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治聽了,不置可否。

  他沉吟著,食指在扶上時輕時重的敲擊著,停了片刻又問:「你對高句麗怎麼看?」

  蘇大為本來想說,但是話到嘴邊,又停住。

  看了一眼李治和武媚娘,吸了口氣,向李治拱手道:「不知陛下問的是哪方面?」

  高句麗怎麼看?

  那要看大唐皇帝陛下,您想知道的是哪部份內容。

  李治眉頭微微一揚:「你來說說,如何減少高句麗叛亂。」

  看來李治還是清醒的。

  連百濟這種一個月內就亡國的小國,都不斷掀起叛亂,像高句麗這樣雄霸東亞百年的霸主,又哪會那麼容易屈服。

  縱使高句麗王室和重臣,包括泉蓋蘇文的兒子都已一網成擒。

  但是高句麗的百姓還在,那些貴族和地方勢力都還在。

  可以想像到,只要一有機會,高句麗的叛亂就會如野草一樣瘋狂生長。

  而大唐作為宗主國,皇帝作為天可汗,總不可能把高句麗那幾百萬人全部殺光吧。

  那是絕不可能做到的。

  而且也無法從高句麗人中甄別,誰會效忠大唐,誰會叛唐。

  所以開疆拓土聽起來很威風,但征服土地只是一個開始。

  如何長久的保持大唐的存在,保持治理,並將新拓之土完全消化,成為大唐一體。

  才一個更嚴峻和長久的課題。

  蘇大為與李治的談話到現在,其實雙方都很清楚,這並不是一場屬於「家人」的閒談。

  而是屬於「君臣問對」。

  蘇大為作為執掌百濟熊津都督府的都督,這兩年都在鎮守百濟,立下汗馬功勞。

  從某方面來說,他會比打下百濟的蘇定方,比打下高句麗的李勣更了解三韓之地。

  畢竟論前兩者只是在半島作戰,而蘇大為有長達兩年的治理經驗。

  李治也急需從蘇大為這裡聽到一些有用的東西,能幫助他牢牢握住這塊飛向大海的半飛地。

  減少半島的叛亂,減少唐軍的精力牽扯,以用到更多需要大唐投注精力的地方。

  這兩人之間,君臣的對話,絕非表面上那般平靜。

  看似祥和之下,也有暗流潛藏。

  首先就是蘇大為的話,表面上只是在說自己鎮守百濟發生的事,但實則已經提了許多意見。

  比如唐軍在百濟只有一萬人。

  這點人,想鎮住人口百萬的百濟,簡直是一個玩笑。

  再比如,就這一萬兵馬,居然還糧草不繼。

  這是打誰的臉?

  最後逼得大唐熊津都督,不得不親冒矢石,衝殺在第一線,親自率軍去偷襲高句麗的糧草重鎮買召忽。

  再比如,百濟的百姓,衣食不繼。

  為何不繼?

  劫掠太重。

  為何劫掠太重?

  這又牽扯到唐軍府兵的待遇問題。

  朝廷對府兵的獎賞太薄……

  可以說,蘇大為雖然沒有主動提一句朝廷的不是。

  但他話有話,仔細一品,這裡面處處都是問題。

  而這些問題,既是指向朝廷,更是指向李治。

  這些話,顯然不是蘇大為臨時起意。

  而是一直就在他腹中,不吐不快。

  只不過借著這次機會,以隱晦的方式說出來。

  他已經不是二十歲的年紀,遇事沉穩了許多。

  在說這些之前,也替自己埋了伏筆,李治縱然不滿,也難遷怒於他。

  現在蘇大為已經把自己的意思委婉轉達了,就看李治反應。

  李治會說些什麼?

  會如何反應?

  蘇大為現在還猜不到。

  他不相信李治不知道自己提的那些事。

  更不相信李治是昏聵之主。

  所以他更加不能理解,李治在某些事上的做法。

  他希望大唐在李治的手中,能一直進取,一直開拓下去。

  希望大唐的武德,依舊光芒萬丈。

  大唐的府兵,能一直勝利下去。

  但是我的陛下啊,你究竟在想些什麼?

  蘇大為看向李治。

  這位大唐的天可汗,臉龐隱沒在香氣煙幕里,若隱若現,晦暗難明。

  第一百一十九章 紫宸問對(下)

  李治在看蘇大為,隔著紫宸殿中香料燃起的煙霧。

  武媚娘的手握著李治一隻手,眼波溫柔。

  殿內安靜到極點。

  蘇大為不能讓李治等待太久。

  他不能只說些老生常談。

  因為這次入宮,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敘職報告」。

  必須拿出點真東西來,才能讓李治滿意。

  「回陛下,要想高句麗減少叛亂,乃至徹底融入大唐,臣倒是有些淺見。」

  李治沒有說話,但腰身好像略微挺直了一些。

  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蘇大為繼續說下去:「首先一點,要將原本的勢力剷除,若有叛逆則,須斬草除根。

  第二條,是扶持親唐之人,使高句麗之民不能凝聚一體,分而化之。

  第三點,須用我大唐優勢的文化,技藝,不斷滲透,改造高句麗人的思想,令其慕我大唐文化,以加入大唐為榮。」

  蘇大為說的這些話,其實並不算新鮮,無論是大唐,還是後世,對這種手段都十分熟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