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皇上無奈,只能同意了。

  不說寶釵辦學院的事情,單說之前使團進了京都,很是讓人開了眼界,看了熱鬧。

  金髮碧眼,原來這世間還有這種和大慶長相完全不同的人。而且還有一個國家的使團是女子帶隊,其他國家的使團中也不乏女子。

  大慶百姓一邊覺得有失體統,外邦之人缺乏教化,不及大慶是禮儀之邦,一邊又看的津津有味。

  外邦使團提處開放口岸,和大慶互市的要求,皇上和朝臣廷議數次,決定再開放一處口岸,開放互市。

  如今大慶只開了廣州一處口岸,只許廣州十三行代表大慶政府和外邦交易,對外來貿易限制很嚴格。

  如今水師已經練了起來,外貿利潤不菲。皇上和朝臣商議,廣州口岸現行的政策不變。除了廣州口岸之外,將寧波口岸也放開。用寧波作為試點,看看開放口岸的利弊。以後試寧波的情況而定,要不要繼續開放更多的口岸。

  而薛蟠,被皇上外派出去。皇上任命薛蟠為寧波市知府,正四品官,總理寧波事務,將寧波口岸經營起來,包括和外邦進行貿易,徵收商稅的章程。

  賈璉由正五品水師千戶,升為正四品水師都司,統領寧波水師事務。手下兵額,由一千人,成為八千人,不足之處,賈璉可以自己招募兵員。

  第120章 絳珠居士

  薛蟠將黛玉和薛太太一起帶去了寧波上任。

  寧波港口之前被啟用過, 後來隨著禁海策略,又荒廢了。很多住戶被內遷,如今人煙稀少, 一片荒蕪,所有的東西需要薛蟠自己重建。

  這寧波的政務, 皇上給了薛蟠職權,讓薛蟠可以自專。

  薛蟠頒布了第一道政令, 寧波地界三年不徵收田地賦稅。第二道政令, 官府將在寧波修建碼頭,不派徭役,而是官府僱傭民工修建, 官府管一日三餐,根據工種不同,還有不同的酬勞可拿,從二十文到一百文不等。

  很多之前內遷的住戶,見免賦稅和不派徭役,都紛紛回遷, 甚至附近幾個縣市的人都遷了過來。很多家中有多餘的勞動力的人家,都去碼頭找了活做。

  薛蟠忙著修建碼頭, 在碼頭旁邊修建倉庫,制定稅收的章程。

  而賈璉以自己原來水師的班底, 招募新的水師成員,如荊績這樣跟著賈璉一起的老兄弟,這次也都有了官職,根據出海的功勞,做了千戶或者百戶。賈璉將水師招募好之後,就開始訓練水師, 從寧波港口出海,將航線上面的海盜清剿乾淨。

  薛蟠根據大慶的農稅和商稅,以及對外貿易的利潤,暫定普通商貿之物徵收三成稅。只要交稅,在寧波地界,就享受官府和水師對所有商戶的保護。

  寧波允許民間商人和外邦之人交易。雖然要繳納三成商稅,如果用倉庫,要繳納租借的費用,但是和外邦交易,其中胡椒、玻璃、瓷器、茶葉等等的交易,一轉手,三倍甚至十倍的利潤都不止。而且這邊有水師,水師不停的在海面上游曳巡邏,也保證了商家的安全。

  民間商人自然蜂擁而來。

  外邦看寧波這邊交易比廣州那邊自由很多,對外邦人士也不排斥,允許外邦人交易互市,甚至可以在寧波上岸,在城中住下,因此外邦之人更多的選擇在寧波這邊進行通商貿易。一時間,寧波港口商貿蔚然成風。

  寧波港口開放,禁海政策已經取消,大慶的商家開始造船,想出海到外邦去開展商業。

  薛蟠知道後,自然大力支持,在寧波開了船廠,開始造船,或賣或租給大慶商家。

  兩年時間,寧波已經從一個荒廢的鄉鎮,變得繁華程度不下於府城。商鋪林立,大小商家如雨後春筍一樣冒出,各行各業的商行都在寧波有了駐點,各種各樣的廠房也在寧波附近開了起來。

  隨著寧波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商家湧來,寧波收到的商稅也是連年增多。開設口岸的第二年,寧波一年徵收商稅已經有五百萬兩,不僅養水師綽綽有餘,還能每年給朝廷繳納三百萬兩的稅收。

  寧波之地和外面格外不同的是,此處隨處可見一些高鼻深目,金髮碧眼的異域之人。寧波此處男女大妨很弱,女子上街或者做生意,是尋常事情。這種現象,隨著寧波的發展,往大慶各地擴散了開來。

  皇上收到薛蟠的奏摺,看到寧波的發展,不禁擊掌讚嘆,贊道:「薛卿真是朕之肱股之臣!」

  因為寧波發展順利,其後五年,皇上又陸陸續續的開放了廈門、福州、上海等口岸,具體情況參照寧波制定的政策。

  但是寧波因為口岸開放的最早,還是大慶最繁華的沿海城市之一。

  將公務的事情理順,薛蟠閒暇之時,常常帶著黛玉出去閒逛。有時他們會登上商船,到近海甚至真真國和茜香國遊歷一圈。他們穿上異域的衣服,漫步在和大慶環境迥然不同的國土上面。

  黛玉看著外面的東西,很是新奇。畢竟,之前她一般都是待在家中,很少出門。

  黛玉沒有想到,如今能不帶帷帽,自在的出門,而且以前只能在話本中看見的東西,如今都出現在自己的面前。

  遊覽大慶的山水,看著波濤洶湧、一望無際的海面,欣賞異域風景,體驗人生百態,黛玉的心境和原來變化很多,不再拘泥於內宅,而是看向更廣闊的天地。

  黛玉喜歡寫些詩詞,寫完後就放在自己房間的匣子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