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安文生一手抱胸,一手撫摸自己臉頰,嘆息道:「都是為了大唐盛世,為了守護大唐繁華,可憐不知多少健兒,埋骨邊塞。」

  薛禮拍了拍自己的胸甲道:「我也回去了,還有許多善後之事要處理,這一仗還沒完。」

  「當然沒完,陛下命總管為邏些道前總管,以邢國公為邏些道大總管,想的可是打破吐蕃人的都城,畢其功於一役。」李博在一旁道:「總管且勿為這些事,而影響了心境,影響了接下來的作戰。」

  「我沒事。」

  蘇大為擺擺手,臉上罕見的浮現一絲疲憊:「我出去走走,你們不用跟來。」

  「你要到哪去?」

  安文生問道。

  卻見蘇大為走出帳外,身處在火光照不到的黑暗裡。

  他抬頭望天,恰好看到天上殘月。

  「不知小蘇是否與我一樣,在看天上的月亮。」

  第五十九章 關山月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渡陰山。」

  「總管,你念的詩我從未聽過,是總管所作嗎?」

  一個溫和而淳厚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聲音很好聽,只是略帶邊地口音。

  蘇大為頭也不回的道:「不是說不讓你們跟來的嗎?」

  「呃,屬下擔心總管,故此出來看看,還請總管莫怪。」

  說話的乃是李博。

  他與蘇大為名為下屬,實為家臣。

  不光李客拜蘇大為為師,李博全家也一直住在蘇大為家的宅子裡,交情自然分外不同。

  蘇大為沉默了一下,方才開口道:「這首詩不是我作的,是一位叫王昌齡的詩人。」

  「王昌齡?」

  李博微褐的眼睛微微一眯,心中卻暗道:能作出此等詩來的,必有軍旅經歷,而且名氣不會小,怎麼從未聽過此人。

  他隨即又想到:此必是總管假借託名。

  實際上跟著蘇大為這麼久,經常能從蘇大為的嘴裡聽到一些驚奇的話語。

  有時是腦洞,想法天馬行空。

  有時,卻是一兩句詩,雖不全,卻都是能流傳後世的經典之作。

  唯一令李博奇怪的是,這些詩的風格和心境截然不同,如果是同一個人寫的,那可就太厲害了。

  可要說不是蘇大為作的,卻也未曾在別處聽過這些詩句。

  李博本人飽覽群經,見識不凡,幾番推敲後,便認定是蘇大為藉故託詞,想要藏拙。

  「錐立囊中,其利自現,總管的才華,掩藏不住的。」

  他心中暗暗想著。

  至於蘇大為為何明明有詩才,卻要故意說成是別人所作,原因他卻想不出。

  「王昌齡出自太原王氏,自幼聰穎,曾赴河隴,出玉門,見識過邊塞風光,所以才能作這等雄渾詩作。」

  李博聽得入神,下意識問:「世間竟有此等人物,卻不知總管如何識得此人?」

  「呃……」

  蘇大為舌頭一突,想了想道:「我與駱賓王、盧照鄰等人有舊,所以認識。」

  見鬼了,就隨口一說,沒想到李博會刨根問底。

  王昌齡還得幾十年後再出世,再問下去,只怕就對不上了。

  「不說這個了,你且去,讓我靜一靜。」

  蘇大為仰頭看著月色,臉上流露出一絲悵然之色。

  李博卻沒走,他轉頭看了看不遠處營帳巡守的兵卒,還有匆匆離去的薛仁貴等人,小聲道:「總管是想聶蘇小娘子了?」

  蘇大為不答。

  看著月光,想著離家已經快一年了。

  從麟德元年,到如今麟德二年。

  說不想,那是假的。

  才剛成婚,還未盡享魚水之歡,天子一道旨,便披甲上陣。

  相思相望不相見。

  此情最是斷人腸。

  平日裡忙於軍務,沒有一刻停歇,唯有到此刻,突然鬆懈下來,萬般思念湧上心頭。

  難以自抑。

  「總管,依你看,這仗還要打多久?」

  「打多久?」

  蘇大為低頭看向他。

  「若按當年文成公主的路線,過了大非川,還有烏海,有那錄驛、暖泉、烈謨海、過海、巴顏喀拉山,渡氂牛河,經玉樹,過唐古拉山查吾拉山口,到藏北那曲,再過羊八井,方到邏些。」

  蘇大為苦笑一聲:「你說還要多久?」

  「這……」

  李博先是一愕,繼爾也是苦笑起來:「不光總管思念家人,我這心裡,也想念客兒了。」

  「同是天涯淪落人。」

  「咦,總管又是一句經典之語,不知此句出自……」

  「別問了,讓我安靜一會吧。」

  蘇大為哭笑不得的道:「真的,我想靜靜,大非川的仗是打完了,但烏海的仗,才剛開始,此去不到百里,便是吐蕃人的烏海防線,吐蕃大相祿東贊,擁兵十五萬,坐鎮烏海。雪谷的戰報,最快明日可能就會送到他的帳前。我們,鬆懈不得啊……」

  李博臉色一肅,叉手道:「總管明見萬里。」

  蘇大為看了看他,忽然想起李博久歷邊外,對吐蕃和西域之事,只怕比自己還要熟悉許多。

  不由失笑道:「你是怕我沉溺於方才的情緒里,故意引我說話的吧?」

  李博臉上露出一抹恰到好處,被人看破的尷尬,拱手道:「總管經歷之多,心境之強,自然不需要我畫蛇添足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