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若是陌生人,則從背後偷襲的可能更大一些。

  「正面?有可能是公主認識的人,現場有沒有掙扎打鬥痕跡?」

  蘇大為喃喃自語的,目光順著記錄看下去。

  瞳孔猛然一縮。

  第三十五章 弔詭

  根據萬年縣仵作的現場勘察,在公主遇害的宅子裡,只提取到兩個人的腳印。

  一個是公主自己的。

  另一個,是蘇大為。

  饒是蘇大為早預料到此案與自己脫不開干係,但看到這份「證據」,仍忍不住在心裡罵了一聲:賊你媽。

  他總算知道,為何剛進來時,大理寺卿裴廉以及公廨里的主薄和長史們,看自己那種古怪的目光了。

  這案子,就眼下的證據來看。

  他蘇大為,是第一嫌疑人。

  李治命其協助大理寺辦案,又有了上次內味。

  就是命蘇大為「自證清白」,「我查我自己。」

  從好處來說,這是李治對蘇大為的信任。

  但若從另一方面來解讀,這也是一種考驗。

  能,則跨過天塹。

  不能,則有殺身之禍。

  若不是在大理寺卿的公廨里,蘇大為簡直恨不到給自己額頭一巴掌。

  當日為何想不開,要接高陽公主的話,為何要將玄奘法師交託的《大唐西域記》送去給高陽公主。

  等等……

  蘇大為突然想起此事,忍不住開口問:「在公主遇害的宅子裡,有沒有找到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

  「什麼?」

  裴廉一直在暗中觀察蘇大為的神色,聞言不由一愣。

  想了想他才道:「卷宗上並沒有提及,想必現場是沒有發現此物。」

  心裡早有判斷的蘇大為,眉頭皺起。

  此案,不光要洗脫自己的嫌疑。

  要找出殺高陽的真兇。

  還得尋回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

  真是奇哉怪也。

  那兇手,難道殺了人,還要順手擄去書?

  《大唐西域記》,既非佛法,又非什麼寶藏寶書,不過是玄奘法師當年西行求佛法,沿途經過西域百餘國,各種見聞。

  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會在殺了公主之後,還要拿走此書?

  這書,對兇手有意義嗎?

  「蘇少卿。」

  裴廉在一旁觀察著蘇大為的神色反應,斟酌著道:「案件現場,你是否還要去看看?」

  「要去。」

  「唔,那我安排大理寺的仵作和差役陪你一起,若有需要,還可召長安和萬年縣的武候和捕快、差役和仵作,只要查案需要,大理寺都全力支持。」

  「多謝。」

  蘇大為向裴廉抱了抱拳。

  不管對方心裡怎麼想,至少這個態度釋放的是善意。

  「蘇少卿無須多禮,此案你我都是一條蠅上的螞蚱,儘快破案,與你我都有好處。」

  裴廉看了看蘇大為的臉色,接著道:「蘇少卿放心,我絕對相信此案與你無關,以蘇少卿的手段智謀,真有牽涉,絕不會留下明顯的痕跡。

  再者說,公主遇害現場居然只有你和公主的腳印,這本身就透著弔詭。」

  裴廉身為大理寺卿,眼光手段都不差。

  堪稱能吏。

  比如卷宗上關於現場的描述。

  居然只有兩個人的足印。

  公主府上,至少下人的痕跡要有吧,再者說,公主會用晚膳也需有人送進去吧。

  現場只有兩人的足印,這本身就不可能。

  事有反常。

  「裴寺卿,案情緊急,我就不多留了,這就去現場看看,這邊可以借調幾個差役還有仵作與我同行。」

  借人,並不代表蘇大為自己不能勘察現場。

  他手裡都察寺多的是能人。

  只為了避嫌。

  此案關聯重大,蘇大為絕不能像過去的案子一樣,只用自己手下人。

  而要多借大理寺和縣裡的刑名。

  以示坦蕩和清白。

  「寺卿,我隨蘇少卿去現場看看。」

  大理寺主薄程道之從自己的桌案前,站起身,向著蘇大為和裴廉行禮道。

  ……

  早在秦時,中國查案便有專門的法醫。

  當時叫做「令史」。

  後世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一批秦國竹簡,其中有《封診式》竹簡九十八支。

  這些竹簡便是秦國的司法文件,內容涉及案件審判及調查、勘驗、查封等多方面。

  其中關於斷案的部份,可以視做最早的法醫書籍。

  「封診式」三字,指不同的司法行為和執行要求,「封」即查封,「診」是勘查、檢驗,「式」就是司法規範;驗屍即屬於「診」的一部分。

  這些司法報告,秦代稱之為「爰書」。爰書中,便有中國距今年代最久遠的「驗屍報告」《賊死》。

  《賊死》的內容是,接到轄區內一起死亡報案後,主管當即「令令史某往診」。

  此份爰書,是由相當於後世法醫的令史某完成的。

  如《賊死》上記載:一男屍體在某家南邊,仰臥。

  男子頭上左額角有一處刃傷,背部有兩處刃傷,都是縱向的,長各4寸,寬各1寸,創口中間凹下,像斧砍的痕跡。

  周圍出血,污染了頭部、背部和地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