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
而莉莉那時就在萊辛。她是進入萊辛的第一批學員,在那之前,她和其他少年軍成員一起等待未知的命運。回憶起那段等待的歲月,她聳聳肩:「許多人覺得我們會全部被處決,也許那樣其實更好。」我很難判斷莉莉是在開黑色玩笑還是說真心話。
談及萊辛動盪的72小時,「那三天感覺又回到從前。」莉莉這麼說著,流露出嘲諷的表情。她並不贊同那些無法放棄帝國幻夢的少年少女。莉莉和其他不願意加入政變的學員一起躲了起來,逃過一劫。她自稱在福利院的時候,她就對帝國思想教育不太熱衷。她是個有主見、甚至有些頑固的孩子。
「我不喜歡讓人教我該怎麼思考。但我沒有表現出來。所以我沒被槍斃。」莉莉輕描淡寫帶過的是另一些少年軍成員敘述過的高壓恐怖統治:要求絕對忠誠,故意設置多重互相監督的機構,鼓勵舉報,叛徒會被處決。這一對於少年軍的刻板印象似乎只在戰爭最後幾年確實存在過。去年多地發現的亂葬崗中有大量兒童的遺骸。短短數年內,在懷疑和內耗中喪生的犧牲者數量就已然駭人聽聞。猜忌和恐懼也足以在親歷者身上留下永久的傷痕。
第二次見面時,莉莉比前一次放鬆,和我說了一些更具體的戰時經歷。連隊內的氣氛取決於指導員。莉莉見過毫不猶豫讓少年軍當誘餌或道具犧牲的指導員。她詳細敘述,每天會有一隊被抽籤選出來去探測無人區,有不少人就是在那樣的任務中踩中紅外控制的地雷死去。這樣令人起雞皮疙瘩的事例有很多。但莉莉也曾經被指導員捨身救下。「他對我和另外幾個做了個噤聲的手勢,然後就爬出戰壕。他跑出一段路,故意鳴槍吸引注意力。我們拼命往反方向跑,最後逃出了包圍。我們知道他那是去送死,為了我們。誰都沒說什麼。但我們都知道我們永遠會記得那晚上。」
在敘述這些經歷的時候,莉莉的聲調和表情十分平靜。在我與她的兩次對談之中,她幾乎始終維持著這種第三人敘述者般的態度,有時顯得頗為冷漠。當我問起這一點的時候,她微笑了一下,反問我:「如果我不和自己保持一點距離,我該怎麼和你說這些事?」我又問,她覺得和她一樣對於帝國灌輸的理念心存懷疑的前少年軍成員有多少,她無所謂地聳肩,乾脆答道:「我不知道。」
許多前少年軍成員對於帝國抱有強烈的憎恨,他們感到被虔誠地相信過的人和理念一同欺騙背叛。莉莉對於決定了人生軌跡的秩序似乎不抱持這種激烈的感情。「人都差不多。」她這樣的評語中隱含對於取代帝國的新世界的猜忌。
另一些時候,莉莉會自相矛盾。她否認少年軍是一個同質自洽的共同體,暗示她對於少年軍的歸屬感不強;但她也承認特定情況下,前少年軍的身份對她來說是一切。「即便我不是個模範的少年軍成員,但我確實是其中一員。我曾經感到除了那段日子,我一無所有。」
我追問那具體是什麼時候。
「在改造營待了半年之後……在我放棄畢業的念頭之後。還挺奇怪的,當少年軍不存在之後,它反而變得更加重要了。」說完這些,莉莉難得沉默了一段時間,「現在我不再那麼覺得了,但我……還有其他人都不可能假裝那沒發生過。對於很多人來說,我曾經是少年軍這件事是決定性的。我沒辦法反駁。我想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但過去是唯一我改變不了的東西。」
莉莉確實對於人心有著超出年齡的洞察力,但因為對他人抱有強烈的不信任,很多時候顯得尖刻無情。在萊辛任教過的一位教員A(本人要求匿名)告訴我,莉莉的無動於衷和刻薄都令人印象深刻。揭露帝國軍暴行和普通人生活慘狀的紀錄片場常常哭聲一片,但據教員A所說,莉莉沒有哭過。她還會在課堂上問一些刁鑽又並非毫無根據的問題,如果教員答不上來,氣氛往往非常難堪。莉莉的意圖也許並不在於為帝國政權辯護,只是忍不住指出一些邏輯不通順的地方,但聽者不免往那個方向想。
莉莉這種態度在招來了麻煩。
在黑色情人節之後,改造項目的目的和形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識課程基本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高強度的政治思想課程、討論會和講座。安保措施和紀律管理也變得都極為嚴格,「基地」就此成為封閉性的「營地」,學員的自由被軍事化管理的日程和各種規章制度限制,教員開始佩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官」。但改造系統的運營和規劃本質依舊十分原始,走一步看一步,不斷根據情況改變調整策略。
奧爾夫·波爾金回憶起離職前與繼任者交接的場景時義憤填膺:「那時候我看著來抄家一般闖進辦公室的那群人,我就覺得改造項目肯定會失敗。看看都是些什麼人!在少年軍手下吃過苦頭的地下抵抗組織成員,對帝政統治的了解停留在新聞報導層面的海歸者,盟軍指派空降的官僚……如果說我和同僚們是天真的空想家,那麼後來的這群人就完全把自己當監獄長看待。他們完全不了解少年軍內部構造,也並不把那些孩子當人。」
白髮蒼蒼的學者從電子菸斗里吸了好幾口,才繼續對我說:「我知道有很多孩子幹了壞事……非常邪惡非常可怕的暴行,但他們也是人。大人也一樣。殘暴也是人性中的一面,所以我們需要教育,需要道德,它們是管束毒蛇的大棒和枷鎖。應該負責的是讓孩子太早成為邪惡的大人的那些傢伙,而不是孩子自己。」他看向我,露出一個有些難為情的微笑:「我知道我這套思想現在已經過時了。但我還是覺得,我們真正的仇敵不能是孩子,那樣的話,這個世界真的不對勁。」
談及萊辛動盪的72小時,「那三天感覺又回到從前。」莉莉這麼說著,流露出嘲諷的表情。她並不贊同那些無法放棄帝國幻夢的少年少女。莉莉和其他不願意加入政變的學員一起躲了起來,逃過一劫。她自稱在福利院的時候,她就對帝國思想教育不太熱衷。她是個有主見、甚至有些頑固的孩子。
「我不喜歡讓人教我該怎麼思考。但我沒有表現出來。所以我沒被槍斃。」莉莉輕描淡寫帶過的是另一些少年軍成員敘述過的高壓恐怖統治:要求絕對忠誠,故意設置多重互相監督的機構,鼓勵舉報,叛徒會被處決。這一對於少年軍的刻板印象似乎只在戰爭最後幾年確實存在過。去年多地發現的亂葬崗中有大量兒童的遺骸。短短數年內,在懷疑和內耗中喪生的犧牲者數量就已然駭人聽聞。猜忌和恐懼也足以在親歷者身上留下永久的傷痕。
第二次見面時,莉莉比前一次放鬆,和我說了一些更具體的戰時經歷。連隊內的氣氛取決於指導員。莉莉見過毫不猶豫讓少年軍當誘餌或道具犧牲的指導員。她詳細敘述,每天會有一隊被抽籤選出來去探測無人區,有不少人就是在那樣的任務中踩中紅外控制的地雷死去。這樣令人起雞皮疙瘩的事例有很多。但莉莉也曾經被指導員捨身救下。「他對我和另外幾個做了個噤聲的手勢,然後就爬出戰壕。他跑出一段路,故意鳴槍吸引注意力。我們拼命往反方向跑,最後逃出了包圍。我們知道他那是去送死,為了我們。誰都沒說什麼。但我們都知道我們永遠會記得那晚上。」
在敘述這些經歷的時候,莉莉的聲調和表情十分平靜。在我與她的兩次對談之中,她幾乎始終維持著這種第三人敘述者般的態度,有時顯得頗為冷漠。當我問起這一點的時候,她微笑了一下,反問我:「如果我不和自己保持一點距離,我該怎麼和你說這些事?」我又問,她覺得和她一樣對於帝國灌輸的理念心存懷疑的前少年軍成員有多少,她無所謂地聳肩,乾脆答道:「我不知道。」
許多前少年軍成員對於帝國抱有強烈的憎恨,他們感到被虔誠地相信過的人和理念一同欺騙背叛。莉莉對於決定了人生軌跡的秩序似乎不抱持這種激烈的感情。「人都差不多。」她這樣的評語中隱含對於取代帝國的新世界的猜忌。
另一些時候,莉莉會自相矛盾。她否認少年軍是一個同質自洽的共同體,暗示她對於少年軍的歸屬感不強;但她也承認特定情況下,前少年軍的身份對她來說是一切。「即便我不是個模範的少年軍成員,但我確實是其中一員。我曾經感到除了那段日子,我一無所有。」
我追問那具體是什麼時候。
「在改造營待了半年之後……在我放棄畢業的念頭之後。還挺奇怪的,當少年軍不存在之後,它反而變得更加重要了。」說完這些,莉莉難得沉默了一段時間,「現在我不再那麼覺得了,但我……還有其他人都不可能假裝那沒發生過。對於很多人來說,我曾經是少年軍這件事是決定性的。我沒辦法反駁。我想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但過去是唯一我改變不了的東西。」
莉莉確實對於人心有著超出年齡的洞察力,但因為對他人抱有強烈的不信任,很多時候顯得尖刻無情。在萊辛任教過的一位教員A(本人要求匿名)告訴我,莉莉的無動於衷和刻薄都令人印象深刻。揭露帝國軍暴行和普通人生活慘狀的紀錄片場常常哭聲一片,但據教員A所說,莉莉沒有哭過。她還會在課堂上問一些刁鑽又並非毫無根據的問題,如果教員答不上來,氣氛往往非常難堪。莉莉的意圖也許並不在於為帝國政權辯護,只是忍不住指出一些邏輯不通順的地方,但聽者不免往那個方向想。
莉莉這種態度在招來了麻煩。
在黑色情人節之後,改造項目的目的和形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識課程基本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高強度的政治思想課程、討論會和講座。安保措施和紀律管理也變得都極為嚴格,「基地」就此成為封閉性的「營地」,學員的自由被軍事化管理的日程和各種規章制度限制,教員開始佩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官」。但改造系統的運營和規劃本質依舊十分原始,走一步看一步,不斷根據情況改變調整策略。
奧爾夫·波爾金回憶起離職前與繼任者交接的場景時義憤填膺:「那時候我看著來抄家一般闖進辦公室的那群人,我就覺得改造項目肯定會失敗。看看都是些什麼人!在少年軍手下吃過苦頭的地下抵抗組織成員,對帝政統治的了解停留在新聞報導層面的海歸者,盟軍指派空降的官僚……如果說我和同僚們是天真的空想家,那麼後來的這群人就完全把自己當監獄長看待。他們完全不了解少年軍內部構造,也並不把那些孩子當人。」
白髮蒼蒼的學者從電子菸斗里吸了好幾口,才繼續對我說:「我知道有很多孩子幹了壞事……非常邪惡非常可怕的暴行,但他們也是人。大人也一樣。殘暴也是人性中的一面,所以我們需要教育,需要道德,它們是管束毒蛇的大棒和枷鎖。應該負責的是讓孩子太早成為邪惡的大人的那些傢伙,而不是孩子自己。」他看向我,露出一個有些難為情的微笑:「我知道我這套思想現在已經過時了。但我還是覺得,我們真正的仇敵不能是孩子,那樣的話,這個世界真的不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