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馬車徐徐而行,最終停在了一座高大的黃木門庭跟前,車夫掀起了車簾,從車內攙出了一個身穿黑袍,老態龍鐘的男子。

  男子拄著一根未經打磨的木杖,一頭灰白參半的頭髮雖然經過梳理可依舊蓬亂,嘬瘦的雙腮,高突的顴骨,深陷的眼窩,都讓此人看起來好似一個站立的骷髏,站在如此挺闊氣派的門庭之前,顯得愈發的拱肩縮背,好不可憐。

  他神情複雜的站在門庭之下,恍恍惚惚的揉揉眼睛,似乎在確定著什麼,又生怕確定了什麼,連車夫走了都全無察覺。

  這座門庭原本是南詔王府的所在,後來第一任靖南侯成婚之後遷居他方,南州知府陳詠林便將原先的王府改建成了一所鄉學,又自貼俸祿招來了許許多多才高八斗的學究,只盼南州當地能多出幾個棟樑之才。

  仡康朗達被人攙扶下馬車時正巧趕上鄉學放課,一大群十一二歲的少年們背著書箱,穿著制式統一的秋裝,爭先恐後的從鄉學大門裡跑了出來。

  他佝僂著背脊,扶著拐杖,呆愣愣的站在馬車旁邊,聽著那群孩子們用一口流利的周文說笑著從他的面前跑了過去,跑的最快的少年歡喜地招呼著身後的追隨者:「快點快點,我阿娘今日做了核桃酥餅,咱們拿了好去看戲。」

  「哦!是咯!」少年們愉快的相互追逐著,向著陽光奔跑的他們沒有注意到這個陰鬱的老者。

  突然間,跑在最後的少年被一雙枯瘦的大手鉗住,回過神來便見一個神似骷髏的老人沙啞著嗓子厲聲質問:「我問你!他剛剛說的是什麼酥餅,是用白麵粉做的酥餅麼?!還有,你們要看什麼戲!這裡哪裡有戲!」

  「是,是白面酥餅,我們拿了要去東街看百戲。」少年被仡康朗驚悚的質問嚇得和盤托出,一臉無辜的掙扎著看向即將跑遠的夥伴們:「老伯伯我不認識你,你放開我,放開我!」

  「喂,外鄉人,你有什麼事朝我們說,欺負孩子算什麼。」少年的呼救聲引起了不遠處幾個行路之人和攤位之主。

  「我?外鄉人?」這一句話,好似一聲悶雷一般劈到了仡康朗達頭頂上,他鬆開了驚恐的少年,顫顫巍巍的轉向身邊那些聚攏過來的百姓,:「我是南詔人!你們也是南詔人!你們!你們都是南詔人!」

  「這裡是南州,大周嶺南道上的南州郡。」一個輕蔑的聲音提醒道。

  「不!這裡不是南州!這裡是南詔!是南詔!你們是南詔子民!不是周人!不是周人!」仡康朗達扔了拐杖抱著腦袋,試圖將這個聲音從腦海中驅散。

  「瞧啊,那兒有個瘋子。」

  「是啊,聽聽他嘴裡說的什麼?這不是大周還能是哪兒啊?」

  「就是就是,真是個瘋子。」

  街市上的人們對著仡康朗達指指點點,人人都對其避之不及。

  仡康朗達咬著牙,抓著目之所及的百姓,無論年輕的還是年長的逢人便問:「告訴我,這裡是南詔還是大周?這裡究竟是哪裡?」

  所有人的答案都出奇的統一:「這裡是大周,嶺南道,南州郡。」

  最後的最後,仡康朗達終於在一間商鋪門前見了個鬚髮皆白的老者,他眼中盈著熱淚,悲哀的問道:「求求你告訴我,這裡是大周還是南詔,到底是大周還是南詔?」

  「我說這位外來的先生啊,您這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啊?這事兒有什麼好問的?」老者懶洋洋的打了個哈欠:「我年輕時這裡的確叫過南詔,不過早就改了名字了。要我說還是叫南州好,叫南詔時我家妻女老少都差點餓死,若是不改叫南州啊,我哪裡能有這間鋪子?又哪裡能活到這個年歲?」

  聽了老者之言,一路走來,歇斯底里的仡康朗達突然安靜了下來。

  老者挺挺脊背看著他,轉頭向鋪子裡招呼了一句:「兒啊,屋外有位老先生尋不到家了,你收拾收拾,送他去濟老院吧。」

  他朝老者擺了擺手,失魂落魄的向前走著。周遭的景物不斷變換,周圍的人聲也漸行漸遠。

  這一路上他見到的都是,清秀的山水,整齊的房屋,熱鬧的集市,琳琅滿目的商品,商鋪門前熟睡的白狗,三三兩兩提著籃子相約買菜的婦人,還有那些臉上洋溢著歡笑的少年們。

  如果不是那座熟悉的門庭,還有周圍百姓們的相貌,他甚至以為他自己從未離開過汴京,所有的一切都是韓墨初那隻毒蝴蝶的陰謀。

  走著走著,仡康朗達腳下猛然一軟,一口腥臭的濃血從他的口鼻里噴將出來,他直挺挺的撲倒在地,瞪大眼睛,死死的盯著向他奔跑靠近的靴履。

  如何!如何連一雙草麻編織的都沒有!如何!如何連一個赤足之人都沒有!

  如何這裡的街道這樣的平坦寬闊,不見泥濘?如何這裡的百姓人人紅光滿面,容光煥發?

  他從繼任王位的那一刻起便立志,有朝一日一定能讓這裡的百姓都穿上草鞋,家家戶戶都吃上糯稻。

  為了這個心中所求,他可以不惜以卵擊石發動戰爭,間接害死了四萬死忠於他的親兵軍隊。

  現在,這裡早已遠遠的超過了他舊日的幻想。

  這裡的尋常百姓早已不再用難以消化的糯稻充飢,而是與大山之外一樣吃上了粳米白面,甚至還能用更加昂貴的酥油做點心來吃。這裡的孩子們到了七歲便能入學,一切吃用皆由朝廷擔負。這裡的香料,茶葉,生絲,賣遍了大江南北,茶農絲農的家中都住上了幾進的院落。這裡的街上有茶居,酒肆,書樓,琴館,還有百戲。這裡就連販夫走卒都能識字,看得懂街邊的告示。這裡有濟老院,濟孤堂,濟民所,所有的老幼孤殘皆有所養,所有的貧者也都有藥可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