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果我們把這第十根樹杈連上去,再把青銅輪懸在頂端,是不是就還原了這棵神樹本來的樣貌?」

  對於那些神話傳說,查文斌倒並不是特別感冒,不過老王這樣說的話,確實解釋了這樹杈和太陽輪的關係,太陽輪就是第十隻鳥,沒有它,這樹就不是完整的,那麼這個祭台也就失去了意義,頓悟後查文斌說道:「那你覺得這樹究竟是幹嗎的?」

  老王看著那青銅人像,說道:「只有一個解釋,這兒是一個神跡,不過我們好像還少了一件東西,就是文斌兄曾經拿在手中的那根杖子,你能告訴我它的來歷嗎?」

  查文斌一聽那杖子便想起了三足蟾,它現在還好嗎?「那是我跌下瀑布後,在一個洞穴里發現的,當時守著它的是一隻三足蟾,也是它帶著我找到了最後那個埋有玉棺的洞穴。我用那根杖子打開了一個進入那裡的通道,我想那杖子應該是一把鑰匙,不過,好像對於這兒的先民,杖子具有無上的權力。」

  「哦?」老王來了興趣,「你怎麼知道?」

  查文斌把在通道內遇到的事情,跟老王大致說了一遍,又把那「雪柏」船和黃金面具的事情也前後說了一遍。

  老王把這些事前後聯繫在了一塊,加上他們組織上一直研究的資料和從花白鬍子那獲得的信息,一個三千年前的王朝逐漸被兩人還原了出來。

  三千多年前的古蜀王國,正處在傳說中的後魚鳧時代,魚鳧王歸天之後,便葬於玉棺之中,以求死後再次復生,他所使用的辦法和前者蠶叢是截然相反的。

  歷朝歷代的王們在完成了江山的統一之後,追求長生便是唯一的目標,最讓我們熟悉的有秦始皇派徐福東渡尋藥,這才有了後來的日本國。

  第一代蜀王蠶叢,結合了中原道家的法術,根據花白鬍子的說法,在更早的時候,有一位中原道家人士曾經來蘄封山一代活動,在見識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羌族巫術之後,便拜入門下。漢人學異族巫術,這是根本不可能會被同意的,但是這位道士答應以中土道家風水學幫助蠶叢修建一座往生大陣,讓他躲過三界輪迴,以便長生不老。作為交換條件,此人還以中土道家的理論知識和道家精髓作為交換,蠶叢和他一同拜入精通巫術的青衣神門下,學成下山之後,道家才擁有了完整的道家理論體系和無與倫比的神鬼之術。

  這位道者將這一文一武完美地結合,開創了道家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大門派,自己死後也位列仙班,成為一代天師。

  而我們的蜀王蠶叢一心追求永生,設下一個如此繁瑣而歹毒的大陣,最終落了個活死人的下場。這種方式,魚鳧王肯定知道是失敗的,於是他要用新的方式。作為他們的後人,魚鳧王選了鬼道之術,以犧牲自己的後代,吸取他們的精魂重塑出一個新的自我,從兩者來看,都是把自我的重生建立在子民的犧牲之上。

  先讓魚從水中生,進而讓鳥食大魚,象徵著天地一體,鳥的血液里已經包含了兩者,繼而以血染玉棺,開啟萬魂而出,以鬼氣凝聚成它的七魄,因為這些人都是它的後代,每一個亡魂身上都記載著它的記憶。而那根權杖則是融合魂魄的關鍵,有了它,亡魂就找到了目標,用這種匪夷所思的方式重新塑造人的三魂七魄。

  這兩種辦法,一個是以道來躲,一個則是以神鬼來收,可謂把各自的本領發揮到了極致。

  當時的魚鳧王國,是一個以氏族為單位的社會,幾個氏族構成了一個王國的整體。每個氏族都由一個祭司帶領,氏族裡所有的民眾都聽命於他。在魚鳧王死後,整個王國則由一個大祭司掌控,大祭司的地位相當於當時中原的皇帝,他掌握著整個王國的生殺大權、經濟命脈及政治體系,他很有可能就是「雪柏」船的主人,對於他而言,重生一樣十分重要,他竊取了本來在玉棺內的權杖,並以此作為權力的象徵,鞏固自己的地位,這也就讓魚鳧王在餘下的三千多年裡,一直無法重生。

  但是有一天,這個大祭司突然病亡,這一消息對於古蜀國來說,無疑是一大噩耗。頓時,整個王國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為了防止外族趁此機會入侵,也為了穩定人心,當務之急是要確立大祭司的人選。古蜀國對於大祭司人選的確立,並不像中原地區一樣,採取繼承制,而是推選制。這種制度,和我們現在的選舉制類似,國家領導人由群眾投票推選而出。而古蜀國大祭司的推選權利,則集中在幾位祭司的手中。

  他們選擇了一個適合就任的良辰吉日,在這一天,新任領導要帶領人們舉行一系列儀式,來向眾人宣告他的就任。於是眾人率領自己部落的子民來到了這裡,一場盛大的儀式即將開啟……

  第114章 還原

  老王和查文斌儘可能地還原了這一場三千年前的盛大祭祀活動:三千年前,當風吹過蘄封山的時候,整個王國的人們都可以聆聽到那些由金屬的搖曳和碰撞奏出的音樂,那一陣陣清脆的聲響證明著一個偉大的青銅時代在四川腹地的這個小角落達到了頂峰。

  下層是給祭司們舉行儀式用的,祭台前的桌子上那個凹槽里,放著一根全身包裹著金皮的權杖。權杖的製作十分精細,外表裹著金皮,金皮上雕刻著魚、鳥、箭等圖案。魚和鳥是魚鳧時代的圖騰,箭表示威武,來自部落的子民跪在下方的廣場上,虔誠地對著神樹頂禮膜拜,遠古的歌聲在銅鈴的伴奏下此起彼伏,幾個祭司將祭台圍了個水泄不通,等待著神聖的一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