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種量級的動員和征伐。

  就是衝著滅國大戰而來。

  大唐,危矣!

  若任由大食人持續擴張。

  不保證,將來一天,大食人的彎刀,是否會打破長安,架在諸公卿的脖頸上。

  不保證大食人的鐵蹄,是否會踏入中原。

  壞我華夏衣冠!

  此時任何一個決定。

  都將關係大唐未來。

  關係華夏,關係這個族群的歷史。

  所有的雜念、私心,都必須摒棄。

  這將是文明與文明的碰撞。

  將是血火與刀的淬鍊。

  第一百一十八章

  據蘇大為在後世的記憶。

  大唐與大食的碰撞,那要到唐玄宗時期。

  怛羅斯在蔥嶺以北,即後世帕米爾高原。

  大致在後世的哈薩克斯坦一帶。

  唐玄宗時期,安西大都護高仙芝為追擊逃脫的石國王子。

  在怛羅斯與黑衣大食軍遭遇。

  雙方激戰五日夜,不分勝負。

  最後因唐軍僕從葛邏祿部叛亂,以致唐軍失敗。

  高仙芝率殘部退回四鎮。

  怛羅斯之戰後,大唐並未丟失西域。

  而是在短短兩年後,就又恢復了元氣。

  兩年後,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進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敵軍。

  封常清率領唐軍繼續擴張,直到安史之亂才停止。

  若不是安史之亂爆發。

  安西都護當有能力再次和大食人一較長短。

  在眼下這個魔幻大唐的時代。

  不知為何,怛羅斯之戰竟比蘇大為熟知的那個歷史,提前了八十餘年。

  而且統兵的人,是蘇大為的兄弟薛仁貴。

  歷史在這裡開了個玩笑。

  薛仁貴與郭待封沒有了大非川之敗。

  但卻遭遇了怛羅斯大敗。

  仿佛曆史有一種韌性。

  雖經蘇大為努力去改變,仍頑固的朝著某種方向前行。

  收回心中各種念頭。

  蘇大為長嘆了口氣。

  向著李弘與武媚娘叉手行禮,用堅定的聲音道:「天后、陛下,此次大食入寇西域,非是一時興起,而是有著清晰向東擴張的戰略。

  動用兵力十五萬,則軍民共計百萬以上。

  如此規模。

  誠為我大唐心腹大患!」

  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上方迴蕩。

  香氣氳氤中,殿上盤繞的那些浮雕巨龍,向下俯視著,面露威嚴。

  似乎從這些泥塑木雕的巨龍身上,透著肅殺之氣。

  大殿上,天后武媚娘、皇帝李弘,還有閻立本,李玄信,十二衛大將軍,各軍將和六部主官,全都摒息靜氣,聽著蘇大為的話。

  事情到了這一步,所有人都意識到。

  這是一場滅國級別的大戰。

  而且這一次,竟是別人想要滅大唐的根。

  衝著大唐而來。

  生死威脅下。

  所有的個人榮辱、利益得失,在這一刻,都顯得微不足道。

  「大食人……究竟是什麼來頭?他們與波斯人有何區別?」

  李弘忍不住訥訥問道。

  波斯人他是知道的。

  小時候在長安也曾見過波斯人立的景教,還有拜火教。

  裡面的法師,雖然長得高鼻深目,但看起來也算面目和藹。

  「那自然是大大不同。」

  蘇大為沉吟道:「大食人信奉一神,比之波斯人更具擴張性和排它性。若大食勢力真滲透進來,其它信仰都將被視為外道,被視為異端消滅。」

  李弘聽得不由瞠目結舌。

  滿殿的重臣也是一片譁然。

  華夏文明講究兼容並蓄。

  大唐更是萬國來朝,天可汗之國。

  其胸襟廣大,大至高原雪域上的吐蕃,遠至天竺爛陀寺,小至倭島倭人。

  只要尊重大唐的文化和理念,願意進入大唐的文明圈的,無一不包容。

  甚至吐蕃和倭國這種包藏禍心,送遣唐史來長安學習。

  大唐也不吝教授其先進的文化、制度。

  在唐人,在華夏人的眼裡,信仰中,無論道、釋、儒家,都是開放的,並無一神之說。

  人人皆可成聖,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可得道。

  遇到天災,大禹振臂一呼,大夥一齊治水,拯救萬民於水火。

  責任與道義,融入骨血。

  而亞伯拉罕系的信仰……

  洪水來了,我弄艘船把我一家老小帶上我走了。

  被淹死的都是有罪的。

  我把原住民都給滅了,搶了人家的土地。

  然後還吃個火雞慶祝一下。

  感恩一下我們的神。

  送這麼一批人頭給我們。

  這是文明源頭的不同。

  唐人實在無法理解那種排它的信仰。

  也天然反感那種以自己為正,視其它為異端的學說。

  華夏作為發展較高級的文明,早已民擺脫了蠻荒。

  講的是仁義禮智信。

  人與天地萬物共生。

  尊重自然規律。

  尊重做人的底線和義理。

  武媚娘的臉色變得嚴肅起來:「蘇郡公,按你這麼說,這大食的威脅非同小可。若任由他們攻下天竺,或者攻占了碎葉水附近,是否會對我大唐產生威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