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頁
阿魚點點頭,「我替揚波謝謝你。」
「是我們家欠了她的,走吧,我給你們帶路。」
阿魚上馬車之前看了眼元氏所在,喊道:「道樾,我帶揚波回了。」
連懷衍點點頭,「我今夜不歸了,你別等我。」
安秉舟看著馬車駛出去,終於靠著石柱哭出聲來,「揚波,揚波你就走了,你不要我了。」
櫟郎也哭喊著追了出去,「姨娘不要走,姨娘……」剛跑出幾步卻被下人抱住了,只是哭著掙扎。
連懷衍看了一眼得意洋洋、正對王芠唾罵的元氏,方才阿魚的眼神他看得分明,便是對著她的,遂道:「常娘子,雖說不追究你的過錯了,你這丫鬟得留在此處、明早隨本官去府衙之中。」
元氏自是應允,「先前是我冤枉了尊夫人,尊夫人害不計前嫌為我開脫,你替我跟她道聲謝。」
「這是自然。」
擷翠看元氏竟是要將自己拋下,立馬哭喊了起來,「奶奶,您別拋下我。」
元氏卻不理她,帶著另兩個丫鬟回府去了。
王芠遠遠看著她的背影,譏笑了一聲,「元表妹,你慢走。」
元氏頭也不回,「我認得路,你回太原老家的路也要記得清。」
王芠此時便看向了連懷衍,「連少尹,你跟李陶夠狠。」
連懷衍不理會他,叫安家的下人將擷翠給制住了,自己則去安秉舟身邊勸慰了幾句。
揚波在車上聽著櫟郎的哭喊終究是不忍心,掀開帘子往後看了一眼,立馬又放了帘子,怔怔落了幾滴淚。
阿魚拿了手帕給她擦淚,「不要想了,往後你的日子跟這裡無關了。」
「我好像在這裡丟了一輩子。」她握住阿魚的手,神情似有追憶,「曾經書院裡有個學生笑話我名字不好聽,回來我哭了一整日,他就給我取了這名字,說詩人秉舟而行,揚起清波,只要舟行水中,必有清波相隨,我還以為我真的可以相隨一輩子,但是哪有船一直行在水中呢?芠草能長在岸邊,只要舟近岸見了芠草就會棄了清波,我今天才知道這個道理。」
阿魚暗嘆了一聲,便聽她道:「原本做朵輕俗的牡丹也夠好了,她盛開在春夏之交,永遠看不到在秋冬里開花的芠草,牡丹老老實實地長在土裡,去了水上就活不了。」只是曾也日夜相隨,一朝舍下,實在是艱難。
她記起安秉舟入書院時也只八歲,她才六歲大,雖有個婆子看顧著,也有個小書童隨身,他剛進書院受的那些委屈卻只跟她提過。神童之名壓身,他也艱難過,夜裡一牆之隔,她聽著牆那頭傳來的啜泣,便推門坐在他床頭,跟他說街市熱鬧、人世熙攘,他便從枕上仰起頭來,與她講明月團團、輕雲陣陣。
兩個人就這樣長大了,是燕台佳句里吟誦過的愛與情,是點點東風中的深憐低語,也是重簾掩映下的紅袖書香,於硯池邊嬉鬧、畫舸里聽他講水雲詞,揚波不知道外人如何看他,只是她看那少年懷書凌清秋,朝夕溫柔相對,如何不愛他,又如何捨得了他,幸好……
她怔然笑出聲來,目光移向阿魚的臉,「阿魚,是你拉了我一把,他是個痴人,可是我永遠也忘不了他,他從風霜里給我捧了支寒梅來,淡雲寒星下他跟我輕輕說凌雲志氣,這些是我寡味稀鬆的日子裡最鮮亮的東西。」
她還是蒼白著臉:「不過我最難忘的還是我們在平安巷裡的日子,他跟明先不是主子,我不是下人,你也不是什麼大戶人家的奶奶,靈雨姐姐也不是皇后,她天天追著你逮你回去認字,看到我們幾個頑皮她也要一齊罰我們,一個個拎著衣領子訓斥,我還記得你跟明先掉進了水缸里,那時候你才五歲,進去那大缸出不來,我們找到你們的時候你們倆在比著誰喝水更多。」
江太醫也在馬車上,跟著笑了起來,同她慨嘆,「那條小巷子是個福地,出了皇后,還出了個進士。」
揚波也笑起來,「是呀,阿魚,你說我們都是一條巷子長大的,就是出巷子的時候走了不同的路,命運卻全然不同了,我想起在書院裡聽到的一個詞,飄茵落溷,我那時候聽不懂,還特意把書上那句話給背了,說『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於茵席之上,自有關籬牆落於糞溷之側。①』你看我們幾個,落在茵席的、糞溷的,可是你說我悲慘,我也有許多那歡樂光景。」
「好了,別想了。」阿魚安慰她,「你看你說這麼久臉色更白了,要是累了及歇一會兒。」
揚波握住她的手,「阿魚,多謝你。」
「往後我要你償還的。」阿魚笑道:「等你好了你就出去找活干,先賠我許給穩婆那百兩黃金。」
「四奶奶這就厚此薄彼了,我堂堂太醫,都沒有百兩黃金,那兩個婆子怎麼還有這樣的功勞?」
「江太醫,您醫者仁心!」「那藥丸,絕無僅有的一顆……」
翌日凌晨時分,阿魚聽到了些動靜,迷迷糊糊睜了眼,「表哥?」
連懷衍借著薄光走來床邊,「是我,我回來換身衣裳去府衙。」
阿魚摸索著坐了起來,點了燭,「怎麼樣了?」
「休妻,秉舟已寫信送去太原王家族裡了,闡明了因由,如今已軟禁了她跟她的陪房,等王家派人來接就是,嫁妝皆由其帶回,兩個孩子往後與其再無干係。」
「是我們家欠了她的,走吧,我給你們帶路。」
阿魚上馬車之前看了眼元氏所在,喊道:「道樾,我帶揚波回了。」
連懷衍點點頭,「我今夜不歸了,你別等我。」
安秉舟看著馬車駛出去,終於靠著石柱哭出聲來,「揚波,揚波你就走了,你不要我了。」
櫟郎也哭喊著追了出去,「姨娘不要走,姨娘……」剛跑出幾步卻被下人抱住了,只是哭著掙扎。
連懷衍看了一眼得意洋洋、正對王芠唾罵的元氏,方才阿魚的眼神他看得分明,便是對著她的,遂道:「常娘子,雖說不追究你的過錯了,你這丫鬟得留在此處、明早隨本官去府衙之中。」
元氏自是應允,「先前是我冤枉了尊夫人,尊夫人害不計前嫌為我開脫,你替我跟她道聲謝。」
「這是自然。」
擷翠看元氏竟是要將自己拋下,立馬哭喊了起來,「奶奶,您別拋下我。」
元氏卻不理她,帶著另兩個丫鬟回府去了。
王芠遠遠看著她的背影,譏笑了一聲,「元表妹,你慢走。」
元氏頭也不回,「我認得路,你回太原老家的路也要記得清。」
王芠此時便看向了連懷衍,「連少尹,你跟李陶夠狠。」
連懷衍不理會他,叫安家的下人將擷翠給制住了,自己則去安秉舟身邊勸慰了幾句。
揚波在車上聽著櫟郎的哭喊終究是不忍心,掀開帘子往後看了一眼,立馬又放了帘子,怔怔落了幾滴淚。
阿魚拿了手帕給她擦淚,「不要想了,往後你的日子跟這裡無關了。」
「我好像在這裡丟了一輩子。」她握住阿魚的手,神情似有追憶,「曾經書院裡有個學生笑話我名字不好聽,回來我哭了一整日,他就給我取了這名字,說詩人秉舟而行,揚起清波,只要舟行水中,必有清波相隨,我還以為我真的可以相隨一輩子,但是哪有船一直行在水中呢?芠草能長在岸邊,只要舟近岸見了芠草就會棄了清波,我今天才知道這個道理。」
阿魚暗嘆了一聲,便聽她道:「原本做朵輕俗的牡丹也夠好了,她盛開在春夏之交,永遠看不到在秋冬里開花的芠草,牡丹老老實實地長在土裡,去了水上就活不了。」只是曾也日夜相隨,一朝舍下,實在是艱難。
她記起安秉舟入書院時也只八歲,她才六歲大,雖有個婆子看顧著,也有個小書童隨身,他剛進書院受的那些委屈卻只跟她提過。神童之名壓身,他也艱難過,夜裡一牆之隔,她聽著牆那頭傳來的啜泣,便推門坐在他床頭,跟他說街市熱鬧、人世熙攘,他便從枕上仰起頭來,與她講明月團團、輕雲陣陣。
兩個人就這樣長大了,是燕台佳句里吟誦過的愛與情,是點點東風中的深憐低語,也是重簾掩映下的紅袖書香,於硯池邊嬉鬧、畫舸里聽他講水雲詞,揚波不知道外人如何看他,只是她看那少年懷書凌清秋,朝夕溫柔相對,如何不愛他,又如何捨得了他,幸好……
她怔然笑出聲來,目光移向阿魚的臉,「阿魚,是你拉了我一把,他是個痴人,可是我永遠也忘不了他,他從風霜里給我捧了支寒梅來,淡雲寒星下他跟我輕輕說凌雲志氣,這些是我寡味稀鬆的日子裡最鮮亮的東西。」
她還是蒼白著臉:「不過我最難忘的還是我們在平安巷裡的日子,他跟明先不是主子,我不是下人,你也不是什麼大戶人家的奶奶,靈雨姐姐也不是皇后,她天天追著你逮你回去認字,看到我們幾個頑皮她也要一齊罰我們,一個個拎著衣領子訓斥,我還記得你跟明先掉進了水缸里,那時候你才五歲,進去那大缸出不來,我們找到你們的時候你們倆在比著誰喝水更多。」
江太醫也在馬車上,跟著笑了起來,同她慨嘆,「那條小巷子是個福地,出了皇后,還出了個進士。」
揚波也笑起來,「是呀,阿魚,你說我們都是一條巷子長大的,就是出巷子的時候走了不同的路,命運卻全然不同了,我想起在書院裡聽到的一個詞,飄茵落溷,我那時候聽不懂,還特意把書上那句話給背了,說『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於茵席之上,自有關籬牆落於糞溷之側。①』你看我們幾個,落在茵席的、糞溷的,可是你說我悲慘,我也有許多那歡樂光景。」
「好了,別想了。」阿魚安慰她,「你看你說這麼久臉色更白了,要是累了及歇一會兒。」
揚波握住她的手,「阿魚,多謝你。」
「往後我要你償還的。」阿魚笑道:「等你好了你就出去找活干,先賠我許給穩婆那百兩黃金。」
「四奶奶這就厚此薄彼了,我堂堂太醫,都沒有百兩黃金,那兩個婆子怎麼還有這樣的功勞?」
「江太醫,您醫者仁心!」「那藥丸,絕無僅有的一顆……」
翌日凌晨時分,阿魚聽到了些動靜,迷迷糊糊睜了眼,「表哥?」
連懷衍借著薄光走來床邊,「是我,我回來換身衣裳去府衙。」
阿魚摸索著坐了起來,點了燭,「怎麼樣了?」
「休妻,秉舟已寫信送去太原王家族裡了,闡明了因由,如今已軟禁了她跟她的陪房,等王家派人來接就是,嫁妝皆由其帶回,兩個孩子往後與其再無干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