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像高句麗這種新征服的土地,能種田還好一點。

  以後政策傾斜,花個數十年移民。

  通過數代人之力,總有消化完成的一天。

  但像西北草原,河西走廊,大漠連天那種地方,則完全無法長期駐守。

  所以胡人時叛時降,都是正常操作。

  甚至高句麗這片地,大唐雖然打下來了,但唐軍中像李勣這樣的老將,心裡對於能否長久統治,都是存疑的。

  只是不好拂了李治的面子。

  從諸將攻下高句麗的後續動作來看,都是盡力劫掠錢糧,以充實軍資。

  根本沒考慮把當地百姓的口糧和財富掠奪乾淨,這些人無法生存,會不會挺而走險,掀起叛亂。

  想到這裡,蘇大為不由暗自搖頭。

  歷史上,百濟和高句麗故地,在新羅的暗中支持下,一直在搞復國運動。

  最終逼得唐軍不得不撤離,白白便宜了新羅人。

  他是不想看著這一切發生,所以早早謀劃,打下了倭國。

  日後若新羅人有所動作,從倭國和百濟兩路出兵,足以平定一切。

  不過……

  先得把眼前的缺糧問題給解決了。

  「倭國今年自保是沒什麼問題,儘量從倭國不良人中抽調人手,至少把架子搭起來,以後再慢慢填充,征糧和徵稅都從新機構里做,再另設主薄,做好帳目,每年都督府都要核查。」

  「嗯,那這個新機構叫什麼?」

  「就叫……」

  蘇大為略一思索道:「稅務局。」

  「稅務局?」

  「等等,叫這個似不太妥貼,還是叫糧稅局吧。」

  蘇大為補充道:「把錢糧稅的功能合一了。」

  可以想見,未來這個新機構,會變成何等龐然大物。

  趴在倭人農戶身上吸血,能不壯大才是怪事。

  甚至會造就一個新興的中產階層。

  不過,那已非蘇大為所能去深思的了。

  先把眼前的問題解決。

  「今年讓倭國內的事都步入正軌,明年便可反哺百濟,若新羅人不老實,還可從對馬島出兵,威脅新羅國都。」

  「此計大妙。」

  蘇慶節在一旁哈哈一笑,他也早看新羅人那副嘴臉不順眼了。

  大唐諸將礙於新羅是藩屬國的身份,平時對新羅人中的一些將領表現出來的跋扈和傲慢,都是儘量忍耐。

  也只有蘇大為才有這份能耐,把新羅人吃得死死的。

  「把倭國這些事定下,百濟的事也就大體穩定了,我走之前再和劉仁軌談一次。」

  要想穩定局面,歸根到底,還是人和錢糧。

  打仗打的就是錢糧。

  真正有地方治理經驗的人,也會從這些本質方面入手。

  又安排了一些事務細節,蘇大為的神思,不由想到大唐的稅制上。

  大唐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授田按戶口,一個家庭的人數越多,分到的田地也就越多;同時授田是有年限的,一個男性農民從成丁十八歲那年從國家那裡分到土地,到六十歲那年必須再把土地還給國家,只享有四十二年的使用權。

  農民耕種的田地分為兩類,一類可以繼承,叫永業田,另一類不能繼承,叫口分田。

  耕地也可以出租,但是不准買賣和抵押。

  如果能嚴格按這種制度執行下去,大唐的土地兼併不會來得那樣快。

  可惜,到李治朝中後期,這些制度逐漸廢弛。

  現在蘇大為在倭國和百濟實行的土地制度,其實也是唐制。

  土地歸屬國家,國家分配田給農人種。

  按大唐租庸調製,四十稅一。

  每八十畝口分田僅需要繳納粟八十石。

  到年限或死亡後,土地回歸國家,重新進入分配。

  任何制度,到了中後期,被人鑽空子或者廢弛,都是必然的。

  不過蘇大為也沒想幫著倭人建立什麼萬世之法。

  他需要的,只是有這麼一個穩定的後方,替自己源源不斷提供錢糧和兵源。

  穩定就好。

  話說回來,其實這種農耕的生產力,爆兵能力其實是有限的。

  比如漢武帝時為了打匈奴,天下戶口減半。

  也只有大唐比較奇葩,以遠低於漢的人口,打下遠邁兩漢的廣袤疆域,而且對國內的生產生活,還好像沒什麼影響。

  反而越打越強盛,打出個盛世帝國,令四方蠻夷來朝拜。

  現在蘇大為自己有了掌握一國,從基礎做起的經驗,也稍稍能窺得一些門道。

  以大唐如今的疆域和戰事,單以農業人口,是遠遠不足以支撐的。

  這一切,其實要歸功到唐初。

  唐初太宗李世民實行的其實是以軍事勝利掠奪財物,再以戰爭紅利,反哺大唐的農業和民生。

  只不過這種掠奪方式,到了李治朝,已經越來越難持續了。

  打仗越來越變成一種花錢的無底洞,而不是賺錢的生意。

  早在大唐對土地的征服慢下來以前,唐朝府兵的待遇,已經直線下滑。

  府兵制越來越難維繫了。

  搖搖頭,將這一切拋開,蘇大為最後向蘇慶節和高大龍、周良道:「我這次回去,是陛下急召,但是陛下並沒有別的旨意,所以像獅子你,暫時還得在都督府,如果想家了,有合適的人選接替,我再想辦法幫你調回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