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既然是想奪回李氏江山,寧王認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曾不止一次派人去試探方家人的態度。畢竟方家被貶,地位一落千丈。習慣了高高在上的方氏絕對無法容忍這種落差。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方家雖然大不如前,朝堂中各家勢力盤根錯節,仍有方家的一席之位。

  「我辦事,王爺儘管放心。好說歹說,那老東西終於鬆口了,態度已然有了變化。畢竟,誰不喜歡權勢?」洛明暢諷刺一笑。

  方慶山雖老矣,但野心卻不老,仍想帶著方家回到從前的輝煌。

  入了冬,清晨的枯黃草地上結著層白霜。稍稍一呵氣,空氣中立刻湧出一團白霧。

  問月樓上登高而望,淳于婧俯視樓下環繞的如玉清河,如玉的面龐鍍上了一層光影,女子的美和英氣在她身上交融。

  未幾,走上來一男一女。

  來人正是崔陌舟。

  他作揖後,道,「淳于寺丞久等了。」

  聞聲,淳于婧轉身回禮,颯然一笑:「我也剛來不久。」

  目光觸及他身後的一個侍女打扮的女子,她眼神微變,臉上仍帶著笑。

  坐下後,面前的小案子上溫著一壺酒,爐子裡的炭火炸開小火花,偶爾發出細微的嗶啵聲。

  斟杯酒飲下,一股暖意從肚腹向四周散開,驅走了寒氣,凌冽冬風吹僵的手腳逐漸暖和起來。

  「小侍女」要替淳于婧續杯,淳于婧笑著攔下,「微臣不敢勞煩縣主。」

  「小侍女」姜歲玉訕訕一笑,站回崔陌舟的身邊去。

  今日崔陌舟邀她來問月樓的目的也瞭然了,原來是為了長樂縣主呀。淳于婧視線在崔陌舟和姜歲玉二人之間流轉,不動聲色地將心裡的訝然掩去。

  上京中對於崔陌舟和姜歲玉之間的愛恨情仇,坊間多有猜測,而且有不少版本。

  最廣為流傳的是兩則。一是長樂縣主移情別戀崔陌舟,所以才會強搶崔陌舟回府。但又因前段時間,姜歲玉因為痴戀景王,所以和未來景王側妃顧卿蓉起爭執,將其謀殺的傳聞,已然沒什麼人相信他們相愛的傳聞了。

  二是長樂縣主與崔郎君水火不容,恨不得對方早日見閻王。

  作為有幸目睹他們二人親密的人,淳于婧深以為坊間傳聞不盡可信。

  見崔陌舟和淳于婧在談話,姜歲玉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偷偷給自己倒了兩杯酒解解饞。

  殊不知,崔陌舟一心二用,談著正事還在留神她。

  「你身子還虛,酒便不許再喝了,當心傷身。我讓人給你送杯熱茶來。」崔陌舟側身低語,一把按住她。

  沒能得逞的姜歲玉不高興地撇了撇嘴,「你怎麼比我爹還管得寬。」

  崔陌舟懶得理她,只是默默地把酒水挪到自己跟前,不讓她再碰著。

  兩個人之間的曖昧,連淳于婧這個旁觀者都看不下去了。

  她輕咳一聲,主動道:「縣主冒如此大的風險跟來見我,應當不會是來問月樓賞雪喝酒這麼簡單吧?」

  言外之意是,有話請直說。

  姜歲玉坐直了腰身,「寺丞是個爽快人,我也不繞圈子了,我有一事請寺丞幫我傳達給陛下……」

  ******

  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又到了年關。按照慣例,除夕夜是要舉辦宮宴,邀請皇族宗親和大臣們一同進宮歡飲的。

  崔陌舟本來是沒有資格參加宮宴,奈何上頭有個位高權重的父親,他便跟隨父親來了。

  姜歲玉早就易了容,裝成宮女混進來宴席裡頭,時不時給席上的貴人們斟茶倒水。

  宮燈長照,桌案上金杯玉盞,琥珀瓊漿,玉盤珍饈,琳琅滿目盡數陳列於前。

  女皇駕臨後,例行訓話,隨後向眾人敬酒,眾人回敬,皆一飲而盡,賓主盡歡。

  隨後雅樂揚起,一群身著彩帶的舞女翩翩而入,為賓客們助興,宴會的氣氛漸入佳境。

  就在此時,寧王站起身來,舉起酒杯,朝女皇遙遙一祝,「我來敬陛下一杯,陛下操勞國事,諸多辛勞。」

  女皇笑了笑,「寧王有心了。」

  寧王感慨道:「陛下容顏未改,依舊英姿煥發,讓臣不禁想起多年前皇兄與陛下琴瑟和鳴的模樣。陛下重振宣國國威,平定四海戰亂,功過千秋,若是皇兄泉下有知,必然十分欣慰。」

  原本是君臣和睦的景象,而後畫風一變,寧王的話越說越不對勁,眾人面面相覷,不敢出聲,席間悠揚的樂聲也都停了下來。

  在場的不少人都聽過一道流言,先帝是被今上所殺。流言雖然被朝廷壓了下去,但仍然阻止不了百姓間口耳相傳。越是禁忌,越是吸引人,人們越好奇。

  「寧王,你醉了。」女皇臉色陰鬱下來,「來人,帶寧王去歇息。」

  女皇踐祚後,自是免不了一場殺戮。凡是阻擋在她面前的人,不論是王公大臣,絕不留情地除去。

  登基後,幾個酸儒史家偏生見不慣她一個女子稱帝,在青史上記她殘暴,貶她荒|淫無能。畢竟要毀掉一個女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詆毀她的聲譽,再一步一步瓦解蠶食她的意志,讓其自行滅亡。

  可她既然敢為這天下大不韙,命都可以不要,又豈會關心在意區區浮名?

  自古以來,哪個帝王手上沒有沾血?手上的血,或是手足至親的,或是摯友忠臣的,或是黎明百姓的,無辜不無辜,成大事者全然不在乎。

章節目錄