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永樂拍了拍龐書雁的手。「會越來越好的,我一路從南方上京,沿路看到越來越多的姑娘自食其力,只要能養得活自己或是家人,那么女子的地位會更加受到重視,她們家中的男人也會慢慢改變想法,而朝中這些老男人總會致仕或死去,他們終究攔不住女子地位提升的風潮。」

  龐書雁欣慰地笑了。「說起來,還得歸功於皇后娘娘。殿下當時被封作軍需按察使,那些老臣還自我安慰,說這是為了駙馬爺能參政的幌子,但皇后娘娘自皇上繼位後,便努力推行平民女子讀書的風氣,願拿出私人積蓄來建立女子書院,那不善讀書的,皇后娘娘便出資訓練她們培養一技之長,姑娘們懂事了,會賺錢了,在平民百姓家裡都覺得極好。那些老臣還以為皇后娘娘沽名釣譽,卻不知底層女子的知識水平若上來了,對大魏的幫助有多大,皇后娘娘從京城試行,慢慢地京城以外也學著做,這幾年大魏的稅收明顯提升許多,皇上經常當朝稱讚,先前舉辦女子恩科,老臣們縱然大肆反對,但皇上只要拿出吏部的國庫帳冊出來,那些老頑固便啞口無言了。」

  對於母后這些年的努力,趙永樂遊歷在外時也經常聽說,為母后感到十分驕傲。

  小時候就聽母后說過,在南方時住過許多地方,見到一些城鄉,盛產蠶絲,當地女子以織布為業,是家中重要的經濟支柱,因此一家有女百家求,晚嫁之風盛行,甚至寡婦與和離後的女子,提親之人也絡繹不絕。

  母后說,她自那時就感慨女子能做到的事,比在內宅一畝三分地能做的,要多得多了。

  嫁給父皇為太子妃,母后當時也曾想著,若能以上位者的權勢,推動女子的地位提升,那麼她對當太子妃一事,也是懷抱著巨大的嚮往。

  只是嫁到東宮後,因章平帝與薛皇后對於她的挑剔,還有皇室規矩的壓力,再加上沒有男嗣,種種困難令母后漸漸憂鬱,將這些夢想都藏在心底。

  而父皇即位,母后才小心翼翼地開始推行這些東西。

  趙永樂嘆了口氣,說道:「但那些老不死的還是太多了,我離開京城九年,也才多了十幾個女子入朝為官,實在太少。我巡視各省軍政時,也留心地方上的女子生活,若能將母后的理念推行,我都儘量幫忙,但也是有些地方執拗閉塞,對於女子拋頭露面視為大逆不道之罪,若非我的身分擺在那裡,只怕他們都要朝我丟石頭呢!」

  龐書雁卻不氣餒,笑了笑。「大魏畢竟陳弊已久,一時半刻要改了風氣,自然是不簡單的,但皇上大度開明,皇太子有乃父之風,甚至青出於藍,相信大魏女子的日子以後會過得越來越好!」

  趙永樂聽她這麼說,也自信起來。

  故人重逢,又有鮮花作賞,趙永樂很是高興,連連喝了幾杯酒,赫然發現龐書雁酒量竟也不錯,兩人都是外表看著端方沉穩,實則內心大膽反骨,因此起了斗酒之意,一邊說笑,一邊飲酒。

  主人家的奴僕不斷送上新的酒罈,看著空了的罈子,不禁開始懷疑自己的眼睛。

  兩人暢飲歡談一番後,便聽有奴僕來稟報,說是駙馬爺來接公主殿下了。

  龐書雁頗有深意地看著趙永樂,趙永樂都有些不好意思,乾咳兩聲,綽綽約約地起身。

  主人家恭送她倆人出來,趙永樂便見自家駙馬爺背手佇立在那裡,神清雅逸,比成婚那時要更成熟持重了。

  他的發上還繫著那條當年她送給他的銀線墨色髮帶,這些年他保存得很好,若卍字不到頭的圖案脫了線,他必命人仔細縫補,十分愛惜。

  陸行墨見她出來,雙眼一亮,眸中含笑地伸手過來接她。

  趙永樂與龐書雁道別後,握住陸行墨的手,上了馬車。

  陸行墨正也要進車廂,卻聽見後頭有婦人喊道:「公主殿下!這是敝宅自釀的桃花酒,方才見殿下頗為喜愛,若殿下不嫌棄,這裡有三十壇,還請殿下賞光收下!」

  陸行墨轉過頭來,見是這主人家的夫人,便推辭道:「三十壇也太多了,夫人不必如此客氣……」

  且陸行墨還記得他家公主殿下不善飲酒,這酒拿回家也沒有用處。

  那夫人便是潘玲的婆母,滿臉都是笑,擺手道:「妾身還怕三十壇太少了呢,畢竟方才公主殿下自己一個人就喝了七、八壇,妾身聽殿下說,殿下天生千杯不醉呢!只是無奈家中也只釀了這些,若公主殿下喜歡,來年妾身便命他們多釀一些,好進獻給公主!」

  陸行墨聞言,突然沉默下來。

  趙永樂確實喜歡這家自釀的酒,便接口道:「那我便收下您的好意了,若來年釀成,還勞動貴府派人送到我巡視的地方去。」

  那夫人眉開眼笑,滿口答應。

  趙永樂還沒察覺到什麼,向她道謝一番,又向她辭行。

  陸行墨進了車廂,馬車駛動起來。

  趙永樂便發現自家駙馬爺一直盯著她看,她問:「你瞧什麼?」

  陸行墨微微一笑,溫聲道:「我瞧殿下玉肌生香,神采奕奕,完全不似剛飲了七、八壇酒的樣子,酒量驚人啊!」

  趙永樂全身一僵。

  她怎就忘了,這人好像一直誤會她酒量不佳的樣子……

  陸行墨又繼續輕聲細語道:「上輩子殿下才喝了點酒,就醉得跟了我進營帳,難道重生一回,這酒量也會改變的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