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頁
等到荊州的代表入殿的時候,蕭衍發現是一個生面孔,便問道:「你是何人?」
那人回答:「小臣是新任的刺史府長史。姓郗。」
站在殿旁的郗超看過來,眉頭輕輕皺起。
「以前的長史呢?」蕭衍又問道。
那人不慌不忙地說:「以前的長史身體不適,長沙王特意提拔了小臣,派小臣進都城,向陛下奉上節禮。荊州今年倉廩充實,人丁增長,龍驤軍又擴充了人數。在長沙王治下,可以說民豐物饒,請陛下過目。」
他把文書遞交給蕭衍,蕭衍看了文書後,賞了他東西,神色如常地叫下一個人了。
那人從太極殿退出去,正準備出宮,卻被人叫住了。
「宗主。」他一看是郗超,連忙行禮。
「長沙王妃和十四郎可還好?」郗超問道。
「一切都好。長沙王妃提拔了小的,還交代小的代為去郗家探望宗主。若沒有宗主和長沙王妃的栽培,就沒有小的今日。」
郗超的面色沉重,他知道這並不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消息。蕭綱的長史明明是用了多年的親信,不會輕易換掉,這肯定不是蕭綱本人的意思。也許蕭綱現在已經被控制住了,所以才由郗微做主。郗超原以為女兒只是有些不甘,害怕她做出更出格的事情來,便對眼前的人說:「我有東西要你帶回荊州,轉交給長沙王妃。等朝會結束後,你隨我走一趟。」
「是。」那人應諾。
帝王接受各州代表和各國使臣的進賀,再詢問兩句,時間過得飛快。已過了晌午,殿外還有一群人在等候。王樂瑤早就飢腸轆轆,頭昏眼花,但人還得坐個筆直。這個年,真是她有生以來過得最累的,頭上的裝飾壓得她脖子都快斷了。
再看蕭衍,好像見慣了這樣的場面,應對自如。無論對方是侃侃而談還是拙於言辭,他都不會讓對方覺得尷尬,展現了大國的氣度。北魏的副使還跟他眉來眼去的,兩個人不知道在打什麼啞謎。
這時,王端在角門那邊探了一下頭,竹君連忙走出去,問道:「五郎君,怎麼了?」
「不好了,大伯父,長公主和二伯父都不見了。今日我回王家,只有幾個下人在守著家門,都不知大伯父他們的去向,連良叔都不見了。」
「怎麼會如此?」竹君驚到,昨夜娘娘才罰了姜氏。因為大朝會,諭令還沒下達,人就不見了?
「今日各個城門人員往來混雜,出城和進城的人絡繹不絕,我已經去問了城門衛,也無人注意到是否有王家的馬車出城。我一直等到晌午用膳之時,也不見他們回來,恐怕是已經離開都城了。他們這麼著急離開,可是老家出了什麼事?」
竹君搖了搖頭,表示不知,又往大殿裡面看了一眼,「這會兒,娘娘和陛下還在接見大臣和使臣,不宜打斷。想必府君應該是昨夜趁著城中熱鬧,早就離開了。還是稍後再告訴娘娘吧。」
「好,我再去城外的莊上看一看。」
竹君點了點頭,叮囑他小心,然後就回到了王樂瑤的身邊。王樂瑤輕聲詢問她,她只道了聲沒事,王樂瑤只得又打起精神,看著那些衣著各異,口音奇特的外國使臣。他們有的會說正音,有的說的不好,還需要譯官。有的在海上足足飄了幾個月,才踏上大梁的領土。他們對於建康的仰慕 ,溢於言表。
一個國家,只有實力足夠強大,才能吸引這麼多人,不遠萬里而來。
她不禁覺得驕傲自豪,更想為守護這片河山出一份力。
下午時分,進賀才算結束。蕭衍還要繼續會見百官,王樂瑤已經餓得前胸貼後背,趕緊回了顯陽殿,脫下那身繁重的禮服,整個人累得直不起腰。竹君幫她捶了捶僵硬的肩背,斟酌道:「娘娘,晌午的時候,五郎君來找您,說是府君,主君和長公主,全都不見了。」
王樂瑤愣了一下,坐直身子,「什麼叫不見了?」
「就是憑空消失了。王家只剩下幾個下人守著家門,也不知他們去了哪裡。會不會是趁著昨夜城中混亂,趁機逃走了?可主君怎麼也跟著不見了?」
王樂瑤的心砰砰跳個不停,頭皮發麻,有種很不好的預感。她本來要在這兩日下諭令給姜氏,姜氏和父親都不見了,可能是王允把他們帶走了。更壞的結果,王允可能想拿父親做人質,圖謀不軌。
眼下正是都城中耳目最為混雜的時候,一點風吹草動,就會立刻傳遍四海。
「先不要聲張,讓五弟帶著人手把城裡城外都找一遍。確定沒有他們的蹤跡,再告訴陛下。」王樂瑤深呼吸了一口氣,有種風雨欲來的感覺。
第123章 錯。
蕭衍在大朝會之後, 特意把幾個重臣留下來,眾人都不知道發生了何事。
「朕近來得到一個消息,北魏太子秘密陳兵十萬於邊境, 朕欲調北府軍前往高平郡, 以防有變。」
此言一出,猶如平地驚雷,滿殿譁然。眾人大都還沉浸在新年的熱鬧氛圍之中沒有回過神來, 陡然間知道十萬大軍壓境,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郗超率先問道:「陛下的消息來源是否可靠?」
尚書令不在, 他這個左僕射算是名義上的百官之首。而且高平郡本就是郗氏的郡望,一旦開戰,影響著實不小。魏帝尚在,幾時北魏讓太子做主了?出兵十萬可非同小可,這個太子就不怕好不容易有所緩和的兩國關係,再次回到冰點?
那人回答:「小臣是新任的刺史府長史。姓郗。」
站在殿旁的郗超看過來,眉頭輕輕皺起。
「以前的長史呢?」蕭衍又問道。
那人不慌不忙地說:「以前的長史身體不適,長沙王特意提拔了小臣,派小臣進都城,向陛下奉上節禮。荊州今年倉廩充實,人丁增長,龍驤軍又擴充了人數。在長沙王治下,可以說民豐物饒,請陛下過目。」
他把文書遞交給蕭衍,蕭衍看了文書後,賞了他東西,神色如常地叫下一個人了。
那人從太極殿退出去,正準備出宮,卻被人叫住了。
「宗主。」他一看是郗超,連忙行禮。
「長沙王妃和十四郎可還好?」郗超問道。
「一切都好。長沙王妃提拔了小的,還交代小的代為去郗家探望宗主。若沒有宗主和長沙王妃的栽培,就沒有小的今日。」
郗超的面色沉重,他知道這並不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消息。蕭綱的長史明明是用了多年的親信,不會輕易換掉,這肯定不是蕭綱本人的意思。也許蕭綱現在已經被控制住了,所以才由郗微做主。郗超原以為女兒只是有些不甘,害怕她做出更出格的事情來,便對眼前的人說:「我有東西要你帶回荊州,轉交給長沙王妃。等朝會結束後,你隨我走一趟。」
「是。」那人應諾。
帝王接受各州代表和各國使臣的進賀,再詢問兩句,時間過得飛快。已過了晌午,殿外還有一群人在等候。王樂瑤早就飢腸轆轆,頭昏眼花,但人還得坐個筆直。這個年,真是她有生以來過得最累的,頭上的裝飾壓得她脖子都快斷了。
再看蕭衍,好像見慣了這樣的場面,應對自如。無論對方是侃侃而談還是拙於言辭,他都不會讓對方覺得尷尬,展現了大國的氣度。北魏的副使還跟他眉來眼去的,兩個人不知道在打什麼啞謎。
這時,王端在角門那邊探了一下頭,竹君連忙走出去,問道:「五郎君,怎麼了?」
「不好了,大伯父,長公主和二伯父都不見了。今日我回王家,只有幾個下人在守著家門,都不知大伯父他們的去向,連良叔都不見了。」
「怎麼會如此?」竹君驚到,昨夜娘娘才罰了姜氏。因為大朝會,諭令還沒下達,人就不見了?
「今日各個城門人員往來混雜,出城和進城的人絡繹不絕,我已經去問了城門衛,也無人注意到是否有王家的馬車出城。我一直等到晌午用膳之時,也不見他們回來,恐怕是已經離開都城了。他們這麼著急離開,可是老家出了什麼事?」
竹君搖了搖頭,表示不知,又往大殿裡面看了一眼,「這會兒,娘娘和陛下還在接見大臣和使臣,不宜打斷。想必府君應該是昨夜趁著城中熱鬧,早就離開了。還是稍後再告訴娘娘吧。」
「好,我再去城外的莊上看一看。」
竹君點了點頭,叮囑他小心,然後就回到了王樂瑤的身邊。王樂瑤輕聲詢問她,她只道了聲沒事,王樂瑤只得又打起精神,看著那些衣著各異,口音奇特的外國使臣。他們有的會說正音,有的說的不好,還需要譯官。有的在海上足足飄了幾個月,才踏上大梁的領土。他們對於建康的仰慕 ,溢於言表。
一個國家,只有實力足夠強大,才能吸引這麼多人,不遠萬里而來。
她不禁覺得驕傲自豪,更想為守護這片河山出一份力。
下午時分,進賀才算結束。蕭衍還要繼續會見百官,王樂瑤已經餓得前胸貼後背,趕緊回了顯陽殿,脫下那身繁重的禮服,整個人累得直不起腰。竹君幫她捶了捶僵硬的肩背,斟酌道:「娘娘,晌午的時候,五郎君來找您,說是府君,主君和長公主,全都不見了。」
王樂瑤愣了一下,坐直身子,「什麼叫不見了?」
「就是憑空消失了。王家只剩下幾個下人守著家門,也不知他們去了哪裡。會不會是趁著昨夜城中混亂,趁機逃走了?可主君怎麼也跟著不見了?」
王樂瑤的心砰砰跳個不停,頭皮發麻,有種很不好的預感。她本來要在這兩日下諭令給姜氏,姜氏和父親都不見了,可能是王允把他們帶走了。更壞的結果,王允可能想拿父親做人質,圖謀不軌。
眼下正是都城中耳目最為混雜的時候,一點風吹草動,就會立刻傳遍四海。
「先不要聲張,讓五弟帶著人手把城裡城外都找一遍。確定沒有他們的蹤跡,再告訴陛下。」王樂瑤深呼吸了一口氣,有種風雨欲來的感覺。
第123章 錯。
蕭衍在大朝會之後, 特意把幾個重臣留下來,眾人都不知道發生了何事。
「朕近來得到一個消息,北魏太子秘密陳兵十萬於邊境, 朕欲調北府軍前往高平郡, 以防有變。」
此言一出,猶如平地驚雷,滿殿譁然。眾人大都還沉浸在新年的熱鬧氛圍之中沒有回過神來, 陡然間知道十萬大軍壓境,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郗超率先問道:「陛下的消息來源是否可靠?」
尚書令不在, 他這個左僕射算是名義上的百官之首。而且高平郡本就是郗氏的郡望,一旦開戰,影響著實不小。魏帝尚在,幾時北魏讓太子做主了?出兵十萬可非同小可,這個太子就不怕好不容易有所緩和的兩國關係,再次回到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