王姝瑾回頭,淚眼朦朧中看到那逐漸燃起的大火,冒出濃烈的黑煙,借著一股西風,火勢越發兇猛,很快就吞噬了殿中的一切。
王府里的人都被驚動,有人大呼著跑過來,指揮其他人去滅火。
「快走!」姜鸞拉著王姝瑾,借著混亂,逃出了王府。
此時,天邊露出了一點魚肚白,正是破曉時分。
第131章 北上。
在天興二年的正月, 發生了許多件大事。
先是久病的魏帝終於醒過來,軟禁了魏太子,並撤回十萬大軍, 解了大梁國境之困。本來已經劍拔弩張的兩國關係, 又回到了之前的狀態。
然後是徐州刺史王贊,被妻和子綁縛進都城,以通敵叛國的罪名, 被判斬首。而原本擁護會稽王反叛的王氏宗主王允,突然被一場大火燒死在會稽王府。與他同時罹難的, 還有前齊太子,會稽王姜景融。
會稽王府的這場大火起得非常詭異,無人知道起因。不過主犯既已身死,蕭衍也未對姜景融的親眷趕盡殺絕。前齊尋陽公主姜氏,自請於都城外的尼姑庵帶髮修行,原會稽王妃王氏則降為侯夫人, 居於雲台, 無詔不得任意進出, 也不准人探視。
蕭衍的大軍班師回朝以後, 多數士族都自行解散了私兵。而原來的烏衣巷王宅,人去樓空, 曾經顯赫一時的琅琊王氏, 就這樣在冬日的冰雪中, 黯然地退出了南朝的權力中心。
這也意味著, 一個時代的結束。
王執被接回都城之後,在烏衣巷的王家坐了一夜,去見了謝家家主謝臨後,向蕭衍請辭。他不願再擔任五經博士一職, 並舉薦了幾個大儒。他說自己的志向是回到山中繼續做個隱士,在走之前,還想再見王贊一面。
蕭衍詢問過王樂瑤的意思後,准允了。
這日天空飄著雪,今年冬日,下雪的日子特別多,整個建康城都銀裝素裹的。都說是瑞雪兆豐年,百姓是喜歡雪景的,街頭巷尾,有頑皮的孩童在堆雪人,打雪仗,追逐歡鬧著,意味著如今的太平盛世。整條御道的積雪都被清理出來,牛車行駛在其中,車輪的轆轆聲格外清晰。
王執到了建康府的門口,看到王樂瑤和竹君也在那裡,建康令誠惶誠恐地陪侍在左右。
建康令本來提早收到了消息,說王博士今日要來看望要犯王贊,提前做了準備。可是皇后娘娘毫無徵兆地親臨建康府,可把他給嚇得不輕。
雖說皇后是微服,並沒有帶太多的人來。但建康令平時見到個十二卿都覺得稀罕,更別提是堂堂皇后了。
王樂瑤看到王執走上來,迎了過去,叫道:「父親。」
王執收了傘,行禮,疑惑地問道:「娘娘怎麼也來了?」
「聽說父親要來,我也想來送一送堂叔。還有件事想要問他。」王樂瑤嘆氣般地說道。
「你別說了。」姜鸞痛心道,「我們一起出去。」
「來不及了,我飲下了毒酒。何況蕭衍不會放過我的。元翊事敗,北府軍也不行了,那些都城中的士族,一個都沒有響應我們,姜氏大勢已去。」姜景融深呼吸了一口氣,又轉頭看向王姝瑾,「阿瑾,不要再任性,此後我護不了你了。你跟孩子,都要靠你自己了。」
「表兄,你別說了,都是我的錯。我不該把父親引來,我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樣……」王姝瑾痛哭流涕。
姜景融嘆了一口氣,聲音低下去,「你去求阿瑤,她看在孩子和老師的份上,會保你。」
「我都聽你的,表兄,求你不要死。」王姝瑾泣不成聲。
姜景融抬手,抹去她臉上的淚水,又對姜鸞說:「姑母,見到老師,幫我說一聲,景融終究是愧對他的教誨。他當初捨命救我,是想我好好活著。可是,我真的沒辦法放棄過往,唯有奮力一搏,哪怕飛蛾撲火,也是最好的歸宿。你們走後,放一把火,把這裡全燒了。讓所有東西,都湮滅於灰燼。姜氏剩餘的所有人,都對蕭衍俯首稱臣。」
「景融……」姜鸞抓著他的肩膀,無力地閉上眼睛。
他們都錯了,錯在執念太深,不懂得放下。可現在知道,著實太晚了。
「快走!等王允的私兵發現,就來不及了。」姜景融推她們,喉間湧起一股腥甜,但是他強忍著,沒有吐出來。
到了最後,他也還想維持著那點體面。
姜鸞下定決心,把他放在地上,拉起王姝瑾,迅速地推倒殿上的幾盞燈燭,火逐漸燒了起來。
王姝瑾大哭不止,她還想伸手去拉地上的姜景融,但姜鸞用力地扯著她,決絕地跨出殿門。
這是最好的安排。
「母親,表兄!」王姝瑾不想舍下姜景融。
姜鸞用力將她拉到身前,「阿瑾,景融是不可能活下來的!他頂著謀反的罪名,而且尊嚴盡失,就算活著,比死了還難受。否則當初,他為何不肯聽你二叔的安排,非要自投羅網!一切都結束了!他要你活著,聽明白了嗎!」
王姝瑾怔住。
在這些擔驚受怕的日子裡,王姝瑾跟姜景融相依為命。她的父親變得很陌生,甚至囚禁著她的母親,不讓她們母女相見。是姜景融的安慰和懷抱,讓她度過了許多個無眠的夜晚。她了解他的痛苦和無奈,困境中的兩個人惺惺相惜,王姝瑾甚至對他生出了深深的依戀之情。
王姝瑾回頭,淚眼朦朧中看到那逐漸燃起的大火,冒出濃烈的黑煙,借著一股西風,火勢越發兇猛,很快就吞噬了殿中的一切。
王府里的人都被驚動,有人大呼著跑過來,指揮其他人去滅火。
「快走!」姜鸞拉著王姝瑾,借著混亂,逃出了王府。
此時,天邊露出了一點魚肚白,正是破曉時分。
第131章 北上。
在天興二年的正月, 發生了許多件大事。
先是久病的魏帝終於醒過來,軟禁了魏太子,並撤回十萬大軍, 解了大梁國境之困。本來已經劍拔弩張的兩國關係, 又回到了之前的狀態。
然後是徐州刺史王贊,被妻和子綁縛進都城,以通敵叛國的罪名, 被判斬首。而原本擁護會稽王反叛的王氏宗主王允,突然被一場大火燒死在會稽王府。與他同時罹難的, 還有前齊太子,會稽王姜景融。
會稽王府的這場大火起得非常詭異,無人知道起因。不過主犯既已身死,蕭衍也未對姜景融的親眷趕盡殺絕。前齊尋陽公主姜氏,自請於都城外的尼姑庵帶髮修行,原會稽王妃王氏則降為侯夫人, 居於雲台, 無詔不得任意進出, 也不准人探視。
蕭衍的大軍班師回朝以後, 多數士族都自行解散了私兵。而原來的烏衣巷王宅,人去樓空, 曾經顯赫一時的琅琊王氏, 就這樣在冬日的冰雪中, 黯然地退出了南朝的權力中心。
這也意味著, 一個時代的結束。
王執被接回都城之後,在烏衣巷的王家坐了一夜,去見了謝家家主謝臨後,向蕭衍請辭。他不願再擔任五經博士一職, 並舉薦了幾個大儒。他說自己的志向是回到山中繼續做個隱士,在走之前,還想再見王贊一面。
蕭衍詢問過王樂瑤的意思後,准允了。
這日天空飄著雪,今年冬日,下雪的日子特別多,整個建康城都銀裝素裹的。都說是瑞雪兆豐年,百姓是喜歡雪景的,街頭巷尾,有頑皮的孩童在堆雪人,打雪仗,追逐歡鬧著,意味著如今的太平盛世。整條御道的積雪都被清理出來,牛車行駛在其中,車輪的轆轆聲格外清晰。
王執到了建康府的門口,看到王樂瑤和竹君也在那裡,建康令誠惶誠恐地陪侍在左右。
建康令本來提早收到了消息,說王博士今日要來看望要犯王贊,提前做了準備。可是皇后娘娘毫無徵兆地親臨建康府,可把他給嚇得不輕。
雖說皇后是微服,並沒有帶太多的人來。但建康令平時見到個十二卿都覺得稀罕,更別提是堂堂皇后了。
王樂瑤看到王執走上來,迎了過去,叫道:「父親。」
王執收了傘,行禮,疑惑地問道:「娘娘怎麼也來了?」
「聽說父親要來,我也想來送一送堂叔。還有件事想要問他。」王樂瑤嘆氣般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