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安文生摸摸臉頰:「還記得你當年賣畫……」

  「說起這事,我記得你還差我一貫錢。」

  「滾!惡賊,你特麼在我身上賺了不止千百倍了,還跟我提這事。」

  「一碼歸一碼,我跟你說,你若不還錢,回去長安我還念叨你。」

  眼看兩人跟鬥雞一樣,一旁的李博站起身,拱了拱手道:「安將軍,你莫是糊塗了,你看總管大人手裡一直在抖竹紙,難道是為了讓你看他新制的竹紙嗎?非也,他是讓你誇他寫的軍報漂亮。」

  安文生嘿了一聲,扭著臉道:「這寫的也算軍報?」

  「怎麼不算?」

  蘇大為用毛筆向著手裡的軍報指了指:「七戰,七戰大捷,現在已經兵臨邏些,距離天皇陛下的心愿,只差半步之遙。」

  如今,李治不稱皇帝陛下,也不稱天可汗,而稱天皇。

  蓋因為泰山封禪之事,已傳遍天下。

  隨著蘇大為他們率軍出征,長安的朝廷也隨著李治和武媚娘,先移駕東都洛陽,再去泰山,開啟封禪大典。

  當時光是儀仗據說就綿延百里。

  前頭的車駕出去,到了第二日,隊尾還沒能盡數出城。

  而隨行的文武百官,驍衛宿騎,貴胄大臣,不可盡數。

  各屬國藩臣,參加觀禮使團,便有數千人之多。

  共計有一百餘國,共同見證大唐皇帝,封禪大典。

  據說封禪之中,還發生了許多事,不過那些,就非蘇大為現在所能知曉的了。

  「你這要算軍報,簡直丟我們前鋒軍的臉面。」

  安文生毫不客氣的道:「哪有這麼寫軍報的,你至少要加上天地神靈、伏威並舉,信賴陛下神明,天縱含弘,心懷慈愍,威風鼓扇,群凶殄滅,八方靜謐,萬國朝貢……」

  「停!停!!」

  蘇大為聽得目瞪口呆:「擺手道,你知道我沒念過太學,你這四驪六駢太為難我了,我能把事情用大白話說清楚,已經很不錯了,你看,這戰報,多漂亮,多工整,從一戰到七戰,堪稱一夜七次……」

  「可住口吧你,這麼寫,陛下不愛聽。」

  安文生放下筆,呵呵一笑。

  「你再開嘲諷,信不信我……」

  蘇大為說到一半,突然住口,將手裡的毛筆往桌上一扔,竹紙隨之拍在桌上,頗有些意興闌珊的道:「是啊,陛下大概不愛聽。」

  從永徽年間,到如今,已過去十幾年。

  如今的天皇陛下,早不是當初剛登基時,那個對長孫無忌唯唯喏喏,被人稱之為「仁善柔弱」的李治了。

  天皇大帝。

  踏在太宗皇帝的肩上,東征西討,內平不臣,外征諸夷。

  普天之下,凡日月所照,江河之所至,皆大唐之臣妾。

  再沒有人敢質疑李治會不如太宗皇帝。

  也再沒有人敢當面對李治說,當年太宗如何如何,陛下你應該如何如何。

  誠然,李治不是太宗那樣的天可汗。

  他是天皇。

  他走得比太宗皇帝更遠。

  隨之而來的,是膨脹。

  如今的天皇大帝李治,已經與過去不同了。

  這一點,通過往來的信件,還有一件件大唐內發生的消息、故事,傳遍天下。

  「聽聞陛下泰山封禪時,禮部侍郎蕭長敬因一句用語不當,被陛下當眾奪職去官,有官員替蕭長敬求情,陛下不但沒有寬宥,反而將求情之人,連貶三級。

  還言,再有人敢為蕭長敬求情者,貶去嶺南。」

  「呵呵,這件事你也聽說了?」

  安文生摸著下巴,細長的眼眸微微張開:「陛下如今的功業太大了,疆土已經超過了太宗皇帝時。」

  「一個人的功業,並非只看疆土,還要看治下百姓。」

  蘇大為道:「如今……」

  「慎言。」

  李博在一旁忙插話道:「總管,此非為人臣所能議論的,就此打住吧。」

  蘇大為看了他一眼,沉默了片刻才緩緩點頭:「好。」

  許多話,在心中不吐不快。

  變化是現在呈現的,但並非是今日才產生的。

  早在征完高句麗,回長安時,蘇大為曾為麾下健兒,為府兵待遇,向李治提過建言,希望將將士的封賞及時發放,還有種種兵制的疑問。

  結果當堂遭到李義府等人的反駁。

  斥他不懂朝堂大局。

  當時蘇大為只有唯唯而已。

  但是現在看,也許,從那時起,李治的心態已經起了變化。

  畢竟,太宗皇帝都沒能征服的高句麗,在他手上被滅國了。

  結束了自隋末以來,中原王朝在東方最強大的敵人。

  設身處地去想。

  若有人能將兩個朝代,兩代帝王未完成的事,在自己手上辦成了,豈能不豪情萬丈,生出一種宿命感,一種「天命在我、歷史終結者」的豪邁?

  這帶來的副作用便是,把所有的事,都看得簡單,視為理所當然。

  真當自己口含天憲,言出法隨。

  說出來的話,便一定能辦到。

  就如這次征吐蕃,李治大手一揮,拔十萬府兵遠征。

  封蘇定方為邏些道大總管。

  蘇大為前總管。

  就這麼一句話,就要滅亡雪域高原上第一大帝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