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用她的話說「機關里的空氣都透著沉悶」。

  何麗娜便毅然辭職,重新回到了北京,並想法借貸到了一萬塊錢,自己辦了私營個體經營的執照,開始在中關村賣磁帶。

  她也算是付出了不少心血,天沒亮就開店,人多的時候站街上大聲吆喝,反正能幹的都幹了,最後一萬塊滾成了三萬塊。

  她掙了錢,嘗到了甜頭,便想著干一場大的,可是這個時候想賣什麼稀罕貨,那都得有貨源,怎麼辦呢。

  她通過重重關係,最後終於聯繫上廣東的一位女同志,對方表示有一批錄像設備,她前去洽談生意,卻沒想到三萬塊給人家了,錄像設備完全沒拿到,被騙了一個血本無歸!

  別人給他看的錄像設備樣機全都是租來的,租了後就還給相關單位了。

  何麗娜到了這個時候,簡直是欲哭無淚,她沒想到廣東那邊竟然還有這種事,之後一問才知道,這都不是一例了,各種號稱有貨源的騙子,專門騙她這種人的。

  就在她幾乎走投無路的時候,任競年向她拋出了橄欖枝,希望她能加入自己的公司。

  任競年做出這個決定,也是認真考慮過的,大學四年同學,足夠了解,何麗娜性格爽朗,富有進取心和責任心,人也足夠能幹,這樣的合作夥伴,並不好找。

  而自己現在確實需要這樣一個合作夥伴。

  所以他給出了一百二十元一個月的工資,同時答應給何麗娜百分之十的公司股份。

  何麗娜在思考了一會後,痛快地答應了。

  她知道任競年目前所做的事情,知道計算機漢化事業的價值,如果任競年做成了,那對她來說是一本萬利的事情。

  她雖然和任競年是同一個專業,但其實對於科研並不是太有興趣,她更喜歡做生意,更喜歡和人打交道,但是一個大學生,淪落到在大街上叫賣磁帶,總歸不是什么正經路子。

  現在她和任競年合作,可以說是取長補短。

  聽說任競年把何麗娜拉攏過來,顧舜華倒是挺高興的,她對何麗娜還算熟悉,是個爽利人,做起事來不含糊,任競年正需要人,何麗娜自己倒騰磁帶做生意有經驗了,這個時候她過來,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正好到了國慶節,顧舜華知道何麗娜也不回老家,便把何麗娜叫過來,給她收拾了一間房子,讓她住幾天。

  何麗娜自然高興,眼巴巴地來了,她一直惦記著顧舜華做的那些好吃的呢。

  於是國慶節那天,大傢伙圍著爐子吃火鍋,涮羊肉,邊吃邊看電視,中央電視台正在直播國慶節的閱兵式。

  熱騰騰的火鍋中,大家便看到飛彈方陣出場了,這個時候任競年難免給大家科普下中國的飛彈,聽著還挺自豪的。

  廣場上遊行的隊伍據說有十萬人之多,北大的學生還打出了「小平您好」的大條幅,看得人想笑,又覺得親切。

  大家熱火朝天地吃著火鍋,說著話,幾個大人喝著啤酒,等吃差不多了,兩個孩子出去玩兒了,大家就說起以後的打算,討論著將來的規劃,越說越投機。

  說到最後,何麗娜幾乎發出豪言壯語:「我就算不賺錢,我也得陪著競年干,我們一起把中國計算機上的英文變成漢字,一起讓那些法國人美國人日本人看看,我們的漢字能熬過六千年,就能熬過這他媽的信息化時代!」

  任競年笑,之後看了看顧舜華,道:「她估計喝高了。」

  *

  國慶節的第二天,恰好胡同里有賣棗的,是郊區農民進城買的,推著小推車。

  顧舜華看了看,知道這不是拿竹竿敲打的,是爬上樹用提著籃子一個個摘的,又嘗了嘗,嘎嘣脆,泛著果香,清甜好吃,便一口氣買下不少。

  自己留著吃一些,另外裝了一籃子過去給父母。

  顧舜華奶奶以前是河北農村的,家裡有做蹦棗的習慣,所謂蹦棗,是罐子裡用白酒泡棗,泡好直接來吃,泡出來香甜爽口,還帶著酒的醇香。

  只是做蹦棗的話不能用竹竿打的,那樣有傷疤或者暗痕,就得爬上去一個個地摘才行,除非家裡有棗樹,不然這種棗還真不容易買到。

  現在顧舜華碰到了,便乾脆買下來給陳翠月送過去了。

  進了大雜院,大傢伙才吃了飯,正在台階前閒說話,還有幾個打牌的,看到顧舜華過來,便七嘴八舌地問起顧舜華的事,大家知道顧舜華從玉花台辭職了,一個個可惜得很。

  「玉花台那是好地方,怎麼著都不會缺嘴,怎麼就不幹了呢!」

  「說得是,一個月一百多塊錢呢,還是鐵飯碗,這種好事往哪兒找去!」

  更有老人家嘆:「舜華啊,到底是年輕,不懂,還是鐵飯碗好,當廚師多好啊,怎麼你老家兒也不勸著呢,我今天還和你爸提,你爸說隨他去吧!」

  當然也有人說:「聽說競年現在有了一個發明,上報紙了,出大名了,以後舜華就當闊太太就行了,也不用累死累活當廚師吧。」

  這麼一說,自然有人問起任競年的情況,問他掙了多少錢什麼的。

  顧舜華聽著很有些無奈,其實都是好心,但時代在變,有些事真不是大家想的那樣,關鍵你還沒法和人說明白。

  幸好這個時候陳翠月提著籃子回來了,她便忙找了個藉口,跟著陳翠月回屋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