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敬真兄,你這是怎麼了?」張嗣明知道李敬真被流放了,但沒想到這李敬真的膽子居然這麼大,敢逃回來。

  李敬真也不知道自己昏迷了多長時間,但是他醒來之後見到的第一個人就是張嗣明。聽到張嗣明問話,他有氣無力地說:「我想吃點東西。」

  張嗣明早就為他準備好了,讓人端上來。看著李敬真狼吞虎咽地吃完飯,他無奈地說:「敬真兄,你這是怎麼搞的?」

  「我是逃回來的,路上盤纏用光了,只能一路討飯過來。」李敬真也不隱瞞,將自己的遭遇告訴了張嗣明。他來到張嗣明這裡,就是為了尋求張嗣明的幫助。

  吃完飯,李敬真感覺好多了,將自己的計劃告訴了張嗣明。這兩個人雖然家族背景懸殊,但卻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所以李敬真對他什麼事情都不隱瞞。

  李敬真倒也爽快,直接說:「你看我這個樣子在大唐還能有什麼大的作為嗎?先不說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說武則天專政這一項我們李家就永無翻身之日了。」李敬真因為武則天殺死李敬業,再有就是專權這事,自然對武則天沒有什麼好感,所以一直是直呼其名。

  「那好,既然你已經決定了,我送你點盤纏,你立刻動身吧。」張嗣明也不多勸說了,因為李敬真說的都是實話,況且,現在李敬真又逃了回來,這是罪上加罪,留在大唐的確沒什麼好果子吃。

  李敬真也不敢在洛陽多呆,從張嗣明那裡拿到錢之後就離開了。可惜的是,李敬真剛剛跑到定州就被追兵抓住了,因為受不了酷刑將張嗣明也出賣了。

  審這個案子的人名叫來俊臣,是武則天新提拔上來的官員。武則天並不是一時興起將他提拔起來,而是根據鬥爭的需要才這樣做的。這個來俊臣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可以說是無惡不作,無論什麼樣的犯人到了他的手裡,都能夠讓其招認罪行。

  來俊臣之所以受到武則天的重用,那是因為他能夠猜到武則天的心思。那天張光輔從宮裡出來之後,來俊臣就知道這個張光輔要倒霉,而自己卻要升官了,但是他一直抓不到張光輔的把柄,所以才等到現在。

  當來俊臣聽說李敬真和張嗣明被抓之後,他心裡就有了底。在來俊臣的逼供下,李敬真和張嗣明終於開口招認,和他們一起參與謀反的人還有張光輔。得到這個消息之後,來俊臣馬不停蹄地跑到武則天面前告狀。武則天立刻下旨殺了張光輔,將他的家人全都充為奴隸。

  來俊臣之所以在這件事情上這麼賣力,除了實現武則天的意圖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他看上了張光輔的一個小妾。從那時候起,來俊臣就開始琢磨怎樣對付張光輔,現在扳倒張光輔,那小妾自然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做完這些之後,武則天心情很好。這一天她正在御花園中散步,執事來報:「稟太后,武大人求見。」

  「傳他進來吧。」武則天頭都沒抬一下。對於武承嗣這個侄子,武則天心中總是感覺異樣。自從她做皇后之後,原本想幫家裡一把,讓那兩個哥哥也跟著沾沾光,可是沒想到他們太不識抬舉了。所以武則天讓李治將兩個哥哥流放了,沒想到他們在流放的過程中全部死了。

  哥哥是沒了,可是武家還是需要人打理的,所以武則天只能把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找回來,封了官。但武則天心裡總是有一個疙瘩,不太相信這個侄子。

  武則天心裡想著這些事情,見到武承嗣走了過來。武承嗣年到中年,有些開始發福,雖然看上去走路的速度不快,但這已經是他最快的速度了。武承嗣見到武則天之後,立刻見禮。

  「起身吧!」武則天倚靠在水塘邊逗弄塘里的魚兒,沒看武承嗣。

  武承嗣起身後,笑著說:「恭喜姑母,侄兒給姑母賀喜了。」

  「有什麼高興的事值得你這麼急急忙忙地跑到宮裡來見我。」武則天有些好奇,這一段時間除了與薛懷義在一起的時候心情好一點,其他時候滿腦子都是朝中的煩心事。

  「雍州永安縣一個名叫唐同康的漁民打撈上來一塊不尋常的石頭,侄兒已經派人將那塊石頭運到宮裡來了。」武承嗣討好地說。他非常清楚自己這位姑姑現在想要做什麼,為了自己今後能夠更加發達,所以他必須不遺餘力地幫助自己的姑姑達到目的。

  「哦,不過是一塊石頭,有什麼奇怪的呢?」武承嗣的話並沒引起武則天的注意。

  武承嗣一看自家姑姑並沒有重視這件事情,那怎麼行,這可是他費盡心思想出來的辦法。所以他急忙說:「姑母,這可不是一般的石頭,那上面還刻著字呢!」

  「有這樣的事?」一個念頭在她心頭閃過,武則天似乎意識到了什麼,仍舊不露聲色地問:「是不是搞錯了,或者是有人故意搞出這樣的惡作劇?」

  聽了武則天的話之後,武承嗣心裡「咯噔」一下,他心說:「難道被發現了,應該不會,一定要咬死了。」想到這裡,武承嗣說:「姑母,哪有那麼多的閒人製造這種惡作劇呀?那塊石頭已經在宮門外了,要不我讓人抬進來您親自看看?」

  「也好。」武則天心裡已經猜了個十有八九。

  很快有兩個人將那塊不是太大的石頭抬進來了,從遠處看,那塊石頭並沒有任何特別的地方。等到了眼前,武則天才發現這塊石頭上確實刻著「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幾個紫色的大字。這種把戲歷史上已經玩過很多次了,並不稀奇。武則天熟讀史書,自然知道這其中的奧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