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好你個蘇大為,全大唐,也只有你敢這麼跟我說話了,怎麼,不歡迎老夫不成?」

  李勣手撫著花白的鬍鬚,故做生氣道:「蘇定方來得,偏我李勣來不得?」

  說著,他又哼了哼鼻子,頗有些傲驕的道:「老夫一生征戰無數,論用兵,不見得比蘇定方差,如今他丟下遼東這個爛攤子,若不想之前的心血付之東流,除去老夫,誰人可以善後?」

  這話說出來,蘇大為一時啞口無言。

  李勣這話,沒毛病。

  雖然不像蘇定方那麼多滅國的戰績,但李勣也是公認的兵法大家,大唐名將。

  唐軍中,現在能有指揮大兵團,數十萬兵作戰能力的人。

  除了蘇定方,只有李勣一人。

  其餘的諸將,或許能獨擋一面,但在滅國級的戰役指揮上,在大戰略格局上,就遠不如此二人。

  眼見蘇大為被自己的話給拿住了,李勣兩眼眯起,臉上露出老謀深算的笑意:「有時候啊,這人,還得信命,有道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蘇定方之前征百濟是不錯,但是打高句麗,就差了少許。

  現在輪到老夫出手,高句麗就蹦噠不了幾天了。」

  一聽他這話,蘇大為實在忍不住,心裡多少有些不忿他貶低蘇定方,抬高自己,那種裝逼勁兒。

  「英國公,蘇總管做不到的事,您老話別說這麼滿。」

  「你莫非還不知道?」

  李勣手撫長須,眼中精芒一閃:「泉蓋蘇文不行了。」

  不行了,有很多種解讀。

  但是在此刻,在這裡,只可能有一種意思。

  蘇大為心中一突,脫口道:「泉蓋蘇文快要死了?」

  「是啊,這不是你那邊……」

  李勣只說半句,頓時收口。

  都察寺的情報系統,他知,李治知,蘇大為自然也知。

  可是現在在場的還有劉仁軌和蘇慶節,這兩人級別不夠,卻是不能透露的。

  說來也是烏龍。

  蘇大為留在百濟和半島的都察寺細作,從種種信息情報中,推斷出泉蓋蘇文命在旦夕。

  而蘇大為因為在倭島九州征戰,反而錯過了這個消息。

  難怪李勣說什麼信命。

  他這命還真不是一般的好。

  老天把泉蓋蘇文要死的這一重大機遇砸在他的面前,等於白撿一滅國大功。

  難怪這老傢伙不顧身子骨,千里迢迢也要趕來遼東。

  敢情他是來撿漏來了。

  第九十一章 梟雄

  縱觀李勣這一生,打仗有個特點。

  就是前半生打仗風格十分飄忽,有時奇計百出,能拿下關鍵戰役。

  可有時明明是順風局,也能翻車。

  隋大業末年。

  十七歲的徐世勣見天下已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瓦崗軍。

  然後開始橫掃四方盜匪,聲威大震。

  結果還沒得意幾天,大隋最後一位名將,張須陀率兩萬人來討伐。

  翟讓驚慌之下,想要避讓。

  但卻被李勣勸住,說可以採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將隋軍全部殲滅。

  後來果然戰勝張須陀。

  一時間天下側目,義軍隱以瓦崗為首。

  這時李密加入瓦崗軍,很快用高明的手腕鳩占鵲巢,將瓦崗大權抓到手裡。

  大業十三年,李密自稱魏公,大封官爵,徐世勣被授為右武候大將軍。

  同年隋朝令江都通守王世充率軍討伐李密。

  徐世勣用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

  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

  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災不力,每天都餓死饑民無數。

  徐世勣向李密進言:「天下大亂,皆因百姓飢餓,如果我們攻陷透陽國的糧倉,大事可成。」

  李密聽計,派徐世勣率領五千人,自原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的隋朝守軍。

  一日即克。

  開倉放糧。

  十天之內,募兵卒二十餘萬人。

  但這也是瓦崗和徐世勣個人最高光的時刻。

  此後,瓦崗寨發生嚴重的火併。

  李密擺下鴻門宴,趁機將翟讓及其親信誅殺。

  混亂中,徐世勣也被人砍了一刀,身受重傷。

  王伯當急忙喝止,徐世勣才撿回一條命。

  自此之後,瓦崗人心皆散,再不復從前。

  武德元年十月,李密被王世充擊敗,不得已歸順新興的大唐。

  李密原來所統領屬地,都由徐世勣接管。

  再之後,徐世勣就開始了他一系列神操作。

  武德二年,徐世勣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裡的人和土地,皆為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給大唐,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為自己邀功,求取富貴。

  我認為這樣是恥辱的。

  現在應當一五一十的記錄州縣名錄和戶口,報予魏公,讓魏公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

  於是他派使者致信李密。

  使者到了大唐,李淵聽說徐世勣沒有給自己寫信,卻單獨寫信給了李密,心裡犯了嘀咕。

  待把使者招到面前詢問後,知道來龍去脈,不由大悅的說:「徐世勣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純臣。」

  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將軍,改封國公,並被賜姓李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