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唐軍不得不暫把精力投到東方。

  第三件事是,大唐官名復舊,同時改元咸亨。

  這一次改元與舊時不同。

  乃是聖人李治病體沉重。

  下旨令太子李弘掌國,皇后武則天輔政。

  但太子年幼,羽翼未豐。

  朝中大小事,一時悉決於武后。

  第四件事,則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在大食兵鋒直抵怛羅斯和碎葉水前後,西域數國叛唐。

  其中有曾經歸降的西突厥、回紇。

  朝中宰相李敬玄自去歲大病一場後,性情大變。

  常自負知兵,屢有驚人之語。

  彼時李敬玄對新晉兵部尚書蕭禮多有不滿,言蕭禮不知兵,把朝廷精力投在遼東,忽略西域,乃捨本逐末,欲斷大唐國本。

  經過數番博弈,李敬玄得武后首肯,親率十萬唐軍,前往西域平叛。

  咸亨元年五月出發,十月至西域。

  半個月後,被西突厥與回紇聯軍大敗。

  唐軍損兵折將。

  李敬玄僅以身免。

  那可是十萬唐軍府兵精銳。

  可以說是除了安西大都護外,大唐折衝府僅存的精銳。

  其中不少老兵,曾參與征高句麗、西突厥,及平定吐蕃的大戰,是追隨過蘇定方、蘇大為的百戰精銳。

  一戰皆沒。

  一時間,天下震動。

  朝廷震盪。

  據稱輔政的武后,為此大發雷霆。

  下旨要斬李敬玄首級,夷平三族。

  後為太子李弘勸阻。

  念李敬玄舊功,將其貶為衡州刺史,後又改任揚州長史。

  未及赴任,便病死路上。

  只是縱然李敬玄身死。

  唐軍不敗金身已經被破。

  從太宗時期,數十年間,南征北戰,東征西討的唐軍,從未有一刻,顯得如此衰弱。

  而大唐版圖的邊角,無數藩屬國,開始動搖。

  似乎,大唐雄踞天下的局面,已經悄然改變。

  民間有言:無不敗之軍,也無不滅之國。大唐自立國起,凡數十載,正所謂強弩不可穿魯縞,大概,已經到了盡頭。

  物極必反!

  凡以此強大者,也必以此敗亡。

  民心惶惶,一時間,風雨飄搖。

  ……

  咸亨二年,春二月。

  大唐在動盪中,經過了一年元日。

  這是大唐百姓這些年來,最寒冷的一個元節。

  除了聖人病勢加重,太子輔國。

  大唐遼東叛亂。

  西域叛亂。

  唐軍敗於西突厥。

  似乎,就沒有一個好消息。

  春夜寒冷。

  來自西北的寒風,吹過蔥嶺,過秦嶺,入長安。

  就連梅花,都在這寒風中瑟瑟發抖。

  業已致仕的蕭嗣業,身上裹著厚厚的羊毛氈子,坐在廊下。

  身形佝僂而落寞。

  旁邊放著幾個空落落的酒壺。

  手裡還抓著一個。

  看向外面的黑夜,心情無比蕭瑟。

  早些年他以自己年老,一直裝病,那時嘴裡說病,可從沒認為自己真的不行。

  直到此次與李敬玄征西突厥。

  遭遇平生未有之大敗,簡直奇恥大辱。

  令蕭嗣業原本傳奇的一生,在晚年添上恥辱的一筆。

  「恥辱啊!」

  蕭嗣業感覺自己渾身骨頭都在發痛。

  不知是那一戰留下的刀傷,還是經年作戰留下的舊傷發作。

  他大口灌著酒。

  作為大唐朝廷致仕的高官顯貴,在這一刻,環顧身周竟無人可言說。

  比身體傷痛更令他痛苦的,是精神的折磨。

  他不禁再一次想起了那個人。

  那個無數次想起,卻又故意選擇遺忘的大唐名將,蘇大為。

  若是蘇大為在此,當不致於有此大敗。

  可恨啊!

  對了,那一年,那一年在積石關,蘇大為曾說過,說過我將有一場大敗。

  不想竟被他言中了!

  悔恨啊,悔沒聽蘇大為之言。

  以至晚節不保。

  不過想起蘇大為,蕭嗣那張皺紋密布,隱透著愁苦肅索之色的臉上,忽然又浮起一抹自嘲。

  「蘇大為,也不是什麼都料中了,他曾說老夫兵敗,就算不死,也得遭個流放,結果是李敬玄被貶,老夫稱病致仕,還能苟活於世。」

  說到這裡,竟意外的找到一絲心理安慰。

  畢竟蘇大為也不是全知全能。

  當然,他知道那個緣由。

  若非新晉兵部尚書蕭禮是自己二兒子,這顆大好頭顱,說不定真得被斬。

  而且因為自己參加此役,朝廷那些懷疑蕭禮給李敬玄挖抗的聲音,自然也就平息了。

  總不能兒子陷害老子吧?

  蕭嗣業這老將也在軍中呢。

  仰頭灌著酒。

  任酒水從嘴角溢出,沾染了鬍鬚,浸濕胸襟。

  蕭嗣業心中情緒奔涌。

  一甩手將空酒壺擲出,一時悲從中來。

  「蘇大為,阿彌!你,究竟去了哪裡,若你在軍中,何至於此,何至於此啊!我大唐……大唐敗了!」

  一陣如猿啼般的嗚咽之聲,從蕭嗣業深埋在膝上的白髮中傳出。

  他的肩膀顫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