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就在戚路心神不寧,胡思亂想,而白輦雖想救小青卻心有餘力不足時,法海手中的紫金盂缽已在咒語的威力之下騰空飛起,照著小青的蛇身蓋去。

  小青力不能支,縮成一團匍匐在地,盂缽瞬間落地將她牢牢壓住。

  「青姐姐!」白輦口吐鮮血,不顧性命地爬過來,想用手揭開這盂缽讓小青逃出生天。哪知盂缽如在地上生根一般,他竟不能撼動半分。

  「白施主,切莫痴迷不誤!」法海把袖一展,白輦頓時被他掌中發出的強大力量震飛出數十步遠。

  戚路看得於心不忍,於是上前說道:「法海大師,《金剛經》有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青蛇本是女媧族後人,望你大發菩提心,再給她一次機會。」

  「我豈不知青白二蛇的來歷,千年前就給過他們機會了,可......」法海突然頓住,話說不下去了。

  原來是戚路引用的那句佛經,讓法海一時啞然。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不論處於何種境界,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只有這樣才能隨時任運自在,體悟佛門之真理。

  若論對佛法的理解,戚路當然不如法海。但他以前經常在觀音寺和悟通大師聊天說笑,耳熏目染之下,自然也記得一些佛經中的句子。

  現在他引用這句佛語是深有用意,表面上是說青蛇墮進魔道,不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實際上在暗諷法海,白蛇之事已過千年,你卻抱著一片執著心,仍不肯放過他們,豈不是有違佛門之宗旨,又如何能悟得正果?

  法海本就是聰明之人,豈能聽不出戚路話中的意思,所以一時之間,他竟無言以對。

  難道自己降妖除魔,拯救蒼生行走世間的信念都錯了嗎?法海生平第一次產生了動搖之心。

  戚路見法海啞然無語,正想趁熱打鐵再勸他時,卻聽到盂缽中的小青在高聲咒罵:「禿驢,你困的了我一時,困不了一世!他日我逃出生天,必將再次水淹金山,淹死一寺的僧眾。」

  聽到這話,法海神色一變,僅有的那麼一點猶豫也因小青的咒罵煙消雲散而去,他合掌對戚路說:「戚施主,你都聽到了吧,這孽畜如此冥頑不靈,今日我若饒了她,到時血流成河,你我有何面目見天下蒼生!」

  這次輪到戚路啞口無言了,他知法海執著於往日恩怨不肯罷手,卻沒想到小青的怨念更是亘古不化。他不由輕嘆一聲,法海說的句句在理,自己若要再維護青蛇,那真是不分黑白,豈不有違開崑崙事務所時的初衷。

  第四十七章 相見時難別亦難

  可白輦心有不甘,他依舊是頑強爬過來,想砸碎這紫金盂缽救出小青。可人還未到盂缽前,法海已攔在了他面前。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白施主,你若再執迷不悟,助紂為虐的話,貧僧就對你不客氣了!」

  「大師!」白輦跪下來求他:「佛家慈悲為懷,你就饒了青姐姐吧。」

  「饒了她?」法海不為所動,反喝斥他說:「那天吳城內,被她殺死的同族都白死了嗎?他日你若身赴幽冥時,面對你妻子又當如何交待?」

  白輦一時語塞,不知如何應對。

  更改了念頭的戚路上前勸白輦說:「青蛇是自作孽不可活。天吳大神安排你當新城主,自有他的道理。你今天已仁至義盡,若再善惡不分,以後如何能將天吳城帶向興旺?」

  白輦聞言癱倒在地,神情恐慌而不知所措。

  法海雖喝退了白輦,但見戚路態度曖昧,擔心著除妖之事因夜長夢多生了變故,於是想早點離開天吳城重返人世間。只見他上前一步,對戚路和白輦施了個佛禮說:「如今我心愿已了,也該向兩位辭行了。」

  戚路說:「大師,你要到哪裡去?那雷峰塔已倒塌近百年,你如何處置青蛇?」

  「貧僧要雲遊四方,廣結善緣,依靠善男信女的布施,重建一座雷峰塔,將這妖孽鎖進牢籠。」

  戚路冷道:「世事難料,倘若你建不成塔,又該如何?」

  「世上寶塔何止一座,貧僧大不了改弦更張,換座佛塔鎮壓此妖。」

  戚路沒想到這老和尚如此偏執,不過他隨即又心下釋然,法海若不偏執的話,也不會事過千年還要追尋青白二蛇。否則以他的修為,怕是早已飛天成佛。

  小青還在盂缽內罵個不休,法海忙扯下一片衣衫,將盂缽封了,頓時殿內一片清靜。

  「兩位,先前有得罪的地方,還望多多包涵。告辭了,他日如有緣,自當和兩位相見。」法海合掌道別。

  白輦沒有理他,把頭扭向窗外。他的眼裡,映出夜色中朦朧的群山暗影,連綿的看不到盡頭。

  「大師請留步,我有些疑問,還望你能指點迷津。」

  聽到戚路發問,正要拿起盂缽離去的法海忙回禮說道:「戚施主所言極是,確實是貧僧的不敬,有些事理當和施主解釋清楚。」

  戚路問:「大師還沒告訴我,你是如何保持青春不老的秘訣?」

  「那日戚施主將我從沉睡喚醒時,不是對你說過我服用了白素貞給許仙留的靈芝嗎,就是這仙物讓貧僧返老還童,方能保持住這副皮囊。」

  戚路詫道:「白娘子不過是妖仙,怎會有這等靈丹妙藥?」

  「當年白素貞現出原形嚇死了許仙,她就偷上天庭從南極仙翁處盜來了這仙家寶物。其中一半將許仙救活,而剩下的一半白素貞藏在那飾盒的暗格中,以備不時之需。貧僧不過是因緣巧合,才得到此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