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頁
臨行的諸多事宜雖然繁雜,但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有姬無劍親自坐鎮,一切倒也順利。
只是在走之前,姜姮收到了玉徽的來信。
信封上沒有地址,但展開紙箋,卻能辨出是玉徽的筆跡——兩人好歹同窗數年,對彼此那一□□爬字都熟得很。
洋洋灑灑十幾頁,也沒有什麼要緊內容,更多的是在回憶她和梁瀟在吳江生活的那段歲月。
那是梁瀟從來不肯讓姜姮知道的微時。
姜姮始終不敢往下看,只看了頭先幾頁,就把信鎖在了匣子裡。
一直到她和晏晏離開章台行宮的那日,晏晏在馬車上睡著了,她覺得無聊,隨手找出了信箋,開始翻看。
字句間隱有墨漬化開,可以想像玉徽邊書邊落淚的場景。
姜姮看完了一整封信,只覺隨他們兄妹歷了一場數年難以釋懷的劫難,心底酸澀沉悶,半晌走不出來。
她想像不出那個愛護姐妹正義良善卻飽受委屈的梁瀟,歲月已將變得面目全非,可正因為想像不出,才讓悲□□彩愈加濃郁。
她靠在車壁上,闔眸,有淚珠不斷地順著臉頰流下,晏晏醒來,咿咿呀呀地抬手給她抹淚。
姜姮將晏晏摟進懷裡,馬車驀地停下了。
她撩開帘子看出去,見已到了城門口,小廝正在與守城官核驗籍牒和路引。
姜姮閉了閉眼,摸出顧時安給她的玉令,揚聲沖小廝道:「回去,我們回去。」
**
深夜悄寂,王府院落里石燈幢幽幽亮著,映照出滿院人影。
若有人旁觀,定會驚訝,因為像護院似的站在院中的,皆是朝中三品以上、手握重兵的武將。
他們追隨梁瀟多年,浸染朝局宦海,出了這院子,皆是一呼百應的主兒,可偏在梁瀟面前,得像下人似的規規矩矩站著回話。
梁瀟一襲墨青錦緞便服,坐在太師椅上,品一口清茶,話說得甚是輕飄。
「高從善比料想中的更難對付,他所過之處,不光堅固城池擋不住他,更有許多武將主動投降,眼看就要打進京來,本王要與諸位商議一二。」
有熱血剛直的武將站出來,揮著臂膀道:「一個高從善有什麼可怕的?就算一時勢猛,又怎可能是攝政王的對手?」
梁瀟含笑看他,「可這裡頭還牽扯出一些別的事。」
「本王懷疑,高從善離京前是拿了官家手諭,那些投靠他的武將都是世代忠君的,若高從善手裡沒點東西,他們是不可能追隨他反叛的。」
「所以,解決了高從善可不夠,還得解決一下高從善的主子。」
此話一出,院中驟寂。
榮康帝雖然登基年數短,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和先前的榮安帝甚至淳華帝都不同。他聰敏純善,勤儉務實,有朝一日定會成為明主。
就算他不是明君,誅殺一個造反的節度使也與犯上弒君有著本質的區別。
梁瀟掃過沉默的眾人,俊逸的臉上依舊掛著笑:「你們都了解本王,生死攸關之際,本王不喜歡心有二志的人。話先說明白,若不想乾的,本王也都替你們安排好了。」
他抬了抬手,便有小廝搬出幾十隻箱子。
「這裡頭有成摞的籍牒、路引、寶鈔。若捨得下名位,過來拿一份,帶著家人隱姓埋名過活去吧,裡頭的錢夠你們一輩子榮華富貴。本王安排到這裡,也算全了咱們的情誼。想走的現在就走,本王絕不怪罪,可過了今日,若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本王定斬不赦。」
話說得明白了當,眾人也都了解梁瀟的脾氣,沒有再廢話的,面面相覷了一會兒,開始有人站出來,朝梁瀟跪地磕頭,搬起箱子走人。
走了一小半,留下一大半。
梁瀟掃過眾人,眼底有不忍一閃而過,但如掠影短暫,無人察覺,他道:「還有想走的嗎?這麼些年刀口舔血,你們就沒覺得厭倦嗎?」
剩下的人靜默了片刻,又有幾個站出來磕頭搬箱子走人。
終於想走的都走了,剩下的說什麼都不肯走。
梁瀟道:「此戰勝負未明,本王會提前把你們的家眷都安排好,先分批出城,銀錢本王出,你們各自回去專心備戰。」
眾將以為這是他疑心病又犯了,在拿家眷做人質,沒有當回事的,正是表忠心的時候,錚錚然應是,各自回去備戰。
他們走後,梁瀟凝著空落落的庭院,半天沒言語。
還是虞清沉不住氣,上前道:「都是對殿下忠心耿耿的人。」
梁瀟玩弄著茶蓋,在瓷器清脆的碰撞聲中道:「對啊,都是對我忠心耿耿的人,忠心到不惜叛國弒君。」
自始至終他都是清醒的,比誰都明白,今日之困局是如何造成的。
當年梁瀟自微勢和虎狼環伺中崛起,不得已,要不擇手段自保攀爬,結交了一群同樣狼子野心狠毒手辣的人。
他何嘗不知這些人終有一日會成朝廷隱患,但他別無選擇,因他的敵人各個嗜血狠厲,若他但凡有半分心慈手軟,立刻就要被吞得骨頭渣都不剩。
一步一步走到如今,終成了今日之局面。
梁瀟抬起涼茶一飲而盡,喟嘆道:「他們各個手握重兵,若留著,勢必成禍,將來天下干戈四起,疆土分裂,受罪的還是黎民百姓。所以,只有委屈他們一下,讓他們去死了。」
只是在走之前,姜姮收到了玉徽的來信。
信封上沒有地址,但展開紙箋,卻能辨出是玉徽的筆跡——兩人好歹同窗數年,對彼此那一□□爬字都熟得很。
洋洋灑灑十幾頁,也沒有什麼要緊內容,更多的是在回憶她和梁瀟在吳江生活的那段歲月。
那是梁瀟從來不肯讓姜姮知道的微時。
姜姮始終不敢往下看,只看了頭先幾頁,就把信鎖在了匣子裡。
一直到她和晏晏離開章台行宮的那日,晏晏在馬車上睡著了,她覺得無聊,隨手找出了信箋,開始翻看。
字句間隱有墨漬化開,可以想像玉徽邊書邊落淚的場景。
姜姮看完了一整封信,只覺隨他們兄妹歷了一場數年難以釋懷的劫難,心底酸澀沉悶,半晌走不出來。
她想像不出那個愛護姐妹正義良善卻飽受委屈的梁瀟,歲月已將變得面目全非,可正因為想像不出,才讓悲□□彩愈加濃郁。
她靠在車壁上,闔眸,有淚珠不斷地順著臉頰流下,晏晏醒來,咿咿呀呀地抬手給她抹淚。
姜姮將晏晏摟進懷裡,馬車驀地停下了。
她撩開帘子看出去,見已到了城門口,小廝正在與守城官核驗籍牒和路引。
姜姮閉了閉眼,摸出顧時安給她的玉令,揚聲沖小廝道:「回去,我們回去。」
**
深夜悄寂,王府院落里石燈幢幽幽亮著,映照出滿院人影。
若有人旁觀,定會驚訝,因為像護院似的站在院中的,皆是朝中三品以上、手握重兵的武將。
他們追隨梁瀟多年,浸染朝局宦海,出了這院子,皆是一呼百應的主兒,可偏在梁瀟面前,得像下人似的規規矩矩站著回話。
梁瀟一襲墨青錦緞便服,坐在太師椅上,品一口清茶,話說得甚是輕飄。
「高從善比料想中的更難對付,他所過之處,不光堅固城池擋不住他,更有許多武將主動投降,眼看就要打進京來,本王要與諸位商議一二。」
有熱血剛直的武將站出來,揮著臂膀道:「一個高從善有什麼可怕的?就算一時勢猛,又怎可能是攝政王的對手?」
梁瀟含笑看他,「可這裡頭還牽扯出一些別的事。」
「本王懷疑,高從善離京前是拿了官家手諭,那些投靠他的武將都是世代忠君的,若高從善手裡沒點東西,他們是不可能追隨他反叛的。」
「所以,解決了高從善可不夠,還得解決一下高從善的主子。」
此話一出,院中驟寂。
榮康帝雖然登基年數短,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和先前的榮安帝甚至淳華帝都不同。他聰敏純善,勤儉務實,有朝一日定會成為明主。
就算他不是明君,誅殺一個造反的節度使也與犯上弒君有著本質的區別。
梁瀟掃過沉默的眾人,俊逸的臉上依舊掛著笑:「你們都了解本王,生死攸關之際,本王不喜歡心有二志的人。話先說明白,若不想乾的,本王也都替你們安排好了。」
他抬了抬手,便有小廝搬出幾十隻箱子。
「這裡頭有成摞的籍牒、路引、寶鈔。若捨得下名位,過來拿一份,帶著家人隱姓埋名過活去吧,裡頭的錢夠你們一輩子榮華富貴。本王安排到這裡,也算全了咱們的情誼。想走的現在就走,本王絕不怪罪,可過了今日,若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本王定斬不赦。」
話說得明白了當,眾人也都了解梁瀟的脾氣,沒有再廢話的,面面相覷了一會兒,開始有人站出來,朝梁瀟跪地磕頭,搬起箱子走人。
走了一小半,留下一大半。
梁瀟掃過眾人,眼底有不忍一閃而過,但如掠影短暫,無人察覺,他道:「還有想走的嗎?這麼些年刀口舔血,你們就沒覺得厭倦嗎?」
剩下的人靜默了片刻,又有幾個站出來磕頭搬箱子走人。
終於想走的都走了,剩下的說什麼都不肯走。
梁瀟道:「此戰勝負未明,本王會提前把你們的家眷都安排好,先分批出城,銀錢本王出,你們各自回去專心備戰。」
眾將以為這是他疑心病又犯了,在拿家眷做人質,沒有當回事的,正是表忠心的時候,錚錚然應是,各自回去備戰。
他們走後,梁瀟凝著空落落的庭院,半天沒言語。
還是虞清沉不住氣,上前道:「都是對殿下忠心耿耿的人。」
梁瀟玩弄著茶蓋,在瓷器清脆的碰撞聲中道:「對啊,都是對我忠心耿耿的人,忠心到不惜叛國弒君。」
自始至終他都是清醒的,比誰都明白,今日之困局是如何造成的。
當年梁瀟自微勢和虎狼環伺中崛起,不得已,要不擇手段自保攀爬,結交了一群同樣狼子野心狠毒手辣的人。
他何嘗不知這些人終有一日會成朝廷隱患,但他別無選擇,因他的敵人各個嗜血狠厲,若他但凡有半分心慈手軟,立刻就要被吞得骨頭渣都不剩。
一步一步走到如今,終成了今日之局面。
梁瀟抬起涼茶一飲而盡,喟嘆道:「他們各個手握重兵,若留著,勢必成禍,將來天下干戈四起,疆土分裂,受罪的還是黎民百姓。所以,只有委屈他們一下,讓他們去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