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唐的制度,可以擁有橫刀等利器,但有兩件事物,絕對不可以碰。

  一種是軍中用的弩。

  第二,便是鐵甲。

  鐵甲,等同後世的防彈衣,是禁物。

  這一點,後世的美利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可以玩槍,但不可以擁有防彈衣。

  當然,大唐更嚴重,私自藏甲,等同於謀逆。

  你一個正常的臣子,私藏兵甲,除了造反,還能是做什麼?

  普通護院,準備橫刀和盾,已經是夠夠的了。

  早在大唐武德年間,太子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為太子位爭奪時,就曾出了一記昏招,派東宮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送一批盔甲給在慶州都督楊文干,讓他好好武裝軍隊,以備緊急之需。

  結果這事被李世民一竿子捅到李淵那裡去了。

  掀起巨大的政治震盪。

  直接催生「玄武門」之事的爆發。

  第五十六章 風暴

  明明是春月,但紫宸殿裡的氣氛,卻像是數九嚴冬。

  冷得幾乎令人靈魂為之凍結。

  而一切的寒冷源頭,來自大唐皇帝,天可汗,李治陛下。

  這位看起來溫和的帝王,肥胖的臉上,雙眼微眯著,偶爾透出的精光,顯示出他的內心正在激烈鬥爭。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就在蘇大為以為,李治會一直這樣沉默下去的時候。

  他終於聽到李治發聲問:「此事,還有誰知道?」

  「回陛下,臣昨夜查知此事,立刻便來回稟陛下,並無旁人知曉。」

  李治再一次沉默下去。

  周圍的太監和宮女,一個個瑟瑟發抖。

  就連記錄帝王起居注的官吏,在卷宗上落筆的時候,手腕都忍不住顫抖。

  蘇大為此時與李治談話的內容,非同小可。

  這很可能會在平穩的朝堂上再掀波瀾,甚至一手改變李治朝在麟德年間的政治格局。

  不知多少人會人頭落地,多少高官門閥會落入塵埃。

  還有,今天在紫宸殿裡這些人,會有幾人能活下去?

  滅口?

  一些不想傳出外朝的話,選擇性的將身邊的太監宮女清除一批,這是慣例。

  就如同打掃屋子,換一批家俱般。

  整個大殿,落針可聞。

  無數人急促的呼吸聲,狂亂的心跳聲,被掩蓋在一片死寂之下。

  「幾具甲?」

  李治終於再一次開口。

  「七具。」

  蘇大為的回答,令李治的手指微微一滯,在扶上撫摸的動作停住。

  七具,說少不少,說多又不算多。

  若二三具,那便沒太大威脅。

  若是十具以上,定斬無赦。

  這七具,剛好卡在中間。

  而且李治還有一個懷疑,會不會是有人對李義府栽髒嫁禍?

  除去李義府,誰人可以得利?

  朝堂上的權力平衡,又將有什麼樣的變化。

  他在思考。

  至於蘇大為,他倒是沒太懷疑其用心。

  甚至這番對話,一直沒有提到的一個點就是「你蘇大為為何要夜探中書令府上?」。

  這個問題,雙方都心知肚明。

  若開口問了,反倒落了下乘。

  蘇大為知道,李治透過都察寺的信息,告訴蘇大為,天子想要重新劃分都察寺的權力,要行削弱和再平衡。

  所以蘇大為自然有對李義府的怨望。

  對李義府出手,雖不合理,但合情。

  而蘇大為也知道李治知道這個情況。

  所以雙方極有默契的沒有提這個話頭。

  李治雖然防著蘇大為,但這是基於帝王心術的考慮,並非真的懷疑蘇大為對天子的忠心。

  否則就不會一再給蘇大為機會,讓蘇大為能在戰場上屢立戰功。

  而李義府這件事,蘇大為有查的動機,卻沒有嫁禍的動機。

  嫁禍當朝中書令,那不僅是小瞧了李義府,也是污辱了李治的智商。

  但,這並不能排除,朝中是否有其他勢力,或者個人,想要除去李義府。

  畢竟作為李治的白手套,這些年,李義府肆意妄為,得罪的人,也實在太多了。

  這種臣子,屬於孤臣,一旦失勢,便會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死無葬身之地。

  「這件事,朕知之。」

  李治緩慢,且凝重的道:「蘇大為,你還有別的要事啟奏嗎?」

  蘇大為心中一震。

  陛下的話里,明顯帶著一絲疏遠,難道他對我起了疑心?

  但很快,蘇大為反應過來。

  李治沒有表態,就是最大的態度。

  這件案子,非同小可。

  李治一定會查,但絕不會讓都察寺再介入。

  而且此次蘇大為帶著都察寺天字組,在沒有取得李治旨意的情況下,擅自潛入李義府的府中,已經引起李治的警惕。

  所以接下來,李治對都察寺的後手安排,甚至可能會提前。

  防止都察寺的勢力進一步膨脹。

  重點防止蘇大為在其中的影響力擴大。

  而對李義府藏甲和金寶神枕之事,李治會按排其他的重臣去追查,勢必會查個水落石處。

  當今的天子,雖然給後世人留下「懦弱」、「仁善」的刻板印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