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同時還擁有高素質的文官集團。

  再加上李世民本人,高明的政治手腕,大局觀,開闊的胸襟。

  這才一手鑄造了大唐的輝煌盛世。

  可惜,這世間沒有誰能萬世不朽。

  天可汗,太宗皇帝駕崩後,許多東西,已經開始變味了。

  就如府兵制度。

  在太宗時期的府兵,和如今的府兵一樣嗎?

  蘇大為記得,前陣子劉仁軌給李治上過一次書。

  裡面提到,在太宗在的時候,還有今皇李治剛登基的時候,將士如果出征戰死沙場,朝廷都會派特使慰問祭奠,還會把犧牲將士的官職爵位,轉授給他們的子孫後代。

  但從前年,也就是顯慶五年開始,這些獎賞都沒有了。

  更讓人無語的是,等到了平百濟、圍平壤的時候,不僅犧牲的將士沒有了賞賜,就連有功的人也不一定有獎賞。

  所以蘇定方打下百濟後,為何要縱兵劫掠,甚至不惜對投降的百濟民眾舉起屠刀。

  根源便在這裡。

  底層將士皆怨,若是不能平息他們的怒火,給予他們獎勵,別說平百濟,搞不好將士會有譁變之險。

  讓人當兵賣命,連賣命錢都不給。

  這實在是有些過了。

  而且立功之人,也得不到賞賜。

  如此,下面的人誰還願意打仗?

  李勣說得沒錯,太宗在世時,打仗都是速戰速決,常在數月時間,便取得決定性勝利,然後繳獲頗豐。

  比如李靖打完東突厥,蕭瑀就彈劾他縱兵搶掠,唐軍繳獲的戰利品,光是上交朝廷的就有牲畜幾十萬頭,俘虜人口十來萬。

  打吐谷渾時,契苾何力和薛萬徹又俘獲了二十萬頭牲畜。

  打高句麗,李世民遷徙到中原七萬多人,又俘虜了五萬匹馬,五萬匹牛,攻下十餘座城,城裡的財貨也掃掠一空。

  這樣作戰,不但沒有損耗,唐軍反而越戰越強。

  凡參與作戰的將士,能得到豐厚的賞賜,因此人人用命。

  但是現在,坐在龍椅上的已經換了新皇李治。

  對軍人待遇的苛刻,從李治登基真正掌權後便開始了。

  只是直到現在,惡果才開始呈現。

  想到這裡,聯想到李勣說的那些話,蘇大為不禁在馬上嘆氣。

  這種情況,他知道歸知道,但卻也無法改變。

  畢竟,這一切,是皇帝的決定。

  蘇大為一直認為,一個國家從進取,到收縮,不是一瞬間發生的,都會有一個轉變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便在於上位者的心態。

  一旦開始打壓軍人,剝削軍人的待遇,降低軍人的地位……

  這樣的軍卒是無論如何也無法保持住尊嚴和戰鬥力的。

  唐軍府兵早期上位者的賞罰分明。

  到現在的府兵,為了賣命錢,不惜揮刀向那些藩國小民,這其中的差別,令人難過。

  是大唐沒錢了嗎?

  李勣方才確實說過,現在的戰事,延綿日久,常以年記,比起太宗時,耗損國力太大了。

  但這絕不是朝廷剋扣軍人賞賜的理由。

  大唐如今的攤子是大了,人口是更多了。

  但大唐也變得更富庶了。

  從東至西,往來長安的商旅絡繹不絕。

  物華天寶,應有盡有。

  長安之富庶,為世界之首,東亞之中心。

  錢,自然是有的。

  但關鍵是這些錢用在哪裡。

  今年重新開始修的大明宮,還有重新營建東都洛陽。

  又封洛陽為神都。

  武則天同時十分崇佛,大興土木興建佛寺。

  宮中用度越發奢靡。

  而且聽說李治的身體最近一直不太好。

  身體越不好,就越崇佛信道。

  希望藉助佛道兩門之法,能延年益壽,使身體強健。

  於是帝都崇佛之風,也越發興盛。

  而且李治還給自己上諡號,叫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唐以前,皇帝一般用諡號稱呼。

  而自唐以後,皇帝都用廟號稱呼。

  就是因為李治和武由天,太喜歡給自己加諡號了,加得一長串,稱呼時極不方便,最後只能用廟號來稱呼了。

  想到這裡,蘇大為也只能在心底說一句:大人,時代變了。

  現在站的位置,是歷史的轉折點。

  大唐的極盛,也就這兩年了。

  打完高句麗,達到歷史上唐朝疆域的頂點。

  接著與吐蕃開戰,打破不敗之神話。

  成為大唐武德盛極而衰的開始。

  蘇大為暗自搖頭。

  這些他只能作為見證者,最多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提拔一些像黑齒常之、婁師德這樣的將領。

  至於更多的,非是他一人可以改變。

  暫時只能如此了。

  對了,李勣跟自己說了這麼多,這話里話外的意思,難道還真是想做一個純臣,希望以後自己能扛起唐軍的大旗?

  呸,這個糟老頭子壞的很,哪有那麼善良。

  大唐的武將文臣中,大致有兩類人。

  一種是擅於謀國,為國家奔走,不惜性命。

  比如蘇定方。

  還有一類,便是如李勣這種老狐狸,擅於謀身。

  他們當然也希望大唐興旺,畢竟大唐好,他們才能更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