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今天總算是趁李治心情不錯,借著獻酒的事,把這事暗中說開了。

  「對了陛下,怎麼不見阿姊?」

  「媚娘在太子那邊。」

  李治一句話帶過。

  蘇大為看了看氣氛,感覺現在不適合馬上切入到李義府的事。

  酒菜陸續上桌。

  酒是燒刀子。

  菜則是琳琅滿目。

  蘇大為粗粗一看,竟有數種魚。

  據說李治愛吃魚,這桌上,有一道蒸鱸魚,還有一道魚膾。

  至於別的,蘇大為則是不認識。

  李治似是看出蘇大為的窘迫,提起金箸指著那道魚膾道:「此乃金盤膾鯉魚。」

  蘇大為頓時有點懵。

  唐詩中,將鯉魚稱為「點額魚」,典故來自《太平御覽·鱗介部·卷八》:「魚鮪,鯉也,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

  據說此魚極有藥用價值,但好像朝廷禁止民間私自捕殺。

  不過蘇大為很快想起來,禁止捕鯉,說鯉與「李」諧音,那要到玄宗朝。

  現在自無此禁忌。

  鯉乃唐人餐桌上美味之一。

  白居易的《舟行》里就說:「船頭有行灶,炊稻烹紅鯉。」

  王維在《洛陽女兒行》寫道:「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

  蘇大為看看眼前的滿桌魚宴,再看看滿面紅光,面帶喜氣的李治,心裡忍不住碎碎念:魚雖好,但陛下不能貪杯啊。

  中醫里據說許多魚是有「發性」,不可隨便輕吃。

  比如鯉魚,就是大發之物。

  這個有沒有道理不知道,但至少民間一直這麼傳。

  如後來的孟浩然,《新唐書·孟浩然傳》記載:開元末,病疽背卒。

  據說就是病幾乎好了,但在朋友聚會時,忍不住多吃了點魚,回來後便背疽發作而死。

  像李治這身體,一看就是三高人群,吃大魚大肉,真的是在作死路上瘋狂摩擦吧。

  不過這些也只能在蘇大為心裡一閃而過。

  他是沒有頭鐵到就飲食問題,和李治爭一爭長短。

  食不知味的陪著李治喝了幾杯,蘇大為頗有些如坐針氈之感。

  他心裡有事,自然坐不安穩。

  但看李治興致正濃,又不好這時候開口壞了李治的興致。

  左等右等,好不容易等李治吃得差不多,開始撤宴上茶。

  蘇大為心裡做了一番建設,正要開口把話題往李義府身上引,就在這時,忽見一名宮女匆匆跑上殿,被王伏勝攔住問了幾句後,王伏勝面色亦是一變。

  第五十二章 釜底抽薪

  「陛下,太子的病勢又發作了……」

  王伏勝小碎步走到李治身邊,看了一眼蘇大為,壓低聲音在李治耳旁道。

  說話的同時,王伏勝額頭布滿了細密的汗珠。

  蘇大為心裡咯噔一下。

  看向李治。

  這位大唐帝王,臉上的笑容凝固住,手裡的茶碗有些失態的磕在桌上,茶水溢處,燙得李治叫了一聲。

  一旁侍候的宮女和太監紛紛上前,又急忙喊傳醫官。

  但被李治揮手止住:「帶朕去太子宮裡。」

  說著,他看向蘇大為,面色沉重道:「阿彌,今天就到這裡,若有事,改日你再入宮找朕。」

  說完,停了停,又道:「今天的事,不要外傳。」

  「喏。」

  蘇大為忙站起身,叉手應諾。

  能得李治開口交代,此事自然非同小可。

  首先,如果只是普通的小事,不可能引起李治這麼大的反應。

  看那個宮女,應該是武媚娘貼身的女官。

  如此焦急趕來,說明李弘此次發病遠比平常厲害。

  李治開口叮囑蘇大為,便是為此。

  太治患病,這不是小事。

  太子為皇儲,下一任皇帝,乃大唐皇室未來的希望。

  若太子有事,大唐上下,必將引發震盪。

  所以李弘的身體,不是小事,關於他病情的一切,都是重要的「政治事件」。

  絕不能向外泄露半分。

  李治在王伏勝的攙扶下起身,先是向四周掃視一圈。

  眼中帶著凜冽之意。

  「今日之事,誰也不許泄露半分。」

  「喏!」

  殿上的太監宮女,一齊應喏。

  李治猶不罷休,伸手指著那名報信的女官,喘息了口氣:「此賤婢,在宮中言行無狀,失臣禮,來人,拖下去,杖斃。」

  「是。」

  王伏勝躬身領命。

  那女官,嚇得癱軟在地上,還不及發出悲鳴,王伏勝已經挑起雙媚,厲聲道:「來人,堵上賤婢的嘴。」

  早有兩名身材高大的太監上去,將女官的嘴堵上。

  又有太監上去,反剪女官雙手,在女官的嗚咽下,將其粗暴的拖出。

  蘇大為心中凜然。

  心知李治一來恨女官慌亂,一路上被人看到,難免會被人猜忌。

  二來是殺雞駭猴,給殿中眾人看著。

  這比任何封口令都有效。

  蘇大為心情沉重的走出去時,看到躺在殿外道旁,鮮血淋漓的女官屍體,早已無半分氣息。

  他的心裡不由暗罵一聲,這都叫什麼事。

  原本想給李義府還以顏色,結果還沒開口,就碰到李弘病情反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