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次蘇大為從百濟回唐,李勣也將李辯託付給蘇大為。

  一為回長安,在弘文館鍍上一層金。

  二則是有了與蘇大為的關係,日後必有大用。

  用李勣的話來說,李辯有謀,只是需要人提點一二。

  蘇大為你辦事,老夫放心。

  人我交給你了。

  嗯……

  蘇大為現在在面對李辯時,多少還是有點心虛。

  他回長安已有數月,若說有提點李辯和李謹行等人,那還真談不上。

  眼下既然事情到這個份上了,也不好再藏著掖著。

  環視一圈,他指了指前方的沙盤:「我們可以在沙盤前說嗎?」

  「蘇帥,請。」

  李辯忙伸手示意。

  李謹行也從蕭嗣業身邊,趕緊走上來。

  其餘公廨中的人,只要對蘇大為戰績感興趣的,全都圍上來。

  每一位名將,作戰都有自己的風格,思路,和拿手的本領。

  或精於謀略。

  或擅以力破巧。

  或精於預設伏兵。

  或善觀天文,能預判天氣。

  又或者善於調動敵人。

  但是名將,不會隨意把自己的思路和布局謀略,交託給別人。

  這在古代,那是人家的絕活,是衣缽。

  只傳給自己的兒子,或者衣缽弟子。

  能像現在這樣,被逼著吐露點東西,那都是天大的機緣。

  一時間,李謹行、李辯和高崇文等人,心中都生起一絲激盪。

  第三十三章 情報先行

  大唐目前碩果僅存的最強兩大軍神,一為英國公李勣,另一位,便是蘇定方。

  李勣做戰風格,既有智的一面,又有勇猛的一面。

  但若論到用兵之巧,以少克多,以弱勝強。

  攻必克,戰必取,其疾如風,侵略如火。

  遍視整個大唐,無人能出蘇定方其右。

  而蘇大為,師承蘇定方,其作戰風格,多少有些蘇定方的影子。

  在擊西突厥的一戰,蘇大為積小勝為大勝,以弱擊強。

  將心算和謀略,發揮到極致。

  大唐中青年的將領,將這一戰也吹得十分神。

  因為正像之前李辯所說,在兵部時,許多人都試圖推演、重現蘇大為那一戰的戰果。

  但無論怎麼推,結果都只有一個——

  如果只帶著幾百唐軍翻躍金山,其結果,必然是死路一條。

  根本沒可能全滅木昆部。

  更不能在咥運狼騎之下,存活下來。

  究竟蘇大為怎麼做到的?

  理論上,像他那樣,翻躍金山,不斷殲滅小部落,壯大自身是可行的。

  但理論只是理論。

  在所有的環節里,只要有一個地方出錯,便是全軍覆沒的結局。

  比如偷襲草原部落,如何隱藏自身,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如何保證沒有一個活口逃出去。

  萬一有一個人逃走,唐軍潛入草原的消息被胡人知道,那胡人豈能不反擊?

  他們怎麼可能坐視蘇大為率領的唐軍,一個接一個,將各部落蠶食?

  而且蘇大為吞併那些部落,時間極短,幾乎第一天打下來,第二天就帶著那些部落的降兵,去打下一個更大的部落。

  如何能保證這些人不會反覆?

  不會在背後搞小動作,或者臨陣反水。

  就算他們不搞花樣,如何能保證這些散兵游勇的戰力?

  都是胡人,憑什麼被你蘇大為吞併的部落,搖身一變,就能打敗其他的胡人部落。

  這些東西,是在棋盤上無論推演多少次,都解決不了的難題。

  這些年來,蘇大為征西突厥這一戰的用兵,也常被兵部和弘文館教學時,拿出來反覆研究。

  所以李辯才會有此一問。

  蘇大為頗有些無奈的看向站在遠處撫須微笑的蕭嗣業。

  今天他不吐露點東西,看來是休想輕易走出兵部公廨了。

  清了清嗓子,也同時整理了一下腦中的思路。

  蘇大炒隨手抄起沙盤旁的一根木桿,在地圖上尋找了片刻,終於木桿點在微縮的群山上。

  這裡,是金山。

  後世的阿爾泰山脈。

  當時蘇大為率領的婁師德和王孝傑部,就是從此山翻越。

  只帶了一個折衝府的兵力。

  「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我奉命翻越金山時,其實關於敵人的情報搜集工作,早就開始了。」

  蘇大為的木竿,順著金山山脈的古道,一路指下來。

  「在我手下兵馬中,特意帶了一隊斥候營,這些人里,不少就是歸化的突厥人。

  以他們化作牧民,在草原游戈,情報便會源源不斷的匯聚在我手裡。

  此外,突厥人出身的斥候熟悉當地環境,知道哪裡有水源,哪裡會有部落。

  這是第一步。」

  李辯與李謹行,還有一眾年輕將領,在一旁不由點頭。

  情報收集,這當然是重中之重。

  凡是帶兵的,就沒有不重視情報工作的。

  但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

  你能掌握的情報,敵人也能掌握,如何能出奇制勝,如何從紛亂的信息里,辯別真假,找出真正有用的東西,則看主帥個人的素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