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頁
太后吃過解藥,才想起秦嬤嬤的背叛,便親自審了她。
該上早朝時,大臣們陸陸續續到了,才發現皇上遲遲未到,不僅皇上沒到,還有幾位大臣同樣未到,他們焦急地等了半晌,總覺得事情有些不對時,才將他們盼了過來。
幾人臉上神情都有些凝重,皇上的神情也難看至極,等皇上將乾清宮的事說完,滿朝譁然,幾位大臣親眼見到了韓王造反的事,自然是沒少罵他包藏禍心,不識好歹。
謀逆是滅九族的事,秦嬤嬤與韓王自然難逃一死,皇上仁慈並未牽連太多無辜,除了直接參與謀逆的人,唯有韓王的直系親屬被判了斬首,其他旁系親屬並未牽連。
聽到處決結果時,眾人都跪了下來,說皇上宅心仁厚,堪稱一代明君,讚美之詞出口成章,也有些嫌罰得太輕了,旁的不提,連南嶺王都未想到皇上竟然會法外開恩。
皇上卻道:“韓王年輕時也算為國出了不少力,雖然做出了大逆不道之事,理應株連九族,朕卻不忍無辜之人獲罪,念在他早年出生入死,打了不少勝仗的份上,就這麼判吧,這也是太子的意思。”
說完他就說了要讓位於太子的事,滿朝文武皆有些震驚,皇上正值壯年,雖說身體不如之前健康,卻遠遠沒到退位的地步啊。
哪個皇上在位時不是牢牢抓著手裡的權力,不到死絕不放手,甚至因猜忌皇子,對其痛下殺手。想到他對太子的寵愛程度,眾人這才有些理解,難怪他這個時候將藩王召入京城,原來不過是有心為太子清理障礙。
顧景淵也有些吃驚,雖然猜到了一些,見他毫不猶豫就選擇了退位,眼神仍舊有些複雜。
皇上說完不等大臣們反應,就又說了嘉賞顧譚等人的事,大臣們本來還想勸說一下退位的事,如此一來,自然是失去了最佳機會。
等皇上論完行賞,才再次提起退位的事,“新帝登基是大事,便由欽天監選擇個好日子吧。”
說完,他便說了退朝。
這兩年太子愈發穩重,處事時也極為周全,大臣們對他的能力自然是信服的,那些個不想讓皇上退位的,其實都是心底有些杵他,怕在他手下每日都戰戰兢兢的,畢竟,太子雖然才不過及冠之齡,一身氣勢著實嚇人,不管他們心底怎麼想,此事都已經定了下來。
阿黎自然也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她今天緊張了一上午,哪怕相信太子的能力,也唯恐宮裡出個意外,見到太子歸來時,她緊緊提起的心才放了下來,她頭一次不在乎旁人的目光,直接跑過去抱住了太子。
小姑娘跑得很快,衝勁兒也有些大,顧景淵後退了一步,才摟住她的腰站穩,阿黎緊緊摟著他,半晌都沒有鬆手的意思。
顧景淵垂眸看了她一眼,心底暖得不可思議,他低頭吻了一下阿黎的頭髮,“嚇到了?”
阿黎這才不好意思地放手,她輕輕搖頭,笑道:“我知道夫君一定會平安歸來的。”
她語氣明明很堅定,可是剛剛摟住他的手卻在微微顫抖,清楚她只是太在乎他了,顧景淵揚了一下唇,低頭在她唇上吻了一下,“原來寶寶對夫君這麼有信心?”
聽到紫荊等人的偷笑聲時,阿黎的臉倏忽紅了。
第140章 完結上!
欽天監很快便算出了兩個合適的日子,一個是八月二十六,一個是九月三十,現如今已經七月份了,離八月份不過一個來月的時間,因著還要定做龍袍皇冠,太趕了也不好,皇上便選了九月三十這一日。
日子定下來後,他便擬旨讓人去民間張貼了告示。
歷朝的登基大典都是在皇帝去世後再由皇子登基,數百年內這是頭一次皇上尚在卻主動退位的,百姓們知曉此事後,比知道韓王謀逆時還要驚訝,一個個都討論起了此事,甚至有人懷疑是不是韓王造反時,他受了重傷,支撐不下去了,才不得已退位,自然有人出來闢謠,少不得要說一說皇上與皇后的伉儷情深以及對太子的疼愛。
太子在朝堂上雖然一直極為冷淡,不少官員都怕他,在百姓中威望卻很高,這幾年,他辦了不少事,不論是懲罰貪官污吏,還是妥善地安置流民,亦或是對二世祖們的懲戒都讓百姓們對他印象極好,其實當今皇上也算一代明君,清楚他最疼愛的便是太子,百姓們也極其擁護顧景淵。
甚至還有人編了一支歌謠出來,專門歌頌皇上與太子的,一時間這首歌謠幾乎傳遍了整個大江南北,太子登基的事也得到了眾人的認可。
時間不緊不慢地走著,很快便到了九月二十九這一日,因著明日就要舉行登基大典了,文武百官的心思自然有些浮動,尤其是一些文將,他們本想趁皇上還在位時,督促太子儘快納兩個側妃,誰料皇上卻始終不接這茬。
兩個多月過去了,也沒見皇上主動張羅此事,等他退了位,說一不二的就成了太子,讓他廣納妃嬪只怕會更難。誰不知道太子性情古怪,向來不愛女色呢。
尤其是家中有好女的大臣,更是唉聲嘆氣的。不管他們如何惆悵,太子仍舊是我行我素,因著最近事有些多,他跟阿黎每日都起得很早,今日起來後沒多久,兩人就接到了聖旨。
聖旨是鄭公公親自來宣的,讓他們今日就搬到皇宮去,前幾日府上的東西已經陸續往宮裡搬了,打明個起太子就要入住乾清宮了,皇上則要移居到另一個宮殿。
該上早朝時,大臣們陸陸續續到了,才發現皇上遲遲未到,不僅皇上沒到,還有幾位大臣同樣未到,他們焦急地等了半晌,總覺得事情有些不對時,才將他們盼了過來。
幾人臉上神情都有些凝重,皇上的神情也難看至極,等皇上將乾清宮的事說完,滿朝譁然,幾位大臣親眼見到了韓王造反的事,自然是沒少罵他包藏禍心,不識好歹。
謀逆是滅九族的事,秦嬤嬤與韓王自然難逃一死,皇上仁慈並未牽連太多無辜,除了直接參與謀逆的人,唯有韓王的直系親屬被判了斬首,其他旁系親屬並未牽連。
聽到處決結果時,眾人都跪了下來,說皇上宅心仁厚,堪稱一代明君,讚美之詞出口成章,也有些嫌罰得太輕了,旁的不提,連南嶺王都未想到皇上竟然會法外開恩。
皇上卻道:“韓王年輕時也算為國出了不少力,雖然做出了大逆不道之事,理應株連九族,朕卻不忍無辜之人獲罪,念在他早年出生入死,打了不少勝仗的份上,就這麼判吧,這也是太子的意思。”
說完他就說了要讓位於太子的事,滿朝文武皆有些震驚,皇上正值壯年,雖說身體不如之前健康,卻遠遠沒到退位的地步啊。
哪個皇上在位時不是牢牢抓著手裡的權力,不到死絕不放手,甚至因猜忌皇子,對其痛下殺手。想到他對太子的寵愛程度,眾人這才有些理解,難怪他這個時候將藩王召入京城,原來不過是有心為太子清理障礙。
顧景淵也有些吃驚,雖然猜到了一些,見他毫不猶豫就選擇了退位,眼神仍舊有些複雜。
皇上說完不等大臣們反應,就又說了嘉賞顧譚等人的事,大臣們本來還想勸說一下退位的事,如此一來,自然是失去了最佳機會。
等皇上論完行賞,才再次提起退位的事,“新帝登基是大事,便由欽天監選擇個好日子吧。”
說完,他便說了退朝。
這兩年太子愈發穩重,處事時也極為周全,大臣們對他的能力自然是信服的,那些個不想讓皇上退位的,其實都是心底有些杵他,怕在他手下每日都戰戰兢兢的,畢竟,太子雖然才不過及冠之齡,一身氣勢著實嚇人,不管他們心底怎麼想,此事都已經定了下來。
阿黎自然也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她今天緊張了一上午,哪怕相信太子的能力,也唯恐宮裡出個意外,見到太子歸來時,她緊緊提起的心才放了下來,她頭一次不在乎旁人的目光,直接跑過去抱住了太子。
小姑娘跑得很快,衝勁兒也有些大,顧景淵後退了一步,才摟住她的腰站穩,阿黎緊緊摟著他,半晌都沒有鬆手的意思。
顧景淵垂眸看了她一眼,心底暖得不可思議,他低頭吻了一下阿黎的頭髮,“嚇到了?”
阿黎這才不好意思地放手,她輕輕搖頭,笑道:“我知道夫君一定會平安歸來的。”
她語氣明明很堅定,可是剛剛摟住他的手卻在微微顫抖,清楚她只是太在乎他了,顧景淵揚了一下唇,低頭在她唇上吻了一下,“原來寶寶對夫君這麼有信心?”
聽到紫荊等人的偷笑聲時,阿黎的臉倏忽紅了。
第140章 完結上!
欽天監很快便算出了兩個合適的日子,一個是八月二十六,一個是九月三十,現如今已經七月份了,離八月份不過一個來月的時間,因著還要定做龍袍皇冠,太趕了也不好,皇上便選了九月三十這一日。
日子定下來後,他便擬旨讓人去民間張貼了告示。
歷朝的登基大典都是在皇帝去世後再由皇子登基,數百年內這是頭一次皇上尚在卻主動退位的,百姓們知曉此事後,比知道韓王謀逆時還要驚訝,一個個都討論起了此事,甚至有人懷疑是不是韓王造反時,他受了重傷,支撐不下去了,才不得已退位,自然有人出來闢謠,少不得要說一說皇上與皇后的伉儷情深以及對太子的疼愛。
太子在朝堂上雖然一直極為冷淡,不少官員都怕他,在百姓中威望卻很高,這幾年,他辦了不少事,不論是懲罰貪官污吏,還是妥善地安置流民,亦或是對二世祖們的懲戒都讓百姓們對他印象極好,其實當今皇上也算一代明君,清楚他最疼愛的便是太子,百姓們也極其擁護顧景淵。
甚至還有人編了一支歌謠出來,專門歌頌皇上與太子的,一時間這首歌謠幾乎傳遍了整個大江南北,太子登基的事也得到了眾人的認可。
時間不緊不慢地走著,很快便到了九月二十九這一日,因著明日就要舉行登基大典了,文武百官的心思自然有些浮動,尤其是一些文將,他們本想趁皇上還在位時,督促太子儘快納兩個側妃,誰料皇上卻始終不接這茬。
兩個多月過去了,也沒見皇上主動張羅此事,等他退了位,說一不二的就成了太子,讓他廣納妃嬪只怕會更難。誰不知道太子性情古怪,向來不愛女色呢。
尤其是家中有好女的大臣,更是唉聲嘆氣的。不管他們如何惆悵,太子仍舊是我行我素,因著最近事有些多,他跟阿黎每日都起得很早,今日起來後沒多久,兩人就接到了聖旨。
聖旨是鄭公公親自來宣的,讓他們今日就搬到皇宮去,前幾日府上的東西已經陸續往宮裡搬了,打明個起太子就要入住乾清宮了,皇上則要移居到另一個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