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郭愛在一旁問。

  「這個嘛,因為早在打木昆部前,已經料到突厥王庭必然會有反應,會派一支援兵前來試探,所以在打木昆部時,就做好了準備。

  待到咥運的狼騎到來時,我麾下府兵和數萬胡人僕從,已經做好了臨戰準備和動員。」

  「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蘇大為用木桿在沙盤上劃了一下:「突厥人,可以是冶鐵立國的,草原人稱『鍛奴』。」

  他抬起頭,看了一眼眾人:「先前蕭尚書是不是提過,我有幾件小發明,就是在這一戰里。」

  第三十四章 案情

  「我們聽蕭尚書提到過,不過馬鞍和馬蹬古已有之,蘇帥做的這些改良,有何意義?」

  李辯皺眉道。

  不光是他,在場許多人,都對蘇大為做的那些小改良,不以為然。

  「你們啊……」

  蘇大為看了一眼蕭嗣業。

  看到這位老尚書站在一旁,撫著長須樂呵。

  不由暗自搖頭。

  果然,大多數軍二代,還是離開一線戰場太遠了。

  或者說,太多基層和基礎的事,不用他們去動腦筋。

  比如後勤輜重,比如軍中器械裝備。

  所以他們對這些關係戰場生死的工具,並沒有很直觀的感受。

  只知道去用現成的工具,但卻不知道,每一件裝備的改良,帶來的都是技術升級,甚至是戰法的變革。

  「你們都忽視了武器裝備的重要。」

  蘇大為斟酌道:「不同的戰場環境,決定了我們使用的戰法和武器;反過來看,新的戰術和武器裝備,又可以反過來改變戰爭規則。」

  李辯等人聽得雲裡霧裡的,一時不明所以。

  高崇文在一旁喊道:「願聞其詳。」

  「你們都聽說過突厥人又被稱為『鍛奴』,原本是柔然人的奴隸,替柔然人冶煉鐵器,難道不知突厥人因何強大起來?

  除了柔然自身的衰弱,最重要便是突厥人高明的治鐵技藝,提高了軍中的著甲率。

  在突厥正兵中,以鐵甲重騎稱雄。

  對上那些不著甲的草原部落,完全是一面倒的碾壓。

  突厥人的著甲率有多高,用不著我多說吧?」

  蘇大為環視一眼眾人,見眾人若有所思,接著道:「在突厥人以前,草原部落多用彎刀,西域各國流行的兵器,也以彎刀為主,為何?

  因為彎刀輕便,方便攜帶,日常用來宰羊割肉,再方便不過。

  草原上大部份牧民都無鐵甲,用彎刀足矣。

  但是突厥人崛起後,因為治鐵發達,軍中大量裝備鐵甲和鐵器。

  原本的彎刀很難破甲。

  所以我大唐承漢制環首,繼以橫刀破敵。

  橫刀比彎刀長,比彎刀重,對著甲的敵人,也、有一定的破甲能力。

  刀頭呈鍥形,有斧鑿之利。」

  唐橫刀以包鋼法製成,以覆土燒刃,兼有韌性與鋒利。

  而且比草原的彎刀要長,要重。

  兼有突刺和劈砍的功能,對普通的衣甲,有一定的破防能力。

  後世倭刀盛行,都說倭刀符合力學,製作精良,在世界上都大大有名。

  卻沒想到,一件武器的誕生,必有適用的戰場環境。

  大唐難道煉製彎刀很難嗎?

  主要是大唐的敵人,是著甲率極高的突厥人。

  彎刀對付沒甲冑的人還行,一旦對付全身鐵甲,武裝到牙齒的重甲騎,真的就是想屁吃。

  對付重甲,橫刀都只能算是備選。

  最好的還是馬槊,是鐧、錘等重武器。

  之所以不用斧、大刀之類的重武器,除了在戰馬上揮舞不靈便,容易把自己甩下馬外。

  更重要的是,圓柄武器很難找准刀莖。

  一刀或一斧下去,若不能保證刃口與目標垂直,那個效果遠不如橫刀或馬槊。

  不管不顧,掄起來就是干。

  至於適合找准刀莖的橢圓或方型柄的武器,那個握持手感和反震力,實在太過反人類。

  李謹行在一旁若有所思的道:「彎刀可以對付普通人,但對付不了鐵甲,橫刀有一定的破甲能力,所以我大唐以橫刀為主。」

  「蘇帥,你還是沒說明,你改良的馬蹬和馬鞍在金山那一戰時,對狼騎起到何種作用?」

  「那是大幅度提升胡人僕從戰力的作用。」

  蘇大為耐心解釋道:「在漢以前,騎兵都沒有馬蹬,人騎在馬上,需要以腰腿之力穩住身形,在戰馬奔跑時,極難保持重心穩定。

  所以秦末時的騎兵,以輕騎為主,少有重甲。

  而輕騎,多配以弩。

  因為在顛簸的馬上,無法穩住重心,想要射中目標太過困難。

  但是三國魏晉後,馬蹬和馬鞍大量普及,這就給騎兵作戰,提供了更多可能。

  使騎射得以實現,令重甲騎,也成為可能。

  但這還不是騎兵最終的形態。」

  蘇大為最後一句,令所有人精神一下子高度集中。

  不光令李辯、李謹行、高崇文他們關注。

  就連站在一旁本來抱有吃瓜看戲心態的蕭嗣業,都投來驚異的目光。

  騎兵最終形態,好大的口氣。

  「以蘇帥所見,騎兵最終形態,應該是怎樣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