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隱為道門之首。

  在葉法善身後,還立著四名道人。

  左手一位,銀髮黑須,身材高大,眉目祥和。

  一頭銀髮用玉冠束起。

  手結道印,立在那裡默默祝禱,自有如仙如聖的氣度。

  在他的眉心,有紅色法印,形如火焰。

  此道名潘思正。

  亦是初唐聞名天下的高道。

  一直長居逍遙谷,觀名宗唐觀,後李治下旨賜名遊仙觀。

  在潘思正右手邊,站著一名瘦削的中年道人。

  此道身長鶴立,有飄飄出塵之氣。

  只見他雙眉濃黑如蠶,頷下蓄著短須。

  眉心三縷紅紋,形似「川」字。

  乃是劉道合。

  陳州宛丘人,初與潘師正同隱嵩山。

  李治聞其名,特命人修建太一觀賜給劉道合。

  在李治泰山封禪時,連日大雨不止,於是令隨駕的劉道合於儀鸞殿上施法止雨。

  法咒念畢,立時雲收雨歇,天清日明。

  聖人見之大悅,之後一直留劉道合在身邊,並令劉道合為其煉丹。

  在劉道合與潘思正身旁,還立著兩名道士。

  左手一位,身材胖大,黑髮長須,仙風道骨,眉眼似笑。

  他撫著胖大的肚腹,似在沉吟。

  眉心一枚紅印,形似雷電一般。

  此道名李榮,道名任真子。

  乃道家重玄派,師承高道成玄英。

  與盧照領是好友。

  另一側,站著一位身材碩長的道士。

  此道極瘦,頗有些行銷骨立之感。

  但他的身骨又給人感覺極硬朗。

  猶如懸崖峭壁上生出的古松,筋骨虬勁,怪石嶙峋一般。

  他的雙眉倒吊,雙眼細長。

  在眉心有一枚形似綠葉的紅色印符。

  此道是羅公遠。

  九宮山九宮廟主,與張果、葉法善齊名。

  歷史上,玄宗朝時曾多次召見羅公遠,並令其與葉法善、金剛三藏比試法力於含元殿上。

  其人除祟驅妖,召龍致雨,皆靈驗。

  天寶十五載,大唐安史之亂,玄宗逃入蜀,羅公遠於劍門奉迎至成都,後拂衣而去。

  這五名道人,俱為一方道主,法力通天。

  不知為何卻在洛陽,而且還在這偏僻小道觀中出現。

  面對著老君像,他們各自祝禱。

  直到葉法善開口:「今晚之事……各道友如何看?」

  「蘇大為此人我只是聞名,卻沒有見過,不知此人究竟是信道?還是崇佛?」

  「法善好像與此人相識?」

  「永徽年間天子令征西突厥,當時蘇大為在軍中,我也曾隨軍出征,與他有過一段交情。」

  葉法善沉吟道:「此子修為不俗,據他說是師承丹陽郡公。」

  「丹陽郡公?那算是我道門一脈。」

  「今夜他一怒出手殺了白馬寺無塵,只怕這筆帳會算到我道門頭上。」

  「至少,這蘇大為不可能倒向沙門僧眾了,他能擊殺無塵,可見修為通天,對我們只有益處。」

  「我剛起了一卦,此事福禍相倚,喜憂參半。」

  「在此非常時刻,出了這樁事,只怕天下又要物議紛紛。」

  「嘴長在別人身上,任他們說去吧,總之這次辯法,茲事體大,將決定我道門和佛門力量消長……絕不能有失!」

  「所以,蘇大為這件事,對七日後辯法有何影響?或者換個說法,我們能否利用此事……」

  青煙升起。

  老君像在煙氣中雙眸低垂。

  神秘而深邃。

  ……

  大宅里燈火通明。

  李敬業剛剛結束一天的飲宴。

  接過府里侍女遞上來的濕巾,在臉上不緊不慢的擦拭著。

  他現在正當壯年。

  生得高大俊朗,皮膚透著健康的麥色,舉手投足間,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力量和優雅。

  這應該是個自信的人。

  對自己的貴族儀表,十分在意。

  一邊擦拭著臉龐,清潔著臉面,一邊聽著府中下人將不久前白馬寺上的事,一一道來。

  「竟有此事?」

  李敬業擦完臉,將濕巾疊好,交給一旁的侍女,不忘向她點頭致謝。

  轉眼看向通報消息的僕從道:「消息確實嗎?」

  「郎君,此事千真萬確,據信太史局和都察寺的人已經出手了,正在一一清除那些百姓的『議論』。」

  李敬業點點頭,作為李勣之孫,未來的國公,他自然知道,李唐這個帝國機器下,藏著多麼龐大的力量。

  簡直是一座精密的機器。

  雖然單獨一名緹騎,一位太史局的星官,好像沒有強到無視一切的境地。

  但是十個、百個、千萬個呢?

  這些異人,被帝國網羅在大唐的體系內,成為這具暴力機器的一部份。

  在太宗時期,定下了一切章程。

  禁止那些神通異人,去干涉皇帝與帝國之事。

  與天下山川精魅、詭異、異人定下誓約:非皇帝允許,一切大能,不得人前顯聖,否則將遭到大唐傾國之力去抹殺。

  為的是異人的歸異人,百姓的歸百姓。

  太宗皇帝並不想,自己的子民,受大能神通者的蠱惑。

  教法不能凌駕於大唐律法之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