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頁
蕭皇后和夷懶傳看密報,神色各異。
陸寧也覺得,放下了一件心事,實則,已經在考慮,東征之事。
開城和議,到底兩韓並列還是三韓和議對大齊沒什麼太大影響,讓三方勢力自己解決。
甚至朴守卿和王昭,已經都接到中原來的諭旨,一個被封北韓王,一個被封南韓王,如果不是慶州金氏突然殺出來要獨立,現今雙方應該已經在議定邊界了。
慶州金氏,陸寧倒是有個想法,令其世代襲東韓公位,如此,名義上比朴氏和王氏地位更低,但本質上,還是獨立王國。
韓德讓,也被授意往這個思路上引導三方,但最終會怎樣,倒也無所謂了。
自己也不是一定要支持慶州金氏自立,實在談不攏,還按原本兩韓並立的劇本走,金氏不服的話,朴氏和王氏討伐他,也不關自己的事。
現今要務,自然便是東征的準備了。
由北及南征討東瀛,在其本州島北部登陸,首先,便是要攻陷秋田城作為落足點,有秋田港在,最起碼戰敗會有退路。
現今來說,日本本州島最北部的出羽國和陸奧國,和族都有築城作為據點,有國守備,但生活在這兩個地區的蝦夷人仍然不在少數,也分為三類,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不歸順朝廷的所謂「荒蝦夷」;二是歸順朝廷的所謂「熟蝦夷」;三是蝦夷中最熟化的所謂「俘囚」。
實際上,蝦夷的「俘囚」,從兩百年前,就被大規模驅離原本居住地,強行「移配」到九州、四國以及本州的中西部區域,交由當地的國司嚴加看管,並要求國司對這些「俘囚」進行教化、監督。
很諷刺的是,也正是這些桀驁不馴的俘囚經常暴動,社會動亂越演越烈,使得日本公家不得不漸漸倚重地方豪強,原來學習大唐的律令制漸漸名存實亡,逐漸向一種特殊的地方領主制度發展。
大小莊園主出現,為了確保自己對土地的占有,所以給所占土地加上自己的名字,稱為「XX名」,這就是「名田」,它的所有者稱為「名主」。
擁有土地較少的地主富農,為小名主,較多土地的,為大名主。
這就是「大名」的由來了。
在出羽國和陸奧國,也有從南部地區遷徙來墾荒的和族,自然而然的也形成了大名、小名、作人、名子等階層。
「作人」類似於僱農,「名子」顧名思義,其實和農奴沒什麼區別。
不過在出羽國和陸奧國,和族人活動的範圍仍然有限,主要便是依附在秋田城、多賀城、膽澤城等和人據點附近。
在東瀛本州北部登陸,便是驅動荒蝦夷,解放熟蝦夷及蝦夷俘囚為助力,先將和族在北部的這些據點攻陷。
很多據點,哪怕遇到緊急情況組織起大名莊園的武士及武裝農民,加之城守士兵,也不過幾百之數,逐個擊破根本不在話下。
畢竟,他們平時的職責就是驅逐或剿滅作亂的蝦夷,這些作亂蝦夷,往往三五人一夥,甚至能有幾十個蝦夷組織起來,都算很強的力量了。
只有作為出羽國守備府的莊內城和陸奧國守備府的多賀城力量可能稍強,但也極為有限。
東瀛人,都已經很久沒有大規模戰事的經歷了,經常爆發的小規模衝突,使得其戰爭小型化,個人化方向發展,主將的「一騎討」盛行,也就是互相主將單挑,因為雙方局部戰場本來就大多幾十人,最多幾百人互毆,主將的作用無限擴大,穿著大鎧的主將,擊敗另一方穿著大鎧的主將,那麼,打敗對方幾十個幾百個沒有甲冑的輕步,也就成了定局。
兩百年後,隨著人口的增多以及權貴們的大分裂,各自召集支持的豪強參與爭奪最高權力爭奪的戰爭,由此爆發了源平合戰,才使得日本國有了萬人以上合戰的記錄,甚至日本方面記錄其中一方號稱有十萬兵馬。
當然,比起中原經常號稱幾十萬,甚至百萬大軍,但實際決定性力量僅僅幾萬精銳來說,其十萬人馬參與合戰的記錄,可想而知其水分。
而大齊的這次東征,將會提前兩百年,令東瀛人直面萬人合戰的殘酷。
第一階段,便是閃電戰,在出羽和陸奧站穩腳跟,然後,等東瀛人集結兵力,遠來征伐,東征之軍,反客為主,以逸待勞。
東征軍的架構,也已經確定。
在東瀛本州島北部作戰,大軍團根本施展不開,便是鎮東軍,萬人軍團,也要分成數路,而且,因為除了初期補給會有海船運送,以後長時間的作戰考量,是以得不到補給在當地解決為宜的方針,是以,很可能鎮東軍將會以營為單位行動,攻擊和族在出羽、陸奧兩國內的據點,劫掠糧食作為軍糧。
然後,分駐各處,將和族、熟蝦夷變為治下之民。
此外,原本準備從北海道、庫頁島招募三千蝦夷奴隸軍。
真正做了,才知道自己還是太高估現今惡劣條件下種群的人數了。
在北海道,有一個蝦夷首領早就歸順大齊,水軍也是靠他部族為嚮導,抓捕奴隸。
但實際上,整個北海道和庫頁島地區,蝦夷人可能也就幾萬人口,而抓捕其奴隸去北海衛做勞役已經去了數千,還曾經有滿滿一船隊被抓的蝦夷奴隸喪身魚腹,按照原本構想,壯年男丁的蝦夷人根本不夠抓。
最後,這三千蝦夷奴隸軍的份額,縮減為六百人,而且,全部追隨陸寧。
陸寧也覺得,放下了一件心事,實則,已經在考慮,東征之事。
開城和議,到底兩韓並列還是三韓和議對大齊沒什麼太大影響,讓三方勢力自己解決。
甚至朴守卿和王昭,已經都接到中原來的諭旨,一個被封北韓王,一個被封南韓王,如果不是慶州金氏突然殺出來要獨立,現今雙方應該已經在議定邊界了。
慶州金氏,陸寧倒是有個想法,令其世代襲東韓公位,如此,名義上比朴氏和王氏地位更低,但本質上,還是獨立王國。
韓德讓,也被授意往這個思路上引導三方,但最終會怎樣,倒也無所謂了。
自己也不是一定要支持慶州金氏自立,實在談不攏,還按原本兩韓並立的劇本走,金氏不服的話,朴氏和王氏討伐他,也不關自己的事。
現今要務,自然便是東征的準備了。
由北及南征討東瀛,在其本州島北部登陸,首先,便是要攻陷秋田城作為落足點,有秋田港在,最起碼戰敗會有退路。
現今來說,日本本州島最北部的出羽國和陸奧國,和族都有築城作為據點,有國守備,但生活在這兩個地區的蝦夷人仍然不在少數,也分為三類,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不歸順朝廷的所謂「荒蝦夷」;二是歸順朝廷的所謂「熟蝦夷」;三是蝦夷中最熟化的所謂「俘囚」。
實際上,蝦夷的「俘囚」,從兩百年前,就被大規模驅離原本居住地,強行「移配」到九州、四國以及本州的中西部區域,交由當地的國司嚴加看管,並要求國司對這些「俘囚」進行教化、監督。
很諷刺的是,也正是這些桀驁不馴的俘囚經常暴動,社會動亂越演越烈,使得日本公家不得不漸漸倚重地方豪強,原來學習大唐的律令制漸漸名存實亡,逐漸向一種特殊的地方領主制度發展。
大小莊園主出現,為了確保自己對土地的占有,所以給所占土地加上自己的名字,稱為「XX名」,這就是「名田」,它的所有者稱為「名主」。
擁有土地較少的地主富農,為小名主,較多土地的,為大名主。
這就是「大名」的由來了。
在出羽國和陸奧國,也有從南部地區遷徙來墾荒的和族,自然而然的也形成了大名、小名、作人、名子等階層。
「作人」類似於僱農,「名子」顧名思義,其實和農奴沒什麼區別。
不過在出羽國和陸奧國,和族人活動的範圍仍然有限,主要便是依附在秋田城、多賀城、膽澤城等和人據點附近。
在東瀛本州北部登陸,便是驅動荒蝦夷,解放熟蝦夷及蝦夷俘囚為助力,先將和族在北部的這些據點攻陷。
很多據點,哪怕遇到緊急情況組織起大名莊園的武士及武裝農民,加之城守士兵,也不過幾百之數,逐個擊破根本不在話下。
畢竟,他們平時的職責就是驅逐或剿滅作亂的蝦夷,這些作亂蝦夷,往往三五人一夥,甚至能有幾十個蝦夷組織起來,都算很強的力量了。
只有作為出羽國守備府的莊內城和陸奧國守備府的多賀城力量可能稍強,但也極為有限。
東瀛人,都已經很久沒有大規模戰事的經歷了,經常爆發的小規模衝突,使得其戰爭小型化,個人化方向發展,主將的「一騎討」盛行,也就是互相主將單挑,因為雙方局部戰場本來就大多幾十人,最多幾百人互毆,主將的作用無限擴大,穿著大鎧的主將,擊敗另一方穿著大鎧的主將,那麼,打敗對方幾十個幾百個沒有甲冑的輕步,也就成了定局。
兩百年後,隨著人口的增多以及權貴們的大分裂,各自召集支持的豪強參與爭奪最高權力爭奪的戰爭,由此爆發了源平合戰,才使得日本國有了萬人以上合戰的記錄,甚至日本方面記錄其中一方號稱有十萬兵馬。
當然,比起中原經常號稱幾十萬,甚至百萬大軍,但實際決定性力量僅僅幾萬精銳來說,其十萬人馬參與合戰的記錄,可想而知其水分。
而大齊的這次東征,將會提前兩百年,令東瀛人直面萬人合戰的殘酷。
第一階段,便是閃電戰,在出羽和陸奧站穩腳跟,然後,等東瀛人集結兵力,遠來征伐,東征之軍,反客為主,以逸待勞。
東征軍的架構,也已經確定。
在東瀛本州島北部作戰,大軍團根本施展不開,便是鎮東軍,萬人軍團,也要分成數路,而且,因為除了初期補給會有海船運送,以後長時間的作戰考量,是以得不到補給在當地解決為宜的方針,是以,很可能鎮東軍將會以營為單位行動,攻擊和族在出羽、陸奧兩國內的據點,劫掠糧食作為軍糧。
然後,分駐各處,將和族、熟蝦夷變為治下之民。
此外,原本準備從北海道、庫頁島招募三千蝦夷奴隸軍。
真正做了,才知道自己還是太高估現今惡劣條件下種群的人數了。
在北海道,有一個蝦夷首領早就歸順大齊,水軍也是靠他部族為嚮導,抓捕奴隸。
但實際上,整個北海道和庫頁島地區,蝦夷人可能也就幾萬人口,而抓捕其奴隸去北海衛做勞役已經去了數千,還曾經有滿滿一船隊被抓的蝦夷奴隸喪身魚腹,按照原本構想,壯年男丁的蝦夷人根本不夠抓。
最後,這三千蝦夷奴隸軍的份額,縮減為六百人,而且,全部追隨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