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相反,我們喪失了對我們來說,最為寶貴一件東西,那就是時間,國際局勢發展之快,讓我們根本沒有了準備時間。

  按照當初的計劃,三個月解決中國問題,再用三年的時間,做好新一輪世界戰爭的準備工作,從而掌握整個亞洲,成為世界強國之一。

  可是我們太想當然了,歐洲戰爭的爆發比我們預想的提前了好幾年,眼看著德國人現在勢如破竹,已經占領了近半個歐洲,實力越來越大,而我們卻只能陷入中國戰區這個深潭,一點一點消耗我們寶貴的戰力,這完全是戰略上的致命錯誤。

  德國人和英法兩國正式宣戰,我們現在要做的,應該是抓住這個機會,收回在中國的力量,積極備戰,趁著英法兩國和德國戰火燃起,無法抽身顧及亞洲事務,進軍東南亞地區,占據這塊物產資源豐富的寶地,而不是在這裡和中國人糾纏不休。」

  一旁的寧志恆看著原田剛夫充滿自信的放言闊論,心中暗自點頭,此人不愧為日本軍方有名的謀略家,判斷極為準確,按照歐洲戰事的發展,德國和歐洲老牌強國的對決無法避免,英法兩國捲入戰火,那麼勢必無法顧及他們的東南亞殖民地,自然會導致整個東南亞地區戰力薄弱,幾乎毫無抵抗力量,那就必然會成為日本人最好的攻擊目標。

  「東南亞地區的資源物產都極為豐富,石油,橡膠,鋼鐵,木材,應有盡有,我們可以藉此解決我國物產資源匱乏的最大短板,付出的代價小,而收穫卻是巨大,這樣才是最正確的決策路線。

  所以我認為,直接與重慶政府和談,可以適當的放棄一些利益,只需要穩住他們一段時間,等我們把南亞收入囊中,最後再集中力量解決中國問題,這才是上上之策,可是現在我們卻扶植了南京政府,這樣一來,必然激起重慶政府的對抗之心,完全是得不償失。」

  原田剛夫的一番話在座的幾位日本將領面面相覷,這些話如果在幾年前,哪怕是在一年前,長沙戰役爆發之前,他們都會嗤之以鼻。

  在他們原來的設想里,中國這個龐大而古老的帝國,不過就是一塊腐朽的枯木,一摧既毀,可是現在他們知道,這都是軍方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

  尤其是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日軍遭受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和打擊,接連發起的長沙戰役和桂南戰役,都讓日軍損失慘重,事實證明,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之頑強,遠遠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戰事再也沒有了戰爭之初銳不可擋的節節勝利,隨著軍力損失越來越多,日本軍隊的戰爭潛力逐漸耗盡,他們開始越發重視眼前這個對手,不得不認同原田剛夫的觀點,與其和中國軍隊這裡打消耗戰,不如柿子找著軟的捏,去收拾更加羸弱的東南亞諸國。

  駐軍將領石村恭介中將點了點頭,用贊同的語氣說道:「原田君所言極是,中國軍隊的潛力很大,我們在短時間裡根本沒有解決的可能,而我們的情況大家都清楚,長沙攻勢之後,我華中軍力損失慘重,機動部隊全部加在一起不過數萬,可以說到現在,我們已經喪失了發起大規模戰役的能力。

  而且去年年底,大本營在華南地區展開的廣西會戰,我軍的損失也是極大,就目前來看,和中國重慶政府達成和談,確實是最快解決中國戰爭的最好途徑。」

  石村恭介的話里也隱隱透露出了一絲目前侵華日軍中開始出現的畏戰情緒,畢竟戰爭已經進行了三年,長期艱苦的戰鬥,不僅讓中國軍隊處境艱難,就是日本軍隊也已經不堪重負了,雙方都有了精疲力盡之感。

  影佐裕樹是負責扶植南京偽政府的執行人,對這樣的觀點自然不予贊同,他爭辯道:「我認為和重慶政府和談沒有成功的可能,大本營也不會同意我們放棄在華的利益,總之,還是以扶植南京政府最為有利。

  而且廣西會戰儘管損失有些大,但是我們的戰略目的是達到了,目前南寧已經握在我們的手中,也就切斷了中國物資補給的大動脈,沒有了這條運輸線,他們沒有了外界的物資支援,重慶政府必然難以為繼。

  只要我們再堅持下去,逐漸削弱重慶政府的實力,此消彼長,不用兩年的時間,我們就可以騰出手來,達到以華制華的戰略目的,這也是最為穩妥的方法。」

  影佐裕樹口中的廣西會戰,也就是所謂的桂南會戰。

  自從全面開戰之後,日本海軍封鎖中國所有港口,隔斷中國海關與外界的任何聯繫,至此,中國沿海港口已全部不能使用。

  中國政府只能從與廣西、雲南接壤的越南、緬甸轉運戰略物資,而從越南、緬甸進入雲南、廣西的主要交通要道有三條:滇越鐵路,滇緬公路和桂越公路。

  在這三條路線中,滇越鐵路是窄軌鐵路,途徑的山洞多,坡度大,運量有限。

  滇緬公路倉促開通,路面狀況較差,路程太遠,且運費較高。

  而桂越公路,從越南海防到至昆明僅八百多公里,最後抵達重慶,運費成本自然也比較低,因此,桂越公路成為中國當時獲取境外物資最主要的通道,外援的軍用和民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通過這條公路運往各地前線,桂越公路成了抗戰物資進出的主要後方大動脈。

  中國政府通過這條運輸線,運入各種軍工物資,包括飛機、坦克、機槍、步槍以及機關槍彈、平射炮彈和飛機炸彈等各種彈藥,以及大量的汽油,減輕了國民政府所面臨的戰略物資短缺的巨大壓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